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睾丸下降

鎖定
性腺原基和中腎通過一條腹膜褶而附着於後腹壁上隨着中腎的退化,腹膜褶的顱側部消失,尾側部變成一條細長的韌帶與生殖膨隆相連,稱為引帶。胚胎第3月時,沿引帶腹側的腹壁形成鞘突,鞘突的生長增大形成腹股溝管。約在胚胎第7月時,睾丸通過腹股溝管下降至陰囊內。腹肌的生長使腹股溝管內、外環閉合,約在出生時鞘突閉合。
睾丸下降的機制未明,可能與Müller管抑制因子(MIF)、腹腔壓力和雄激素有關。MIF促使腹膜褶顱側部分退化,腹腔壓力是推動睾丸下降的機械力量,雄激素促進鞘突的形成、增大和變性,並調節引帶的功能。睾丸下降過程如果發生障礙,睾丸可停留在下降過程的任何位置,稱為睾丸下降不全或隱睾。
中文名
睾丸下降
外文名
testicular descent
下降的時期
不一定在青春期
治    法
補腎填精,補血氣,健脾胃

睾丸下降發生特點

睾丸發生於腹腔後壁,以後隨胚體的發育逐漸下移,降至陰囊
睾丸引帶在胚胎早期自生殖腺原基穿通腹前壁延至生殖隆起。引帶在腹壁所佔的腔隙即為將來的腹股溝管。
睾丸引帶的通路出現不久,在腹股溝管腹環處,腹膜向外突出形成鞘突。以後此突不斷伸延,沿腹股溝管通過腹壁,伸入陰囊。腹前壁的其它各層也隨同漿膜向外膨出,形成睾丸與精索的被膜。睾丸下降後,鞘突與體腔相通部分閉鎖,形成韌帶。鞘突下部形成睾丸鞘膜,殘留腔隙為鞘膜腔。如鞘突閉鎖不全時,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溝疝。如睾丸未降至陰囊,則稱為隱睾。

睾丸下降睾丸下降不全

是睾丸位置異常的一種先天性疾病。胎兒期睾丸位於腰部腹膜後間隙,隨胎兒發育,漸漸下降,正常者於孕28~36周睾丸進入陰囊;如發育受阻,睾丸可停留在腹膜後間隙或腹股溝管內,也可能伴有睾丸結構的異常。隱睾多為單側,也可能是雙側。治療:2歲時開始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通常用5周;如無效則用手術行睾丸固定術。

睾丸下降組織學特點

6~8歲階段表現為曲精細管基底膜不增厚,多數曲精細管呈一實性巢狀,充滿未分化細胞。少數曲精細管有管腔形成。各級精細胞全無。支持細胞可見分化。間質細胞多未出現。此階段與正常睾丸差別不大
10~15歲階段表現為曲精細管基底膜輕度增厚,曲精細管較小,細胞層次較少,各級精細胞甚少,有的可見間質細胞存在。支持細胞已分化。間質纖維組織增多。以上説明睾丸發育輕度障礙。
16歲~成人階段表現為曲精細管基底膜明顯增厚,並有透明性變。曲精細管變小,細胞大而染色淺,細胞層次少或完全萎縮,被透明性變的纖維組織替代。生精現象明顯障礙。間質細胞無明顯變化。間質纖維組織增多,多發生不同程度的透明性變。以上説明睾丸發育明顯障礙。

睾丸下降原理

睾丸下降(testicular descent):哺乳類的睾丸完成一定的發育之後,由腹腔下降到陰囊。下降的時期不一定在青春期,例如人在出生時大多數下降完了。有陰囊的哺乳類,睾丸下降,使睾丸温度維持在比一般體温低的條件下是精子形成的必要因素。隨着種屬的不同,有的(象)睾丸一生停留在腹腔中;另外,許多齧齒類僅在生殖時期睾丸移行至陰囊。
睾丸下降指睾丸未能按正常發育過程下降至陰囊內,新生兒的發病率大約是4%,隨着年齡的增長,部分患兒下降不全的睾丸仍能自行下降,1歲時隱睾的發病率已降至0.66%,但是1歲以後睾丸自行下降的機會將明顯減少。發生隱睾的患兒一般沒有什麼不適的症狀,但家長稍留心就能發現孩子一側或雙側陰囊內摸不到睾丸。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應及時帶孩子就醫。
正常人的睾丸是位於陰囊內的,睾丸發育的適宜温度是35。C左右,基於陰囊壁的特殊結構,使陰囊能隨外界温度的變化調節陰囊壁的狀態,使陰囊內的睾丸始終處於35。C左右的環境中。下降不全的睾丸由於所處的環境温度高於35。C,而出現以曲細精管退行性變為主的病變。變性的曲細精管不能產生成熟的精子,如果雙側隱睾將容易導致不育,如果是單側隱睾,還會影響對側降至陰囊內的睾丸發生交感性病變,就是説能使對側下降完全的睾丸發生病理變化,而導致下降完全的睾丸生精能力下降,如果未下降的睾丸位於腹股溝管或恥骨結節附近,其位置表淺固定,還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發.

睾丸下降治法

補腎填精,補血氣,健脾胃
淫羊藿15枸杞子18山萸肉15蛇牀子15肉蓯蓉15黨蔘18
白朮15白芍15黃精15女貞子15知母12

睾丸下降治療方式

治療可分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內科治療為投予胎盤性腺激素(HCG)或腦下垂體刺激賀爾蒙(GnRH)。有些醫師對內科治療採保留態度。內科治療無效者應施外科治療,外科治療方法以睾丸固定術為主。為保存生育能力,睾丸固定術最好能在6歲以前完成,對於沒有辦法做睾丸固定術者,為免日後易轉為惡性變性(睾丸癌)不容易診斷治療,應考慮做睾丸切除術。睾位下降異常的患者發生睾丸惡性腫瘤的機會為正常男人的五倍,Dr.Giwercman(1993年)報告599個睾丸下降異常的患者,28%患有睾丸腫瘤或睾丸原位癌。所以對有睾丸下降異常者,雖然做了睾丸固定術,還是要定期追蹤檢查有無睾丸惡性變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根據Skakkebaek(1987年)統計睾丸原位癌,如果沒有治療,5年內50%轉變為侵犯性癌,10年內100%轉變為侵犯性癌。Maase1986年報告指出一側有睾丸下降異常,另側睾丸罹患睾丸原位癌的機會為5%。定期篩檢正常側的睾丸有無惡性變化的情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治療時要堅持一些原則:如果出生嬰兒就發現隱睾在腹股溝外環以下,可嘗試用賀爾蒙治療,有鼻腔吸入及注射式二種。一歲半前,以手術將睾丸放至陰囊。如果單側睾丸發育有問題,且十歲以後才發現,可能就要予以切除,植換人工睾丸,保留外觀上正常,以免影響孩童心理。而二側性隱睾症的做法上也是類似。
陰囊內的温度因藉陰囊表皮面積較大、皮下組織少,及特殊的血液循環方式,使得陰囊內的温度比體温要低攝氏二到三度。根據Liri(1994年)的研究,較低的温度使得睾丸組織內的一種稱G-蛋白質的物質得以執行其功能。如果睾丸長期處在高温下,睾丸細胞難免不會發生變化。而睾丸癌當中,就以精原細胞癌居多。即刻治療睾丸下降異常的觀念,迄今約廿年而已。

睾丸下降相關資料

胎兒後腹壁中央兩側,在第五週時,以胚胎體腔上皮細胞(為sertoli細胞的前身)為中心和其下的部份中胚層細胞結合發育成泌尿生殖脊。泌尿生殖脊內側發育成睾丸,但還未成形,看不出來,外側則發育為腎臟。跑到胚胎體腔上皮細胞的中胚層細胞與留在原來位置的中胚層細胞間有一條繫帶相連,此極為睾丸繫帶。
胎兒在四周左右時,製造精蟲的生殖細胞,從胚胎外的卵黃囊的背側,藉著阿米巴運動,慢慢移步到生殖脊內側位置,和睾丸合而為一。到了胎兒第七週左右,儀器即可認出睾丸的位置和形狀。睾丸決定離開人體後,即開始慢慢下降,下降時程有二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最早佇足的所在─後腹壁中央二側下降到鼠蹊環處。也就是在腹股溝環的地方,它是受到一種MIF的物質主導而下降。而且MIF也使在鼠蹊環外側的睾丸繫帶發育為陰囊。所謂的MIF這種物質,是女性生殖器官抑制因素的英文簡稱,故名思意就是使日後要發育成女性生殖器的組織萎縮。它是由滋養生殖細胞的sertoli細胞內,Y染色體上性別決定基因(SRY)所主導製造的。
第二個階段,受到胎兒睾丸所滋生男性賀爾蒙的主導,睾丸由腹股溝降到陰囊位置。在胎盤中有一種胎盤性腺激素HCG可刺激胎兒睾丸製造男性賀爾蒙。有人説此階段睾丸繫帶和睾丸能下降進入到陰囊有關,有人説無關,尚無定論。睾丸在胎兒足七個月時開始慢慢下降,一直到出生。到了胎兒九個月時,大致睾丸已到了陰囊。但也有些胎兒在出生時,睾丸還未下降到陰囊。通常在出生三個月後,都會進入陰囊內,如果出生後沒有下降到陰囊定位,即為睾丸下降異常。
異常類型
根據一九九四年Scorer的統計,足月出生嬰兒睾丸未下降的比例為2.7%,到嬰兒足歲時降至0.77%。一般統計,早產兒隱睾症最多,最高可達百分之廿左右,有些專家認為可能與早產兒本身發育尚未完全所致。
睾丸下降異常分為四型:
(一)隱睾症:睾丸在腹腔內或腹腔後側不能看到也不能摸到,佔睾丸下降異常的5~20%。
(二)腹股溝睾丸:睾丸在腹股溝處。
(三)遊動睾丸:睾丸在腹股溝外側和陰囊處遊走。這型位置異常是指睾丸本來在陰囊處,受到刺激會往上縮跑到腹股溝處。或在腹股溝外側的睾丸也可用手將其往下擠到陰囊處,是最常的睾丸下降異常,比較不會造成不孕的問題。
(四)迷失型睾丸:睾丸不知走向,不在其下降的路線上。這種機率佔睾丸下降異常的百分之五左右。
原因
造成睾丸不下降的原因大部分未明。大家懷疑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女性賀爾蒙有關係。最早1979年Henderson發現女性服用女性賀爾蒙生下睾丸未下降的嬰兒增加,隱睾症、尿道下裂症及睾丸癌患者都增加。很多研究報告,包括Sharpe(1993)及丹麥環境污染防制局(1995)指出環境女性賀爾蒙可能和這種男性生殖器發育異常有關。環境女性賀爾蒙增加和環境污染有關。染色體因素造成的睾丸發育異常也常伴有隱睾症,像47XXY睾丸發育不全症及Noonan's綜合症(染色體為45XO及46XY混合型)。
睾丸下降異常根據Dr.Nieschlag的統計佔不孕病人的8.5%。雙側睾丸下降異常過去是造成人絕育的原因之一。未治療的單側睾丸下降異常也會使生育能力下降。Gilhooley(1984年)報告指出,145位隱睾症病人中,單側隱睾症病人20%有不孕問題,雙側隱睾症的病人65%有不孕的問題。Dr.Nieschlag對78個曾有睾丸下降異常的患者做睾丸切片檢查,發現28%有中度制精能力下降,68%的患者只有Sertoli細胞而沒有生殖細胞的存在或制精過程中止(沒有成熟精蟲產生)。單純性睾丸下降異常患者,睾丸還能製造足夠的男性賀爾蒙,所以沒有男性賀爾蒙缺乏的問題。
三個階段
睾丸的發育由睾丸組織的變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休息期:指從出生到四歲。這時制精小管沒有增長也沒有加大,制精細胞沒有分化的現象。第二個階段為生長期:指從5歲到9歲。制精細小管增長並加大,制精細胞沒有分化現象。
第三階段為成熟期:制精小管繼續增長,增大制精細胞並開始分化。
這項睾丸的生理變化可以看出,睾丸睾丸下降異常的患者的治療最好能在睾丸生長期以前。Dr.Nieschlag指出,睾丸下降異常的患者從出生一年即可發現睾丸制精細胞發生變化。所以睾丸位置不正常的患者,根據睾丸生理變化,愈早治療愈能保持生育能力。
通常隱睾在顯微鏡下檢視,一歲以後睾丸就會有一些不正常的變化;四歲以後,睾丸就有纖維化現象;六歲左右製造精蟲細胞鋭減;到了青春期睾丸開始萎縮變小;成年時即使看似與一般人一般大小,但已經沒有製造精子能力。因此出生滿一年,睾丸未下降到陰囊內即應開始治療。

睾丸下降檢查方法

1)臨牀檢查睾丸體積、激素水平測定正常的不育症患者。
2)精液檢查為少精症,卵泡刺激素在正常範圍內,可通過活檢判斷生精功能。
3)精索靜脈曲張所致的少精症,活檢可協助診斷精索靜脈曲張對睾丸生精功能的影響程度。
4)欲在青春期或發育後期行隱睾固定術,術前活檢可評價生精功能並排除惡變可能。
5)睾丸活檢同內分泌檢查相結合可確定睾丸功能低下屬原發性還是繼發性。
6)輸精管造影顯示輸精管阻塞,活檢可協助診斷睾丸的生精功能,選擇精管吻合術。
7)激素藥物治療前後療效評價。

睾丸下降鑑別方法

男孩青春期發育最早的體態變化就是睾丸開始變大,兒童期每個睾丸體積僅有2~3立方厘米(大小如小棗),8~10歲開始增大,10~12歲多已超過5立方厘米.在青春期中,男孩的睾丸快速增大,直到15~25立方厘米.因此,睾丸變化是觀測男孩青春期發育的一個靈敏指標.如果男孩8~10歲時,睾丸在逐漸長大,説明發育正常,如果睾丸體積已超過5立方厘米,表明青春期的劇變可能在一年內到來.但如果在不發育的同時有以下情況:(1)16歲時仍無任何青春期發育的表現;(2)睾丸小於2立方厘米或陰莖短於3釐米;(3)有尿道下裂,隱睾等生殖器畸形;(4)有失嗅(聞不着味),色盲,兔唇,顎裂,先天性心臟病或乳腺增生等其它身體異常,則應及時檢查,看有無性腺功能低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