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睦劇

鎖定
睦劇,是一種清末民初時形成於淳安山區的地方戲曲劇種。劇目內容大都反映家庭生活,曲調主要是湖廣調和三腳調,並伴以鑼鼓之類的打擊樂器;演出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羣眾稱之為“三腳戲”。由於它以當地語言為道白,表演風格淳樸粗獷、活潑風趣,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盛行不衰。 [2] 
1951年,淳安首次舉辦三腳戲藝人講習班,將三腳戲改名為睦劇。經整理改編演出的睦劇傳統劇目有《南山種麥》《牧牛》《看花燈》《補背褡》等。
2011年,睦劇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睦劇
別    名
三腳戲
分    類
戲曲
經典劇目
春草闖堂
流行地區
淳安、常山、開化 [1] 
始興年代
清末民初
代表人物
方正榮 [3] 

睦劇簡介

睦劇 睦劇
睦劇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西部淳安、遂安、開化常山安徽屯溪、績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原名“三腳班”(三小戲),因其活動中心淳安、遂安古屬睦州,1949年後定名為睦劇。睦劇與安徽黃梅戲湖北花鼓戲贛東採茶戲等均有淵源關係。
清光緒年間,這些劇種傳入浙西,融合當地民間曲調發展成為富有特色的劇種。睦劇以演小戲為主,原無袍帶戲。傳統劇目分兩類,一類為大戲中的摺子戲如《安安送米》《馬房逼女》《山伯訪友》《殺夫伸冤》等;另一類為民間小戲,如《南山種麥》《王矮子牧牛》《磨豆腐》《補背褡》《鏟菜》《王婆罵雞》等。

睦劇藝術特點

睦劇表演特點

睦劇的表演具有純樸、明快的特點。它以富有特色的當地鄉音為其演出語言.其唱詞大都來自生活,通俗易懂。睦劇的演出幾乎沒有龍袍、紗帽一類的袍帶戲,故表演中程式化動作較少,角色也大都不分行當。其表演載歌裁舞,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且演出風格尤以喜劇見長。 [4] 

睦劇唱腔特徵

睦劇唱腔豐富,有100多支曲調,可分三類。一為民歌小調,專戲專用、戲名即曲名,如〔罵雞調〕、〔種麥平板〕、〔對花調〕等;一為從湖北一帶傳來的湖廣調”,有“頭、平板、緊板、急板、煞板”一套可以互相轉接的板式唱腔,常用於摺子戲和某些小戲;另類是吸取《婺劇》等其他劇種的某些唱調。睦劇原無管絃伴奏,以“長程”、“短程”等鑼鼓經為間奏和過門,後來逐漸配以胡琴、笛子、三絃等樂器。 [2] 

睦劇曲調特點

睦劇的曲調,可分兩類:一類為聯曲體的山歌、民歌俗曲、小調,這類曲調大多專戲專用戲名即曲名,如〔種麥平板〕、〔罵雞調〕等,這些曲調健康、活浚、粗獷樸素,有豐富的表現力另一類曲調由湖北傳來,稱“湖廣調”,有〔湖廣頭〕、〔平板〕、〔緊板〕、〔急板〕、〔煞板〕等一套可以相互轉接的板式變化。過去伴奏不用絃樂,只以〔長程〕、〔短程〕等鑼鼓經為間奏過門,現已增加了二胡、琵琶、嗩吶、笛等樂器伴奏。 [2] 

睦劇經典劇目

《馬房逼女》《藍橋會》《張三開屠》《拷打紅梅》《安安送米》《金蓮送茶》《山伯訪友》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