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眾叛親離

(漢語成語)

鎖定
眾叛親離(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 [1] 
“眾叛親離”(親:親戚;離:離開)指眾人背叛,親戚離開。形容完全處於孤立的境地。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1]  [4] 
中文名
眾叛親離
拼    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近義詞
土崩瓦解分崩離析
反義詞
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出    處
《左傳·隱公四年》
注音字母
ㄓㄨㄙˋ ㄆㄢˋ ㄑㄧㄣ ㄌㄧ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謂語、定語、補語

眾叛親離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眾叛親離”。 [1] 

眾叛親離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衞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另一個是公子州籲。州籲覺得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就陰謀篡權奪位。公元前733年,衞桓公因為弟弟州籲為人驕橫,生活奢侈浪費,罷免了他的職務。州籲很生氣,一邊自保,一邊計劃着實施奪權計劃。 [2] 
十幾年後,州籲終於找到了機會。公元前720年,周朝天子周平王駕崩。按照禮儀,身為諸侯的衞桓公必須親自前往洛陽,參加天子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説是要給自己的哥哥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對桓公説:“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他趁着桓公不注意,突然從腰間拔出匕首,殺死了衞桓公,自立為衞國國君。 [2] 
州籲擔心國內百姓不支持他的統治,害怕有人起兵反對,於是藉着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百姓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而進攻失敗了。魯國國君魯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説:“州籲這樣做事,能長久得了嗎?” [2] 
眾仲回答説:“州籲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浪,百姓們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殘忍,常常亂殺無辜,這樣的人誰還敢去與他親近呢?這樣不得人心、陷人完全孤立的君主,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接着,眾仲又説:“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加以收斂、節制,結果必然會燒死自己。依我看,他肯定會失敗的。” [2] 
果然,不到一年,衞國的老臣石硭藉助陳國的力量,殺死州籲,擁立衞桓公的弟弟公子晉繼位,史稱衞宜公。 [2] 

眾叛親離成語寓意

靠武力可以奪取地位和權力,可是,單純地依靠武力,無法長久地保住地位和權力。公子州籲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看自己的哥哥老實,就動了弒君之心,併成了春秋時期第一個弒君的人。州籲雖然通過血腥手段登上了君主之位,但是,依仗武力興風作浪,最終讓他落得了眾叛親離的下場。在位不到一年,就被人殺死。由此可見,打天下和守天下是不一樣的,打天下離不開武力;守天下時,如果只知道動武,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3] 

眾叛親離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眾叛親離”指眾人背叛,親戚離開。形容完全處於孤立的境地。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1]  [4] 
  • 運用示例
唐·白居易《賀平淄青表》:“李師道包藏禍心,暴露逆節,罪盈惡稔,眾叛親離。”
唐·房玄齡晉書·慕容垂載記》:“淮南之敗,眾散親離,而垂侍衞聖躬,誠不可忘。”
唐·白居易《與金陵立功將士等敕書》:“惡稔禍盈,親離眾叛,人神共棄,天地不容。”
宋·蘇軾《乞約鬼莊討阿里骨札子》:“今來上章請命,蓋是部族新破,眾叛親離,恐吾乘勝致討,力未能支。故匿情忍詬,以就大事。”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八九回:“及至時運衰微,祿命將終之日,不但眾散親離,人心背叛。”
茅盾《子夜》九:“咳!眾叛親離!我,吳蘇甫,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了人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