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眼斑擬石首魚

(擬石首魚屬魚類)

鎖定
眼斑擬石首魚(學名:Sciaenops ocellatus)是石首魚科、擬石首魚屬魚類。體延長,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較平直;尾柄較長。頭尖突,三角形,側扁。吻圓鈍,頗突出。吻長大於眼徑。吻褶完整,淺分葉;吻上孔3個,小而顯著。鼻孔每側2個。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體被極弱櫛鱗(手感不糙),頭部完全被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和臀鰭基部具一行鱗鞘。 側線完全,前部淺弧形,後部平直,向後幾伸達尾鰭末端。背鰭略連續,鰭棘部和鰭條部之間具一深凹缺,起點在胸鰭中部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第八至第九鰭條的下方。腹鰭位於胸鰭基底下方稍後。尾鰭圓形、截形或新月形。鰾大,前部圓筒形。液浸標夲頭部及體背側灰黃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面灰褐色。背鰭、臀鰭及尾鰭淺黑色。尾鰭邊緣黑色。口腔黃白色,鰓腔內上方灰黑色, 致使鰓蓋部外觀呈一灰黑色斑塊。
眼斑擬石首魚為近海廣温性、廣鹽性中大型底層海洋魚類。一般棲息於水深40~100米泥、泥沙底質的海區。平時喜棲息於澄清海水中。攝食蝦、蟹及小魚等。原產地分佈於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從馬薩諸塞州的科德角到墨西哥的圖斯潘。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學名
眼斑擬石首魚
拉丁學名
Sciaenops ocellatus
別    稱
美國紅魚、美國紅鱸、斑尾鱸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石首魚科
擬石首魚屬
眼斑擬石首魚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英文名
Channel Bass、Red Drum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4] 

眼斑擬石首魚動物學史

  • 分類學
眼斑擬石首魚最初由林奈(Linnaeus)於1776年命名為Perca ocellata。後來該名稱更改為Sciaenops ocellata,再然後更改為有效學名Sciaenops ocellatus(Linnaeus 1776)。種名ocellatus的意思是眼狀斑點,指的是尾巴上的黑點。 [5] 
  • 養殖史
中國台灣省於1987年5月從美國得克薩斯州引進受精卵孵化,魚苗經4年多的馴化養殖發育成熟,於1991年11月育出第一代魚苗1850尾。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於1991年從美國引進30餘尾仔魚,1995年9月育出第一代魚苗,1996年育出40萬尾仔魚,在沿海各省區推廣養殖,1997年起逐漸興起養殖熱潮。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進行大規模海水網箱養殖。20世紀90年代後期,廣東饒平、深圳、湛江海洋大學等相繼開展眼斑擬石首魚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硏究並獲得成功,達到規模化生產水平。中國江蘇省從山東省引進,僅在連雲港地區有少量養殖。 [1] 

眼斑擬石首魚形態特徵

眼斑擬石首魚
眼斑擬石首魚(7張)
背鰭Ⅷ~Ⅸ,Ⅰ-23;臀鰭Ⅱ-7;胸鰭15~16;腹鰭Ⅰ-5;尾鰭19。側線鱗50~51,側線上鱗7~8,側線下鱗12~13。鰓耙6~7+7~8。椎骨25個。 [1] 
體長為體高3.8~4.1倍,為頭長3.5~3.6倍。頭長為吻長3.8~4.0倍,為眼徑7.5~8.1倍,為眼間隔3.8~4.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7~2.8倍。 [1] 
在原產地,當年的個體可達500~1000克,最大個體甚至達3千克。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中國南方養殖1週年可達1千克,北方地區養殖1週年可長到500克左右。同齡的雌魚比雄魚大,在自然水域中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重42千克,而雄魚只14千克。體延長,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較平直;尾柄較長。頭尖突,三角形,側扁。吻圓鈍,頗突出。吻長大於眼徑,為眼徑1.8~2.0倍。吻褶完整,淺分葉;吻上孔3個,小而顯著,弧形排列;吻緣孔5個:中吻緣孔1個,圓形,側吻緣孔2對,裂縫狀。眼小,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而微凸,為眼徑2.0~2.2倍。鼻孔每側2個,互相接近,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較大,卵圓形,位於眼的前方。口大,亞前位或亞下位,口裂稍斜,始於眼下緣水平線之下。上頜突出,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端幾伸達眼中部或眼後緣下方。上頜齒細小,排列成齒帶,外行齒稍擴大,前端1對略大;下頷齒細小,2行,內行齒較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舌大,遊離,端部圓形。頦孔5個,細小,弧形排列;中央頦孔最小,針孔狀,內側頦孔和外側頦孔裂縫狀。無頦須。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前鰓蓋骨邊緣具微細鋸齒,鰓蓋骨後上方具一柔弱扁棘。鰓蓋條7。具假鰓。鰓耙較短。 [1] 
體被極弱櫛鱗(手感不糙),頭部完全被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和臀鰭基部具一行鱗鞘。側線完全,前部淺弧形,後部平直,向後幾伸達尾鰭末端。 [1] 
背鰭略連續,鰭棘部和鰭條部之間具一深凹缺,起點在胸鰭中部上方;具8~9鰭棘、23~24鰭條,第一鰭棘很短小,幾隱於皮下,第二、第三鰭棘最長,第三鰭棘約為頭長1/4.5。臀鰭起點在背鰭第八至第九鰭條的下方;具2鰭棘、7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二鰭棘長,伸達第一鰭條的1/2處,約為眼徑的1.7~1.8倍。胸鰭尖形,長於腹鰭。腹鰭位於胸鰭基底下方稍後。尾鰭圓形、截形或新月形。 [1] 
鰾大,前部圓筒形,後部漸細,鰾前部兩側各向外突出一短角狀小管;鰾側光滑,無任何側肢。耳石長圓形,背面中央有許多塊粒狀突起;腹面具一蝌蚪形印跡,“頭”區昂仰,“尾”區末端稍彎,但不彎達外緣。 [1] 
液浸標夲頭部及體背側灰黃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面灰褐色。背鰭、臀鰭及尾鰭淺黑色。尾鰭邊緣黑色。側線上部背側每一鱗片常具黑邊;側線下方體側每一鱗片的基部常具小黑斑,因而形成網狀紋。尾鰭基部上方具一較大黑斑,黑斑四周具白邊,有時體中部側線上亦具睛斑一個,少數個體無大黑斑。胸鰭淡灰色。口腔黃白色,鰓腔內上方灰黑色,致使鰓蓋部外觀呈一灰黑色斑塊。 [1] 

眼斑擬石首魚棲息環境

眼斑擬石首魚喜歡集羣,游泳迅速,洄游習性明顯。大個體魚於早秋從水域深處遊向淺海和河口,在那裏繁衍後代,這時,經常能在河口或防波堤水口捕到親魚。野生眼斑擬石首魚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近岸水域一直棲息到12月或翌年1月,然後隨着水温的下降轉移到深水區域。 [1] 
眼斑擬石首魚為近海廣温、廣鹽性魚類。繁殖季節棲息在淺海水域。生存水温為2~33℃,生活適宜水温為10~30℃,最適宜生長水温為20~30℃,繁殖最佳水温為25℃左右,仔、稚魚發育生長適温為22~30℃。對低温的忍耐力受鹽度、pH的影響。突然降低水温,有時會引起眼斑擬石首魚的大量死亡。體長0.5~1釐米的魚苗,在鹽度5水中的致死低温為6.9℃;0.5~7.4克的,在水温為4℃的低温下,越冬成活率較高(22.7~85.3%,平均57.5%);1~3齡的野生個體,當水温降至3℃時,僅有少部分死。 [6] 
幼魚和成魚適鹽性廣,可以生存於淡水、半鹹水及海水中;卵和仔魚只能生活在鹽度25~32‰的海水中。其生存水體要求溶氧量大於3.0毫克/升,當溶氧量小於2.0毫克/升時,可能會引起頭。幼魚的窒息點為0.79~0.38毫克/升。在海水中的耐低氧能力比在半鹹水、淡水中強。 [6] 

眼斑擬石首魚生活習性

食性:眼斑擬石首魚為肉食性雜食魚類,處於食物鏈較高環節。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攝食甲殼類、頭足類、小魚等。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也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投餵浮性配合飼料效果最好。眼斑擬石首魚的食量大,消化速度快。一般個體的最大攝食量可達體重的40%。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飼食後停留不長的時間,若再投餵仍然爭搶兇猛,尤其是稚、幼魚有連續攝食的現象。如飼料不足,自相殘殺的現象比較嚴重。但體長超過3釐米後,該現象有所緩解。 [6] 
生長:眼斑擬石首魚的生長速度很快。該魚在水温10℃以下停止生長,20℃以上生長快速,日增重3.4克以上。 [6] 

眼斑擬石首魚分佈範圍

眼斑擬石首魚海域範圍

原產地分佈於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從馬薩諸塞州的科德角到墨西哥的圖斯潘。 [5] 

眼斑擬石首魚國家地區

原產地:墨西哥、美國(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佐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馬薩諸塞州、密西西比州、新罕布什爾州、新澤西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羅德島州、南卡羅來納州、得克薩斯州、弗吉尼亞州)。 [4]  [7] 
引種:巴哈馬、中國(香港、台灣、山東、江蘇、廣東、廣西、海南等)、以色列、新加坡、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馬提尼克島、美屬維爾京羣島、厄瓜多爾、越南。 [1]  [4]  [7]  [6] 
眼斑擬石首魚分佈圖 眼斑擬石首魚分佈圖

眼斑擬石首魚繁殖方式

眼斑擬石首魚自然繁殖

眼斑擬石首魚是洄游性魚類,在大洋中產卵,但幼體大部分尚在河口區。夏末、秋天在外沙洲口附近產卵,卵由潮流帶至河口,沉至河口區域從草中可避免被掠食,長至手指大小的小魚在河口區域棲息,直至2~5齡。成熟時則遊至大洋。第一次產卵後,則較長時間停留在近海,且成羣活動。 [6] 
在自然水域中,雄性3齡性成熟,雌魚4齡成熟。在蓄養條件下,雄性4齡性成熟、雌性5齡性成熱。因此,人工繁殖選擇親魚,應挑選4齡以上的雄魚和5齡以上的雌魚,才能保證繁殖成功。在自然水域中,繁殖期為夏末至秋季,盛期9~10月,成熟的親魚聚集」近岸淺水水域繁殖,此時繁殖場水温高於20℃,鹽度26~30‰,1年繁殖一次。眼斑擬石首魚懷卵量大,一般每次產卵量5~200萬粒,多者可達30萬粒以上。卵的發育不同步,分批成熱、分批產卵,每次產卵間隔時間為10~15天,每次產卵可持續一段時間,有時可達2~3天產卵時間主要在夜間至凌晨3~4時。產卵時,雌、雄魚有追逐現象,雌魚體色開始變深,呈黑褐色,胸鰭顏色變淺,雄魚側線上方變深而鮮豔,呈紅棕色,並時常發出“咕咕”聲,雌魚腹部柔軟膨大併發紅。眼斑擬石首魚壽命在13齡以上,最長的有可能達33齡。 [6] 

眼斑擬石首魚人工繁殖

  • 親魚選擇與培育
用作人工繁殖的親魚來自人工養殖。選擇未受傷、健壯、經檢疫無病害、體長大於75釐米以上,成熟較好的作親魚,按雌、雄1:1~2:1的比例放入蓄養池進行強化培育海水經砂濾,每天換水1次,換水量100~150%,並吸污1次,每隔15~20天倒池1次。換水温差不宜過大,日水温差不超過2℃。投餵優質餌料,以烏賊、鷹爪蝦為主,輔以沙丁魚、玉筋魚、黃鯽魚等,每天投餵2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並視攝食量而酌情增減。 [6] 
  • 促熟催產
  1. 激素誘導催產:先對雌、雄魚的成熟度進行檢査。雄魚的性成熟往往先於雌性,輕壓腹部,成熟的雄魚會從尿殖孔流出乳白色精液。對雌魚進行取卵檢查,方法是用一支連有塑料管的注射器插入輸卵管,吸取少量卵粒,經鏡檢卵粒的卵徑500微米以上,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經上述選擇過的親魚可用於人工催產。按雌、雄1:1的比例選出,用麻醉劑MS-222,以122毫克/升的劑量進行麻醉後,每千克雌魚一次性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600IU或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150克;或地歐酮(DOM)40克和鮭魚釋放激素類似物(SGnRH-A)40微克。雄魚若需催產,其劑量減半。注射後的親魚放入產卵池配對。 [6] 
  2. 光週期、温度調控產卵:眼斑擬石首魚在光照9~16小時、水温17~30℃的條件下,能完成其性成熟和產卵週期。人工控制培育的親魚1年可繁殖2~3次,甚至常年產卵,並能使19.5月齡的眼斑擬石首魚性腺成熟。實施光、温控制的最佳時期為冬季,首先讓親魚處於冬季光、温條件(9小時光照、17℃)下,然後逐漸調整水温和光照,經40天調至春季光、温條件(14小時光照、28℃),再經30天調至夏季光、温條件(16小時光照、30℃),再經30天調至秋季光、温條件(12小時光照、25℃),最終經20天調至產卵條件(10小時光預、23℃),10天后便可產卵。由於種羣間的差異,有些親魚需要在22~28℃間調整一段時間,每天升温或降温1℃,直到產卵開始。在夏季光、温條件下,多停留些時間可延緩產卵。若想停止產卵,可迅速降温到21℃,然後用大約30天將親魚恢復至冬季停滯期。採取上述調控措施,1年可繁殖多次,每次可反覆產卵很長時間,如雌魚每天都產卵,應讓其產卵3~4天后停產幾天,將水温再升至25~26℃可再次產卵。一般連產2~3個月後,恢復1~2個月又可產卵。 [6] 
  • 產卵
將待產的親魚放入產卵池中,用布簾遮光,適當充氣,保持清新水質,定時流水刺激,一般經過24~70小時,親魚就會產卵、排精,成熟好的個體產卵快。在親魚產卵過程中,需嚴格保持產卵池的安靜環境,並隨時觀察親魚的活動情況。在產卵前3~4小時,雌魚繞池邊遊動,雄魚追逐並觸碰雌魚,此時開始產卵、排精。如果不能順利自然產卵,則進行人工授精。常用半乾法授精,將卵和精液擠入同一容器內,用羽毛柔和地攪拌,加入定量潔淨海水,洗卵1~2次後移入孵化器中孵化,全過程最好在1小時內完成。 [6] 
  • 孵化
孵化在孵化器、孵化網箱或水泥池中進行。孵化條件為:受精卵孵化密度,孵化器小於50萬粒/立方米,水泥池小於10萬粒/立方米;溶氧大於3毫克/升;鹽度25~27;水温22~30℃;氨氮小於0.5毫克/升.孵化中要微弱充氧,及時將沉入水底的死卵取出,以防敗壞水質,保持水温及鹽度的穩定。鹽度對孵化率影響很大,鹽度過高和過低對孵化率及初孵仔魚生長都不利。在適温範圍內,孵化時間隨温度升高而縮短。一般在水温25~27℃,鹽度28-30的條件下,受精卵24小時即可孵出,孵化率大於90%。 [6] 
受精卵為非黏性、圓形的浮性卵。過熟的卵及死卵,則沉入水底。卵膜薄且表面光滑,無色透明。卵受精後受精膜舉起,出現較小的卵周隙,卵周隙約為卵徑的1%.卵黃勻細,卵徑860~980微米,平均94微米。在一般的情況下,90%以上的卵含有1個透亮的油球,少數含有2個以上油球,油球徑240~300微米,平均為260微米。 [6] 
眼斑擬石首魚的受精卵在水温24.3~23℃、鹽度35.7的條件下,受精後10分鐘,原生質移問動物極而逐漸隆起形成胚盤,位於植物極的油球朝上,動物極的胚盤朝下。當鹽度大於20時,受精卵剽浮於水面;受精卵行盤狀卵裂,受精後約20~30分鐘,胚盤部分分裂成兩個等大的細胞;受精後50分鐘,第次分裂完成,分裂溝與第一次者垂直,將胚盤分裂成4個細胞;1小時15分鐘後變為8細胞;1小時35分鐘進入16細胞期;1小時45分鐘進入32細胞期;之後胚盤繼續分裂,細胞數目不斷增多,分裂球變小,側前觀細胞呈多層排列;大約2小時10分鐘後進入桑葚期,形成多細胞囊胚;3小時40分鐘盤逐漸凸起呈高帽狀,在胚盤與卵黃間形成裂縫狀的囊胚腔,進入高囊胚期;5小時30分鐘,隨着細胞不斷地下包,囊胚層覆蓋在卵黃上,細胞間隙模糊,進入低囊胚期,胚盤變得扁平,緊貼在卵黃囊上;6b後胚胎髮育至原腸早期,囊胚層細胞從四周向植物極擴展,邊緣細胞在下包時運動緩慢並受表胚層的牽制,其邊緣細胞加厚形成一圈環狀隆起即胚環;胚盤繼續下包至卵黃囊一半後,胚環的預定尾端處由於左石胚環及相連的細胞向中線集中而增厚隆起形成胚盾;大約11小時後,囊胚層下包卵黃2/3時,胚盾延伸形成雛形胚體,胚盤下包卵黃4/5時胚體頭部更加明顯;多數受精卵發育至12小時30分鐘後,在頭的前端形成腎形眼囊,脊索神經清晰可見;大約13小時30分鐘後,所有受精卵的油球只有一個,眼囊明顯,胚體後端出現一橢圓形的克氏泡,腦部開始分化;受精14小時30分鐘後體節形成,在胚體的背側表面稀疏地覆有星狀黑色素細胞,胚體延長繞卵黃1/2;18小時後黑色素細胞增多,在油球上也有分佈;腦後耳囊形成,視泡甲的眼球晶狀體明顯,克氏泡消失;受精20小時胚體繞卵黃3/5以上,尾部末端脱離卵黃囊,尾部拉長向腹部變曲,尾端有少許皮褶狀膜鰭進入尾芽期,腦部已經分化為前、中、後腦三部分,心臟跳動;大約25小時後胚體卵膜變薄,尾部活動頻繁,在胚體後部2/3處出現了已適當發育的鰭褶,胚體不斷扭動,肌肉收縮明顯,體節25對,進入孵出前期;尾部頻繁與卵黃囊接觸,然後尾部衝破卵膜,繼而整個胚體破膜孵出。從卵受精到孵出仔魚,整個過程歷時26小時左右。 [6] 

眼斑擬石首魚養殖技術

眼斑擬石首魚苗種培育

  • 室內水泥池培育
  1. 培育條件:室內水泥池的容積20~60立方米,方形、圓形池均可,池深1.5米,培育池中每5立方米水體放計1個充氣石,並保持微充氣,保持水温25~26℃,鹽度25~30‰。 [6] 
  2. 餌料:充足、適口、營養全面,是幼體洱料必需的條件。魚苗的餌料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整個培育過程實行餌科交叉投餵,適應其食性轉換和餌料過渡。小球藻和光合細菌在育苗水體中除了能改善生態環境外,還可作為輪蟲、滷蟲及仔魚的開口餌料,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抑疾疫。滷蟲卵粒較為昂貴,會使育苗成本升高,魚糜的成木儘管低廉,但對水質污染嚴重,易引起細菌大量繁殖而導致魚苗發病。多采用微囊顆粒飼料或夭然水域中的橈足類、糠蝦替代。投餵微囊顆粒飼料,需在魚苗發育進入稚魚階段至完成分池後進行飼料馴化。方法是上午投餵前先停止充氣數分鐘,待稚魚絕大部分浮於水面遊動覓食時,將1號微囊顆粒飼料均勻地撒於水面,該飼料的粒徑小,能在水面飄浮一段時間,有利於誘導稚魚捕食。以般每隔1~2小時進行次,投餌量少而勻,儘量減少浪費。在開始的3~4天,需在下午補充投餵適量的滷蟲無節幼體,以後可全部投餵微囊顆粒飼料。2~3天后,待每次投餵時有80~90%以上的魚苗達到全飽後,飼料馴化即告完成。 [6] 
  3. 仔、稚魚培育:初孵仔魚的培育密度為2~4萬尾/立方米。在培育池中首先加入2/3體積的砂濾海水,接種並保持水中小球藻密度為20~30萬個細胞/毫升。第2天按1~3個/毫升的密度,向池中接種輪蟲;第3天仔魚開口攝食時,每天分2~3次投餵輪蟲,使育苗池水中輪蟲的密度保持住3~5個/毫升。輪蟲在投餵前需用1500~2000萬個細胞/毫升。密度的小球藻和0.1克/升的烏賊肝油強化培養12小時後投餵。開始一週內不換水,只需每天添加適量新鮮砂濾海水。培育7~8天后,開始投餵滷蟲無節幼體(濃縮後預先以0.1克/升的烏賊肝油強化12小時),投餵量為0.4~0.8個/毫升,並以80%以上的仔魚腸道內餌料量達到或超過2/3體積為準。日換水量為1/3~1/2,每1~2天吸污1次,避免光線直射。進入稚魚期後,應立即分池,培育密度減至2000~3000尾/立方米。分池前先將池底污物徹底吸淨,再將池水排放至20~30釐米,用60日篩絹網製成的網片將魚集中後,用水勺將稚魚小心舀入水桶,並迅速放入其他池中。分池時必須帶水操作,切忌用網撈,否則會造成稚魚的大量死亡。因為稚魚體表尚未被鱗,操作不慎則極易受傷。稚魚階段繼續投餵滷蟲無節幼體,也可以通過馴化,投餵1~2號微顆粒飼料。隨着魚苗的生長,餌料以3~4號微囊配合顆粒飼料為主,後期可根據水質條件投餵魚蝦糜,早、晚各1次,投餵量為魚體重的4~6%,並視攝食情況進行調整。投餌時應做到少投、勤投。投餌量根據攝食情況酌情適量增減。日換水量為30~300%,根據水質狀況增減,增大充氣量,每天吸污1次。仔魚後期及稚魚有很強的趨光性,夜間不宜長時間照射燈光,以免仔、稚魚集羣缺氧。 [6] 
  4. 日常管理:魚苗培育期間,需每日觀測記錄育苗池水温、鹽度、pH值和溶氧量,每10天測定池底COD、NO2-N和NH4+-N。經常檢査池內餌料生物數量,觀察仔稚魚的攝食情況及其形態、生態變化。 [6] 
  • 室外池塘培育
  1. 池塘準備:面積以1/5~2/3公頃為宜,泥底或泥沙底,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池水水温能在20℃以上,鹽度為20~35‰。 [6] 
  2. 仔魚下塘:一般在仔魚開口後數天或稚魚期後放入土池,以此降低育苗成本。一般在魚池灌水及施肥後10~14天放苗最為適宜,早放苗浮游動物量不夠,晚放苗則浮游動物太大不適合魚苗攝食。每公頃放仔魚200~300萬尾。用施肥繁殖浮游生物及充氣來控制溶解氧,使其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仔魚下池後前10天以水中浮游動物為主食,隨着伃魚的成長,池中浮游動物數量不能滿足仔魚攝食時,可投餵適量的魚糜或人工配合飼料。投餵量根據水質、魚苗密度、水中浮游動物量等情況靈活掌握。 [6] 
  3. 日常管理:每天堅持巡塘,觀察魚苗的活動、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査進排水及防逃設施,定期測定魚體生長,記錄好水質、管理等池塘日誌。特別在天氣悶熱、氣壓低的夏季,更應加強巡視。如發現“浮頭”應及時採取措施,向池塘注入新水,或進行微流水,也可以採用開動增氧機等措施來解決。 [6] 

眼斑擬石首魚網箱養殖

  • 養殖海區選擇
  1. 環境條件:養殖區應設在周圍無污染源、可避颱風的海域,水質符合NY5052-2001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和克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評價要求的規定。 [8] 
  2. 水深與流速:水流暢通,水深在8米以上,流速小於1.5米/秒。 [8] 
  3. 水温、鹽度、透明度:水温宜在6~33℃,最適在18~27℃;鹽度宜在14~33,最適在16~25;透明度宜在0.2~1.2米,最適在0.5~0.8米。 [8] 
  • 養殖設施
  1. 漁排:由厚度6釐米、寬度28~30釐米、長度4~8米的杉木、鐵杉板用不鏽鋼螺栓、鋼片連接固定而成,木板底下捆浮子作為浮力系統。每12~20個框組成一台,每8台左右組成一區,用纜繩、木樁固定在海上,框架規格有3米×4米,4米×6米等多種規格。 [8] 
  2. 網箱:用絲聚乙烯線機織無結節網。苗種體長4~5釐米,用目長5~8米米無結節網片,成魚養殖時用目長20~50米米無結節網衣,網箱深度3~8米不等,具體深度要看海區深度、流速大小等條件而定,以大網箱、深水網箱養魚效果為好。 [8] 
  • 養成管理
  1. 放養密度:10釐米左右的大規格魚種放養密度宜在50~60尾/立方米;15~20釐米的成魚放養密度宜在30~40尾/立方米;20釐米以上的成魚放養密度宜在20~30尾/立方米。 [8] 
  2. 餌料及投餵:①餌料的選擇投餵優質浮性顆粒配合飼料,其飼料質量應符克B13078和NY5072-2002的規定。②餌料的投餵養殖前期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投餵配合飼料1次,日投餵率3~5%。而後在養殖過程中要根據魚體的生長情況,並參考水温、天氣、潮水、水質的變化情況,適當調整餌料的投餵量,應掌握在飽食量的70~80%,這樣既可減少餌料浪費,又可提高餌料利用率。高温季節應減少投餵量,投餵量應掌握在飽食量的50%以內。③投餵次數養殖前期每天投餵2次,養殖中期每天投餵1~2次,養殖後期每天投餵1次,高温期每2天投餵1次。 [8] 
  3. 換網:經過一段時間養殖後,網箱上會附生很多附着物,應及時換網,平常每30天換網1次,高温季節每10~15天換網1次。 [8] 
  4. 分苗:魚苗體長10釐米之前,要15天分苗1次,而後每30天分苗1次。 [8] 
  5. 日常管理:早晚加強巡查,觀察魚的活動、攝食是否正常,網衣有無破損,水質有無變化,發現問題應及時採取措施並詳細記錄,並定期做好生產管理記錄及水產養殖用藥記錄,對病死魚要及時打撈,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8] 
  • 病害防治
  1. 日常防治:平時要注意季節性病害的預防工作,特別要做好突擊防治。高温季節是病害高發季節,每3~5天用100×10~150×10生石灰潑灑養殖區水面,這樣即可殺滅有害生物,又可改善養殖水質。防治眼斑擬石首魚的藥物應符合NY5071-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規定。 [8] 
  2. 澱粉卵甲藻病:①病原及症狀病原為澱粉卵甲藻,其營養體常寄生在魚的鰓、體表皮膚和鰭,寄生數量多時病魚常呈不安狀態,游泳緩慢,向網箱上摩擦身體;病情嚴重時,則肉眼可觀察到許多小白點,病魚不斷噴水,出現呼吸困難,食慾減退或不攝食。②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浴病魚5~15分鐘。 [8] 
  3. 刺激隱核蟲病:①病原及症狀病原為刺激隱核蟲,常寄生在魚的鰓、體表皮膚、鰭、口腔等與外界相接觸處,病魚因受刺激經常摩擦網箱,致使腹部及鰭多有傷痕。病情嚴重時,則肉眼可觀察到許多細小的小白點,病魚開始出現呼吸困難,體表和鰓的黏液增多,體表皮膚呈點狀充血,食慾減退或不攝食。②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浴病魚5~10分鐘。 [8] 
  4. 弧菌病:①病原及症狀病原為溶藻弧菌、哈維氏弧菌、河流弧菌。病魚體色稍變黑,體表局部褪色,食慾減退,在水面緩慢遊動。病情嚴重時,鱗片脱落,鰭膜爛掉,眼內充血,肛門紅腫,常流出淡黃色黏液。②防治方法每升海水潑灑二氧化氯0.2~0.3毫克,連續潑灑3天,並拌餌投餵中藥劑消毒散(每k克飼料添加20~30克)和1%海水魚用多維,連續投餵3~5天。 [8] 
  • 收成
眼斑擬石首魚達到商品規格時,提起網箱進行收捕。起捕前要檢查這批魚有無用藥記錄,若使用了藥物,要按照NY5071-2002中相關停藥期的規定和NY5070-2002無公害食品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的要求處理。對不符合中國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的,堅決不能起捕銷售。商品魚銷售運輸以活水車、船活魚運輸為主,冰鮮運輸為輔。 [8] 

眼斑擬石首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4] 

眼斑擬石首魚主要價值

眼斑擬石首魚抗病害能力強,生長快,為優良海水養殖對象。 [1]  眼斑擬石首魚肉厚結實、肉質細嫩、少刺多汁、味道鮮美,且色澤鮮豔,外觀、口感俱佳,適於清蒸和燒烤,一度風靡美國。眼斑擬石首魚肌肉中脂肪含量很低,僅佔魚體肌肉濕重的0.57%,而蛋白質含量較高,達19.1%,眼斑擬石首魚肌肉蛋白中總氨基酸含量為145.9毫克/克,必需氨基酸含量為59.21毫克/克。佔總氨基酸含量的40.58%。其5種鮮味氨基酸(穀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較高(73.5毫克/克),佔EAA的50.37%。眼斑擬石首魚肌肉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這種高蛋白、低脂肪的蛋白源是人們理想的保健品,多餘的蛋白質不易以能量的形式存在於體內,可開發成理想的減肥保健品。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