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鯛

鎖定
真鯛是鱸形目鯛科真鯛屬魚類,又稱正鯛、紅加吉、加吉魚、銅盆魚、大頭魚、赤鯽、赤板、紅鯛、紅帶鯛和紅鰭等。體長橢圓形,側扁;自頭部至背鰭前隆起,體長約為體高的2倍;頭較大,前端甚鈍;口較小,端位;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胸鰭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邊緣黑色;前鰓蓋骨後半部具鱗;體被大弱櫛鱗,頭部和胸鰭前鱗細小而緊密,腹面和背部鱗較大;側線完整。全身呈現淡紅色,體側背部散佈着鮮豔的藍色斑點,腹部為白色;尾鰭後緣為墨綠色,背鰭基部有白色斑點。 [5] 
真鯛分佈於印度,日本,菲律賓,大洋洲西岸。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 [6]  以黃海、渤海數量較多。 [7]  為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水清而鹽度較高的岩礁、沙礫及貝藻叢生的水域,一般活動於水深30—40米處。有春季洄游習性。喜結羣,性情兇猛,游泳迅速。食性雜,主要攝食底棲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小魚、蟹及海藻等。 [5]  3齡性成熟,繁殖期為5—7月。 [7]  分批產卵,個體懷卵量100萬粒以上,產浮性卵。 [8] 
真鯛在中國有着明確的捕撈規定,中國《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捕撈苗種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潮海生物資源養護規定》與《遼寧省水產資源繁殖保護實施細則》中均規定,最低可捕標準體長19釐米。 [7] 
外文名
Red sea bream、Genuine Porgy、Red Seabream
別    名
加吉魚
紅加吉
銅盆魚
大頭魚
小紅鱗 展開
別名
加吉魚
紅加吉
銅盆魚
大頭魚
小紅鱗
加臘
赤鯽
真赤鯛 收起
中文學名
真鯛
拉丁學名
Pagrus majo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鯛科
真鯛屬
真鯛
同義學名
Pagrosomus major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1843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1] 

真鯛動物學史

  • 養殖史
真鯛的人工繁育研究,最早為日本廣島國立養殖場的西岡等人於1925年開始進行產卵和形態發育研究。1964年日本神奈川縣觀音崎水產生物研究所首次獲得人工繁育成功。20世紀80年代,日本真鯛養殖產量達3.8萬噸餘,年育苗量為數千萬尾,種苗大部分用於放流增殖,小部分用於人工養殖。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真鯛的人工繁殖進行研究,並取得試驗成功。在廣東,大亞灣水產試驗中心和南海水產研究所於90年代初獲得真鯛人工育苗成功,達到規模化育苗水平。 [2] 

真鯛形態特徵

真鯛
真鯛(8張)
背鰭Ⅻ-9~10;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53~56,側線上鱗8,側線下鱗15。鰓耙6~8+9~10。椎骨10+14=24。幽門盲囊4。 [3] 
體長為體高2.2~2.4倍,為頭長2.9~3.1倍。頭長為吻長2.7~3.0倍,為眼徑3.8~4.2倍,為眼間隔2.9~3.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8~2.0倍。 [3] 
最大個體達10千克。體橢圓形,側扁,背面狹窄,腹面鈍圓,從背鰭前部向吻端逐漸傾斜。頭大,前端稍尖。眼中等大,上側位。眼間隔寬,隆起,稍大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眼前方,前鼻孔小,圓形,具鼻瓣;後鼻孔較大,橢圓形。口小,前位,稍斜。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犬齒4枚,兩側具臼齒2列,外列前部數枚稍尖內列前部為顆粒狀齒帶,其內為第三行不規則的粒狀牙;下領前端具犬齒6枚,兩側為臼齒2列;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前鰓蓋骨後緣光湑,鰓蓋後緣具一扁平鈍棘。鰓耙短小。 [3] 
體被中等弱櫛鱗。除前鰓蓋後緣及眼下緣至吻端處無鱗外,其餘全被鱗。背鰭和臀鰭鰭棘部基底具發達鱗鞘,鰭條部基底被小鱗。側線完全,位髙,與背緣平行。 [3] 
背鰭1個,起點位於胸鰭基上方稍後,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中部無缺刻,鰭棘強第三棘最長,各鰭棘平卧時左冇交錯,可收折於鱗鞘溝內。臀鰭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同形,第二鰭棘粗強,其長約與第三鰭棘相等。胸鰭位低,尖長形,後端伸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較小,胸位,始於胸鰭基略後下方。尾鰭叉形。 [3] 
體淡紅色,稍帶綠色光澤。在體側背部散佈若干藍色小點。尾鰭邊緣黑色。 [3] 

真鯛近種區別

真鯛
黃鰭棘鯛
黃鯛
黑鯛
最大個體達10千克。
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3.3千克。
一般體長14~25釐米,體重200~500克。
一般在120-300毫米,體重125-1800克,大的可達3.5-4.0千克。
背鰭Ⅻ-9~10;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53~56,側線上鱗8,側線下鱗15。鰓耙6~8+9~10。椎骨10+14=24。
背鰭Ⅺ-11;臀鰭Ⅲ-8,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45~48,側線上鱗4~5,側線下鱗11~13。
——
背鰭Ⅺ-11;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側線鱗52。鰓耙(6-7)+(8-9)。脊椎骨24。
體淡紅色,稍帶綠色光澤。在體側背部散佈若干藍色小點。尾鰭邊緣黑色。
活體青灰而帶黃色,體側有若干條灰色縱走帶,沿鱗片而行。背鰭、臀鰭的一小部分及尾鰭邊緣灰黑色,腹鰭、臀鰭的大部及尾鰭下葉黃色。
體呈黃赤色、腹部較淺,體惻上部有3個金黃色圓斑,並有6條縱行黃色帶,臀鰭及尾鰭下葉呈黃色。
體青灰色,具銀色光澤,側線始處有1不規則黑斑,體側有若干條褐色橫紋。背鰭、臀鰭和尾鰭鰭膜褐色,邊緣黑色。
真鯛 真鯛
黃鰭棘鯛 黃鰭棘鯛
黃鯛 黃鯛
黑鯛 黑鯛

真鯛棲息環境

真鯛為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礫及沙泥底質之海區,平時生活於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棲生物集中之處。其生活的最適水温為20~28℃。 [2]  [3] 

真鯛生活習性

真鯛洄游

真鯛生殖季節洄游至水深30~40米,風小浪微,底質為亂石、砂礫之處產卵。每年2~3月水温上升後,黃渤海種羣開始向西北移動,一支達中國青島至連雲港附近外海,另一支過山東半島,經威海、煙台至萊州灣產卵。秋末,隨水温下降,成魚及幼魚返回濟州島外海越冬。 [2] 
中國廣東大亞灣羣山環抱,灣內島嶼眾多,是真鯛產卵的理想場所。每年農曆10月份以後,性腺日趨成熟的真鯛親體,從外海陸續遊至大亞灣中央列島附近一帶海區,在此集結產卵,冬至前後為產卵盛期,到春季前產卵基本結束後,親體逐漸向外海游去。清明節前,在水深5米以內、風浪較小的灣內沿岸,常有成羣體長2~3釐米的幼魚出現。在農曆4月份,幼魚體長達4~6釐米時,遊動能力增強,對外界環境適應性提高,羣體逐漸向虎頭門、大鵬澳東山口一帶較深的海區移動。幼魚體長12釐米以上,體重達100~150克後,大部分向外海游去。 [2] 

真鯛食性

真鯛為雜食性,主要攝食底棲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小龜、蝦和藻類等。在人工養殖中,餌料可以小雜魚為主,輔以貝類、小蝦和小蟹等,亦可以配合餌料為主,輔以低值魚蝦蟹類。 [2] 

真鯛分佈範圍

真鯛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菲律賓。在中國沿岸的真鯛可分為黃海和渤海、東海及福建南部、廣東近海三大種羣,其中以黃、渤海種羣最大。 [1-2] 
真鯛分佈圖 真鯛分佈圖

真鯛繁殖方式

真鯛繁殖習性

  • 性成熟
真鯛的性成熟年齡為3~4齡,但隨地域或種羣不同而有差異,中國黃、渤海種羣多為5~6齡,福建種羣的雌魚3齡成熟、雄魚2齡性成熟,廣東近海的少量個體1齡可達性成熟。自然海區的真鯛產卵羣體通常以3齡以上的個體佔優勢。 [2] 
  • 繁殖季節
中國南北方差異很大,在廈門海區,產卵期是在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前後約2個月,盛期為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廣東沿岸為11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盛期為12月上旬至1月上旬。黃海、渤海產的真鯛繁殖季節為5~7月份,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卵水温為16~18℃。 [2] 
  • 懷卵量
真鯛為分批產卵類型、懷卵量與年齡和體重有關,體重達1千克左右的雌魚平均產卵200~300萬粒,體重達1.5千克的個體平均產卵400萬粒。繁殖季節的性成熟係數,雌魚為1.55~9.31,平均為4.59;難魚為0.56~2.52,平均力1.52。 [2] 

真鯛人工繁殖

  • 親魚選擇
  1. 親魚來源有三:①於生殖季節,直接捕撈自然海區已達性成熟的體;②於生殖季節前,從自然海區捕撈接近性成熟的體,然後在人工條件下蓄養一段時間,強化培育,促進性腺成熟;③從養成池或網箱內挑選成熟的體。 [2] 
  2. 親魚的挑選:親魚要求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損傷的個伓,已達性成熟的個體要求腹部飽滿,婚姻色明顯。一般體重為1~2.5千克,年齡以3~6齡為好。 [2] 
  • 親魚培育
親魚培育一般在海上網箱和陸上水泥池中進行。海上網箱的規格為3米×3米×3米或5米×5米×5米,放養密度通常為5~7千克/立方米,雌、雄比例大致為1.5:1;陸上水泥池的容積為50立方米左右,常流水,日換水量可控制在800%,放養密度要小於海上網箱,約為1~3千克/立方米。親魚止常生長的水温在12℃以上,能耐受9℃的低水温,在12~22℃的水温條件下,以冷凍小雜魚加營養劑和促長劑或配合餌料進行培育,日投餌量為體重的5~17%。 [2] 
  • 自然產卵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親魚可自然成熟,當雄魚出現明顯的婚姻色(頭和下腹部的黑色素都很發達,全身可見黑色),輕壓腹部精液自流時,即可將雌、雄親魚移入產卵池準備產卵,成熟雌、雄親魚比例大致為1.5:1。 [2] 
  • 人工催產
當親魚成熟度不理想,不能自行產卵時,可對體質健壯、腹部飽滿的雌魚進行取卵檢杳,對卵子直徑達600微米、卵核偏位的雌魚適量注射激素進行催產。常用的激素藥物有鯉魚腦垂體(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等。參考劑量為每千克體重雌魚LRH-A 50~100克+HCG2500IU+維生素B12毫升,雄魚減半。為減少親魚受傷,進行一次性全量注射為宜。注射後,將雌、雄親魚移入產卵池,經24~72小時後,親魚開始追尾即行產卵、排精。 [2] 
  • 孵化
  • 集卵:真鯛一般在日落前後產卵。卵為浮性卵,圓球形,無色透明。卵徑為910~1030微米,油球無色,直徑190~230微米。產卵盛期,1千克親魚一次可產卵5~8萬粒。產卵池內的卵子,隨流水經溢水口收集於網箱內,經洗滌、計數(重量法:1800粒/克左右,容量法:120粒/毫升左右)後入孵化箱(孵化池)內孵化。 [2] 
  • 孵化:收集後的卵子經洗滌,再放入容積30~50升的小水槽內,靜置20~30分鐘,將上浮卵子選出並計數後,進行孵化。孵化池為30~50立方米的水泥池,每立方米放卵5~10萬粒,1立方米左右的小水槽控制微流水孵化時,每立方米放卵10~30萬粒。孵化時控制微量充氣,上面用黑簾遮光定時清除水錶面的粘液和沉底的死卵。孵化的適宜水温為15~17.5℃,高於30℃或低於10℃,受精卵都不能孵化。為加快胚胎髮育進程,孵化水温可控制在18~20℃。在水温18℃時,約經50小時孵化出仔魚。 [2] 

真鯛養殖技術

真鯛種苗培育

  • 室內水泥池培育
  1. 培育條件:水泥池以容積20~50立方米的圓形、凹底、中間排水的池子為好,便於人工控制和管理。放養仔魚密度為1~5萬尾/立方米。培育初期小量充氣,隨着仔魚的生長,充氣量慢慢加大,保持溶解氧在4~6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3℃,且避免水温劇變。光照控制在2000~20000勒克斯;鹽度28~33;pH值7.8~8.6。 [2] 
  2. 生長髮育:剛孵出的仔魚全長1.94~2.6毫米,肌節26~27對,卵黃囊橢圓形,油球緊貼卵黃後端。仔魚多腹部朝上或側卧於水底,很少活動。孵出後第三天的仔魚全長3毫米左右,卵黃囊大部分已吸收,且開口攝食。此時除頭部外,在體背面有黑色素細胞,游泳活潑,整個水體都有分佈。第七天的仔魚全長3.5~3.7毫米,卵黃已全部吸收,鰾出現,膽囊呈綠色,內耳已明顯分化出3個規管,頭部背面有一大型黑色素,第十至十一天的仔魚全長3.9~4.4毫米,頭部隆起,內耳的橢圓囊已形成,胃腸盤曲,魚苗活潑,多分佈於水體中層,一般喜處於光照較弱的地方。第36天的魚苗全長10~12毫米,體型與成魚相似,此時犬齒髮達,攻擊性強,大個體可咬死小個體。 [2] 
  3. 餌料:以輪蟲、滷蟲無節幼伓、橈足類為主。孵化後第三天開口攝食至仔魚全長8毫米以前投餵輪蟲為主,密度為4~16個/毫升水體,以維持翌日早上輪蟲殘量在2個/毫升左石為宜。以輪蟲為主要餌料時應每天添加小球藻,並維持藻液濃度在30~50萬個細胞/毫升,以調節水質,併為輪蟲提供餌料。全長8~13毫米階段,以輪蟲、滷蟲無節幼體及配合餌料(或魚叭肉糜)交互投餵,日投餵總量為魚體重的5~70%(輪蟲1億約重150克,滷蟲初孵無節幼體1億約重2千克),每天投餵4次。輪蟲和滷蟲初孵無節幼體在投哏前應用小球藻液或濃度為200×10-6的乳化魚油強化培育6~12小時。 [2] 
  4. 日常管理:培育期前5~6天可釆取靜水培育,以後逐步由微流水至流水,日換水量可由50%逐步增至800%。每天吸污清底、洗刷排水閃板,以保持水質清潔魚苗全長13毫米左右時,個體差異逐步明顯,隨之會發生相互殘食現象,同時因密度較大,繼續培育亦會影響生長,因此要及時分選移池,以減低密度,促進生長。 [2] 
  • 室外土池培育
⑴池塘準備
放苗前要確定清塘藥物毒性已消失。池塘中水位1米以上,水色以褐色或黃綠色為宜。使用氣泵和散氣石充氣或在池塘底部鋪設PVC管,每隔5米在管上打小孔,以鼓風機充氣。 [2] 
⑵仔魚下塘
每1/15公頃土池的放苗密度為50萬尾仔魚左右,一次放足,不要多次放苗。因為每批苗的體質是不同的,多批放苗會造成魚苗大小差異懸殊,加劇培養過程中的殘食現象,影響魚苗的成活率。受精卵在池塘中掛網孵化出膜後,要隨時檢查仔魚生長髮育情況,當發現仔魚腸道貫通、有攝食行為時,在網箱內潑灑適口天然餌料。放卵或放仔魚一般在清早或傍晚時進行,要避開一天中光照強烈、温度的時間,儘量減少環境對魚苗的刺激。 [2] 
⑶日常管理
這是魚苗生產中最重要的工作。管理工作內容包括:水質管理、投餵、魚苗生長及存活情況調查、魚病防治等。 [2] 
  1. 水質管理:包括添換水、施肥、餌料生物種類和數量檢杳。進行水質檢測,測定內容:pH、溶解氧、鹽度等。仔魚下塘後每隔3天注水10~20釐米,保持水深100~200釐米,保持透明度在30~50釐米之間,根據透明度情況決定是否施肥。 [2] 
  2. 投餵:剛孵化的仔魚游泳能力差,一般漂浮於水面或懸浮在水中。此期的仔魚每天適當投餵即可。當全部仔魚腸道貫通後,打開網箱讓仔魚逐漸遊進池塘中。池塘內的輪蟲和橈足類幼體是真鯛仔魚最好的開口餌料,當育苗池中餌料生物量不足時,可補充壯蠣幼蟲作為仔魚的開口餌料。從4日齡開始,仔魚的各種運動器官發育日趨完善,游泳能力相對增強。晴天中午仔魚多在水體中下層活動,部分游泳能力差的仔的仍漂浮於上層。此期餌料為輪蟲和橈足類無節幼體,若池中餌料不足,可潑灑漿或冰鮮魚糜,除少部分直接被仔魚直接攝食外,絕大多數起肥料的作用或被餌料生物報食。每天每1/15公頃投餵漿或冰鮮魚糜漿的量為0.5~1千克,分別於上午9時和下5時投餵。投餵魚糜漿時,可用塑料瓢盛起貼水面潑灑。開始時應少量慢投,當大多數仔魚到水面搶食時,再多投。當絕大部分仔魚吃飽下沉後,再恢復少量慢投,以照顧弱小的仔魚也能進食。投餵魚糜漿時,一次潑灑不能太多,應在潑灑的魚糜漿大部分被食後再潑第二瓢,否則,仔魚還來不及吃食魚漿就會沉到水底,極易污染水質。 [2] 
  3. 做好塘頭日記:記錄水質測定結果、氣温、水温、氣候、投餵餌料的種類和數量、施肥的種類和數量、使用藥物的種類和數量、調節水質的措施等,以便分析、總結經驗,提高培苗技術水平。 [2] 

真鯛成魚養殖

真鯛的成魚養殖主要以網箱養殖為主,成本較低,有利於真鯛養殖業的發展。 [4] 
  • 海區及網箱選擇
養殖海區應是潮流平穩、水質清澈、鹽度穩定、水温差小、水流交換條件好、無污染的海區。一般海流不超過0.2釐米/秒;水温年變化在12~29℃,真鯛生長的最適水温為20~25℃,中國北方秋末養殖水温低於12℃時,可採取移入室內通過加熱升温或取地下井海水越冬;鹽度範圍16~33‰,河口附近鹽度太低,不宜設置養真鯛網箱;水深最好在5米以上,交通較方便。 [4] 
  • 苗種放養
苗種大小不一,網箱網目的規格也不一樣,一般是1.0~1.2釐米的網目,適宜放養4.0~4.6釐米的苗種;1.2~1.5釐米的網目,適宜放養5.6~6.6釐米的苗種。 [4] 
不同規格的苗種放養密度也不一樣,通常5~8釐米苗種可按200~300尾/立方米的密度放養;一般大規格苗種放養量可控制在4~10千克/立方米,但初期以4~5千克/立方米為宜,生長達10千克/立方米時再行分養。為加快生長速度,放養量全過程控制在10千克/立方米以內為佳。通常放養20~50克的苗種,水温於14C時,養殖1年半每尾體重可達0.6~0.7千克;養殖2年,體重可達1.2~1.5千克,網箱養殖的真鯛比野生真鯛生長可快2倍。因中國南方水温高,生長季節長,故南方養殖真鯛比北方養殖生長得快。 [4] 
  • 餌料及投餵
對80毫米以下幼魚,一般投餵生鮮餌料,即用生鮮雜魚、蝦絞碎後添加適量的營養劑、防病藥物製成魚蝦肉糜投餵。對80毫米以上的養殖魚,可在生鮮魚蝦肉糜中添加適量魚粉,製成濕性顆粒餌料投餵。此種濕性顆粒餌料可隨做隨用,亦可成批製作,冷凍保存備用,此外,還可用市場出售的乾性顆粒配合餌料投餵。隨着魚用飼料工業的進步和發展、外海大型網箱養殖技術的開發,以及自動投餌機的應用,濕性(MP)和乾性(DP)顆粒配合餌料的應用已在真鯛網箱養殖中日見普及。在人工配合餌料中含蛋白質45%以上,主要蛋白質餌料是魚粉;脂肪不低於6%;碳水化合物餌料有面粉、麩皮和玉米等;礦物質元素有鈣、磷、鉀、鈉、硫、氯、鎂等7種;微量元素有錳、碘、鐵、銅、鑽、鋅等6種;維生素B62~6毫克,另外還加入複合維生素、蝦頭粉等。真鯛稚幼魚期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應在40~50%,脂肪8~15%,其中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的需要量非常重要,所需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維生素及礦物元素均應及時添加。 [4] 
為了改善養成魚的體色,在配合餌料中可添加30×10-6~60×10-6的蝦青素。近年來,日本產的真鯛用顆粒餌料"EX-真鯛”系列裏加入新產品真鯛着色劑,該產品可大幅度強化維生素C、維生素E作為還原劑,用來防止黑色素沉着,抑制真鯛體色變黑,同時還保持原EX-真鯛餌料系列的全部優點。或在上市前1~2個月在真鯛餌料中增加蝦類餌料的投餵比例,這時餌料中魚蝦的比例可以調整到1:1,同時網箱上可以加蓋遮光幕,以達到理想的體色調整效果。 [4] 
網箱養殖真鯛必須要有餌料台,餌料台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面積為1~1.5平方米。圓形餌料台的骨架用直徑為8毫米的鋼筋焊接成,周邊高25釐米,底和周邊用網目為0.25~0.30毫米的聚乙烯布縫製。方形餌料台用直徑為10毫米的鋼筋製成,周邊高25釐米,縫製的網布同圓形餌料台。 [4] 
魚種剛進入網箱時,一般對環境不完全適應,常出現不積極攝食的現象,此時不宜立即投餵。魚種進入網箱1~2天后開始投餵,這時魚羣易集中,攝食良好,同時也便於觀察。在初投飼時最好能製造適當音響信號,訓練魚羣到餌料台攝食,並逐漸使其形成條件反射。初投餵時約用10分鐘左右將魚集中到餌料台,然後再投餵,且投餵量一般要偏低,每天可投餵5~7次,每次約喂10分鐘左右。水温在13~17℃時,投餵量為魚體的1%左右,連投2天;接着投餵魚體重的1.5%,連喂2~3天;以後以2%的投餵量連喂2~3天,2.5%的投餵量連喂2~3天,連續投餵10~12天后,投餵量可增到3%。水温在20~28℃時真鯛攝食旺盛,生長迅速,一般在魚集中時先投餵餌料量的40%左右,餘下的60%再慢慢投餵。如果採取定期停食與投餵相結合以及不斷調整投餵方案則對真鯛生長非常有利。如水温在20~27℃(6~11月),每天投餵2~3次,每週停喂1次;從12至翌年5月,水温19~15℃時,每3天中只投餵2山在1412以下的越冬階段,幾乎不攝餌,但仍儘可能投些餌料以防體重下降。 [4] 
在中國南方和日本南部,從5~6釐米的真鯛苗開始養殖,週期為1.0~1.5年,收穫時的商品規格可達600~700克,養30個月可長到1.2~1.5千克;而中國北方的真鯛苗經越冬後養殖1年,約有30%的個體可達450~500克。 [4] 
  • 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的好壞,關係到網箱養魚的經濟效益。
  1. 分級疏養:苗種放養後,經一段時間飼養,由於個體生長速度不一,大小差異日漸懸殊。若不及時分級疏養,就會出現殘食現象,嚴重影響成活率和產量。隨個體長大,幼魚活動能力增強,原來投放魚苗時的密度顯然不適應魚羣的活動要求,以致影響生長,也需要分級疏養。真鯛一般40~60天分級一次,生長旺季時分級時間可短,非生長旺季時分級時間可長,冬季一般不進行分級疏養。 [4] 
  2. 檢查、防逃、防鳥害:網箱下水前應嚴格檢查網衣有無破損。每天早、晚應巡視檢查,檢查網箱內水質,檢查有無病魚、死魚和殘餌,檢查網箱有無損壞、繩索是否牢固,網箱上有無附着物等情況。發現死魚要及時撈出,發現病魚要及時治療。若前一天正常攝食的魚羣,突然對音響不產生條件反射,投飼後又聚集不正常,説明網箱可能出現問題,應檢查網箱是否破損。放魚苗的網箱上面應設蓋網,以防食魚鳥類對魚苗的侵害。 [4] 
  3. 清除網箱上的附着物:海水中的網箱時間一長網衣上會附着一些生物,如藻類、貝類、藤壺等,這不僅會增加網衣的重量,同時也堵塞網目,增加網箱中水流的阻力,網箱內的水體交換受到影響,溶氧量減少,水質惡化,會影響真鯛的攝食和生長。因此,網箱附着物必須及時清除,保證養殖水質良好。網箱上的附着物少時,可用人工清除,用手摘除或用刷子洗刷網衣上的附着物。附着物較多時,可用噴水槍或潛水泵等衝射網衣,還可採用化學清除法,先將網衣浸泡在化學溶液中2~3天,然後用水槍沖洗乾淨。化學溶液的配方是甲酸10~15升,硫酸銅3~4升,加淡水400升,溶液的多少可根據網衣的大小而定。在網箱中適當放養少量的植物食性或雜食性的魚類,利用這些魚去攝食網衣上的附着物,例如放養鯔、鯪、黃鰭鯛、籃子魚等,也可以用它們吃一些沉入網箱底的剩餘殘餌,起到“清道夫”的作用。還可以在網箱底混養龍蝦,龍蝦在網箱底不斷爬行,可攝食網箱底部附着的貝類和藻類及投餵的殘餌。中國南部海區颱風較多,網箱除在設計上儘量增強抗風能力外,還應在台風颳來之前認真檢查網衣、框架、錨纜和錨位等工作,地理位置差的海區,應將網箱架拖到避風的地方,並用網片將網箱蓋好、紮緊。 [4] 

真鯛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1] 

真鯛主要價值

真鯛個體大,肉嫩味美,為名貴食用魚,經濟價值高。除供食用外,肉及鰾可作藥用。肉甘、平,補腎益氣、治血養血。鰾:清熱消炎。脂肪酸富含二十碳五烯酸(F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每100克脂肪酸含EPA5.0克、DHA19.4克,可作製藥原料。 [3] 
參考資料
  • 1.    Pagrus major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4-02]
  • 2.    麥賢傑等編著,海水魚類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育,海洋出版社,2005.03,第216-222頁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578-579頁
  • 4.    姜志強等編著,海水養殖魚類生物學及養殖,海洋出版社,2005.03,第77-80頁
  • 5.    真鯛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1]
  • 6.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7-01]
  • 7.    《遼寧海洋漁政工作手冊》編委會編,遼寧海洋漁政工作手冊,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11,第97頁
  • 8.    周偉慶等編著,魚類中藥材動物養殖技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01,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