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鎖定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  依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依據國家科學技術部《關於組織制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的通知》(國科辦基[2011]20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籌)的建設申請於2011年4月2日獲得批准。
中文名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批准單位
國家科學技術部
批准時間
2011]
研究領域
真菌和地衣
研究
研究領域:實驗室 [2]  以真菌和地衣多樣性與系統進化、真菌羣落功能與互作機制、真菌生長髮育的分子基礎和真菌次生代謝產物及調控機制為研究方向,在收集整理真菌資源的基礎上,採用分類系統學、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手段,在羣體遺傳學物種概念及親緣關係、羣落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及比較基因組、細胞及代謝等方面開展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和前瞻性的系統與應用真菌學研究,在此基礎上,利用標本、菌種、基因及活性化合物資源,構建真菌資源平台,為真菌生物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提供物質基礎和理論支撐。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史可追溯於1953年1月成立的以戴芳瀾院士為主任的真菌植病研究室。在此基礎上,1956年12月成立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併成為於1958年12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建所基礎,原“應用真菌研究所”成為微生物所的“真菌研究室”(簡稱“一室”),鄧叔羣院士任主任,王雲章研究員任副主任。1985年8月,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開放實驗室之一,“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在“一室”的基礎上成立,魏江春院士任主任,莊文穎院士於1988年回國後任副主任。2001年1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真菌地衣系統學重點實驗室”。201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設“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3年10月,實驗室順利通過建設期驗收。 [3] 
實驗室以我國真菌資源調查、收集和保藏為基礎,開展真菌的生物多樣性、系統分類、分子進化、生態功能、遺傳發育和代謝調控等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促進我國生命科學進步和生物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構建涵蓋標本、菌種、基因及代謝產物的真菌資源平台,為真菌生物資源的認識和利用、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目前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3] 
領域1-真菌多樣性與系統進化;
領域2-真菌生態功能與物種互作機制;
領域3-真菌遺傳與生長髮育的分子機制;
領域4-真菌次級代謝與調控。
為了支撐真菌學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已建立以下五個創新性研究平台:
1 真菌資源研究平台(一館四庫)
2 真菌分類鑑定和分子生態研究平台
3 真菌遺傳操作和蛋白表達平台
4 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研究平台
5 真菌生物信息學分析平台
6 應用真菌平台。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8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研究員16人(含院士,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8人),副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43人,研究實習員2人;實驗室在讀研究生91人,在站博士後8人。現任室主任為劉杏忠研究員,副主任為白逢彥、郭良棟研究員。姚一建為中國菌物標本館館長。下設實驗室辦公室,陳玉文任行政主管,齊莎任學術秘書。實驗室實行依託單位領導、學術委員會指導、主任副主任提出方案、室務會決議、秘書實施,支部、工會和職代會監督的管理運行機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