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知灼見

(漢語成語)

鎖定
真知灼見(拼音:zhēn zhī zhuó ji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1] 
真知灼見(灼:明白,透徹)指正確而透徹的認識,高明的見解。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4] 
中文名
真知灼見
拼    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近義詞
深知灼見灼見真知
反義詞
一孔之見一得之見
出    處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注音字母
ㄓㄣ ㄓㄧ ㄓㄨㄛˊ ㄐㄧㄢ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真知灼見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真知灼見”。 [1] 

真知灼見成語故事

北宋宋神宗時期有個文學家叫蘇軾(號東坡),他年輕時就很聰慧,不僅過目成誦,而且能出口成章,宰相王安石對他十分器重。蘇軾自恃聰明,經常在人前賣弄自己。 [2] 
有一次,他看了王安石《詠菊》詩中的“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兩句後,認為這兩句詩的內容不符合事實。在他看來,黃花(即菊花)敢與秋霜挑戰,因為它的花凋落得晚,所以花落時只是焦乾枯爛,而不會落瓣。如此一來,那句“吹落黃花滿地金”就與實不符了。 [2] 
想到這裏,蘇軾就在這兩句詩之下又寫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説與詩人仔細吟”兩句,意在諷譏王安石。王安石看了蘇軾的兩句詩後,覺得他太狂妄自大了,於是便將他貶到黃州,當了個小小的團練副使。 [2] 
轉眼間,秋天到了。蘇軾看到了黃州菊花凋落時滿地鋪金的情景,心裏頗有感慨地對朋友説:“我當初被謫黃州,還以為是王安石恨我揭他的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並沒有錯,倒是我錯了。即使是有真知灼見的人都會有錯的時候,更何況是其他人呢。以後我們可都要記住,絕對不可以輕易地議論別人、取笑別人,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啊。” [2] 

真知灼見成語寓意

蘇軾因為自以為是的“真知灼見”,評論王安石的詩句有誤,菊花不可能落瓣滿地黃而被貶黃州,直到自己在黃州親眼目睹菊花凋落時的情景,才發現了自己的無知。成語告訴人們,身邊的事物不會時刻因某個人而有所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往往取決於自身的才智、見識,因為有才智、見識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原理,繼而也就有了深刻的見解,對外部環境時局的變化也就有了明確的認識。只有謙虛地認真探究事物的本質原理,才能有真正的“真知灼見”。 [2]  [3] 

真知灼見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真知灼見”指正確而透徹的認識,高明的見解。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4] 
運用示例
明·陸採《懷香記·鞫詢香情》:“你今日之論,皆虛涉空談,非真知灼見之實。” [5]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七回:“凡是日與考各員,苟有真知灼見,確能指出槍替實據者,務各密告首府。” [5]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多騎牆之見,依違之言,豈真知灼見者哉!” [5] 

真知灼見成語辨析

真知灼見—遠見卓識
“真知灼見”與“遠見卓識”意義相近,兩者都含有見解高明的意思;區別在於“真知灼見”表述的是既有真正的知識,又有高超的見解;“遠見卓識”表述的是既有高超的見解,又有遠大的目光。“真知灼見”重在見解透闢,“遠見卓識”重在目光遠大。 [6] 
參考資料
  • 1.    張長松編,世紀版學生 中華成語詞典,延邊大學出版社,2002.07:1071
  • 2.    秋雨主編. 不可不知的成語知識[M].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02:330-331
  • 3.    道紀居士主編. 讀書人典藏書系 大學全編[M]. 北京:海潮出版社, 2016.02:47
  • 4.    真知灼見的解釋|真知灼見的意思|漢典“真知灼見”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09]
  • 5.    倪寶元/主編. 成語範例大詞典[M].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7.01:2148
  • 6.    賀銘華主編. 多功用成語典故辭典[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1.0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