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寂之寺石窟

鎖定
真寂之寺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查干哈達蘇木,始建於遼代(907~1125年)。 [1] 
真寂之寺有南中北三座石窟,南窟長寬各約3.5米,中窟為主室,與南窟在一個平面上,面闊6.5米、進深5米、高約2.5米,窟中央雕有佛祖釋迦牟尼首南腳北面東卧佛一尊,佛祖身前雕有16弟子像,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2尊。北窟高於南、中兩窟約2米,分為內外兩室。外室與南窟浮雕塑像略同,正中雕有佛祖釋迦牟尼坐像、兩側分雕伽葉、阿難兩弟子、佛祖像前兩側各雕有一尊供養菩薩、南北兩壁各雕一尊護法天王像等。 [2] 
2006年5月25日,真寂之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真寂之寺石窟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查干哈達蘇木
所處時代
遼代(907~1125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819-4-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真寂之寺石窟歷史沿革

真寂之寺石窟始建於遼代(907~1125年)。
1974年整修石窟前的廟宇屋頂時,於門楣發現陰刻“真寂之寺”四字,可知遼代稱真寂寺。 [1] 

真寂之寺石窟建築格局

真寂之寺有南中北三座石窟,南窟長寬各約3.5米。中窟為主室,與南窟在一個平面上,面闊6.5米、進深5米、高約2.5米,窟中央雕有佛祖釋迦牟尼首南腳北面東卧佛一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立於佛祖身後,虛空藏菩薩和地藏菩薩分立於佛祖首腳兩端,佛祖身前雕有16弟子像,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2尊。真寂之寺名便取此窟佛祖圓寂之意。北窟高於南、中兩窟約2米,分為內外兩室。外室與南窟浮雕塑像略同,內室浮雕內容比較豐富,正中雕有佛祖釋迦牟尼坐像、兩側分雕伽葉、阿難兩弟子、佛祖像前兩側各雕有一尊供養菩薩、南北兩壁各雕一尊護法天王像等。 [2] 

真寂之寺石窟文物遺存

真寂之寺石窟正中雕刻有佛祖釋迦牟尼、左右分別雕有散財童子和龍女、前方左右分別雕有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和乘青獅的文殊菩薩、門側各雕一尊天王像、南西北三壁雕千佛像45尊。 [2] 

真寂之寺石窟歷史文化

真寂之寺所在山谷是一個箕形山谷,谷底突兀而起一座小山,東、南兩面為懸崖峭壁,山頂上矗立着一個巨型桃石,只有三點支撐,搖搖欲墜,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桃石山,真寂之寺便是在桃石山東側懸崖峭壁下部鑿山為窟而成,因之桃石山又被稱為靈巖山。 [2] 
清代巴林王在真寂之寺石窟前接建佛殿取名為善福寺,1974年修繕善福寺時,在中窟上方門楣處發現陰刻“真寂之寺”四個大字,知石窟為遼代真寂之寺。“真寂”兩字正與中窟佛祖釋迦牟尼涅繁像相合。關於真寂之寺石窟的建築時間,《遼史》中沒有記載,也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資料,尚不能確定。只能從有關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加以推測。首先,真寂之寺石窟雖然不能與敦煌石窟、雲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和龍門石窟等中國四大著名石窟相提並論,但也可以從四大石窟的建築過程得到啓示。敦煌石窟是四大石窟中開鑿最早的石窟,由僧人樂傅開鑿於前秦(366年),北魏時期(386年~534年)大規模建築:天水麥積山石窟開鑿於後秦(384年~417年),北魏時期得到輝煌發展:雲岡石窟由北魏統治者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年);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493年),由北魏統治者修建。從中不難發現,四大石窟都有北魏統治者的參與或直接開鑿建築(如雲崗和龍門兩石窟),這既與北魏統治者篤信佛教有關係,同時也與財力物力有關係。真寂之寺石窟應是在遼王朝統治者或皇家的參與下開鑿的,也就是契丹建國後才有條件開鑿這樣的石窟。 [2] 

真寂之寺石窟文物價值

真寂之寺石窟外觀雖經年累月遭受風雨,卻是一處造像保存較好的遼代佛教石窟寺,是研究契丹民族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遺存。 [1] 

真寂之寺石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真寂之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真寂之寺石窟旅遊信息

真寂之寺石窟地址

真寂之寺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查干哈達蘇木。

真寂之寺石窟交通

自駕前往真寂之寺石窟:從巴林左旗城區出發,大約15公里,約需1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