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看見

(201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鎖定
《看見》是記者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初版時間為2012年。
《看見》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曆程。柴靜首次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傳達了對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對“眾口一詞”的質疑。 [1] 
《看見》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2] 
作品名稱
看見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自傳
作    者
柴靜
初版時間
2012年
字    數
約226000字

看見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嚐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看見》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真實記錄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等在21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 [3] 

看見作品目錄

十一 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
一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十二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二 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十三 事實就是如此
三 雙城的創傷十四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四 是對峙,不是對抗十五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五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十六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六 沉默在尖叫十七 無能的力量
七 山西,山西十八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八 我只是討厭屈服十九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九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後記 [4] 

看見創作背景

《看見》的寫作動機,很自然也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離開”。第一個是2008年引柴靜入央視的“導師”、《東方時空》創辦人之一陳虻去世,第二個是2009年突然調離《新聞調查》。兩件事,都是柴靜無法預期的,讓柴靜感覺到生死萬物的無常。
談到寫書的過程,柴靜説非常困難,從決定動筆至完成,用了4年多時間,中間停斷過多次,有時一停就是半年一年。當她覺得不能誠實對待自己的時候,就不動筆。等待心結慢慢解開,等待記憶慢慢清晰,等待時間慢慢消化。 [5] 

看見作品鑑賞

看見主題思想

對於大部分只能從媒體中獲取新聞的普通人來説,《看見》讓他們看見了新聞“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看見》裏,可以看見作為記者的作者柴靜的個人感情,也讓人看見了做新聞的另一種人性方式。 [6] 
通過《看見》,讀者瞭解到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瞭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説,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在哲學層面亦可以説,有多少個認識主體或觀察者,就有多少個真相。 [7] 

看見內容特色

客觀,是《看見》的首要特點。在當下這個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的時代,中國的新聞往往比小説更有可讀性。所不同的是,小説可以編,新聞是真的,而且往往其中的好壞沒那麼簡單。所以,電視上45分鐘的新聞節目,背後隱藏着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故事延展。
從“非典”開始,到虐貓事件、真假華南虎、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藥家鑫死刑……這些關鍵詞在中國過去的十年中,都曾陸續位居社會關注度的榜首。“虐貓沒人性”、“周正龍説謊”、“藥家鑫該死”……這些簡單粗暴的判斷,大概是很多人認識事件後的第一反應。但是在柴靜的筆下,事情遠沒那麼簡單。
比如,“虐貓事件”。2006年,網上熱傳一個女人用高跟鞋踩死貓的視頻。這個女人和拍攝視頻的李姓男子被網民“人肉搜索”。柴靜在採訪中發現,事件暴露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和暴戾浮躁的社會心態——李對虐貓根本沒有興趣,這麼做只是為錢,拍下來賣給網站,一次2000元,比他一個月工資還高。同時,這只是一個利益鏈的環節……而“高跟鞋女人”,只是因為離異導致心理抑鬱需要發泄。在這裏,柴靜發現,“虐貓事件”的罪魁其實是一些無良網站。
在《看見》裏,柴靜並沒有為“虐貓事件”翻案,只是呈現事實而已。因為她所“看見”的事實,是《看見》的核心。
“眼見背後有思考”,是 《看見》的特點。柴靜説,新聞要客觀公正,所以記者是旁觀者,不能感情用事。但真幹了這一行,卻發現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觀冷靜”稀里嘩啦地碎了一地。因為事件本身的複雜性,也因為人性的複雜性。柴靜説自己“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因為記者也是人,在交流中難免動情。
比如,柴靜採訪被藥家鑫殺害的張妙的父親時,隔壁房間傳來張妙母親的哭喊。柴靜在哭聲中坐不住了,於是對攝像師説:“我去看看。”然後她坐在張妙母親的身旁,用手在她肩臂上輕輕撫摸。接下來她採訪了藥家鑫的父親,她發現藥家鑫的母親天天躺在兒子的牀上睡覺,抱着他平時愛抱的玩具——在“看見”背後,這兩對父母的反應讓她難以忘懷。
事實上,對這起事件的最簡單描述大概是:“藥家鑫開車撞倒張妙,下車後連刺6刀致其死亡”。怎麼聽都十惡不赦。然而,柴靜卻花了大量篇幅去倒敍藥家鑫的成長過程——過分嚴苛的家庭教育讓他的心理嚴重扭曲。聽完這些故事,再去判斷,也許會有另外一個結論——對藥家鑫施以死刑沒錯,但他其實也是一個教育的受害者。 [6] 

看見作品影響

截止2013年1月,僅僅用1個月時間,柴靜的《看見》銷量已經過100萬冊。 [8] 
2013年12月,亞馬遜中國年度圖書榜發佈,柴靜《看見》登榜首。 [9] 
截止2014年1月,《看見》銷量近300萬冊。 [10] 

看見作品評價

主持人崔永元:“《看見》不僅是個人的記憶,也是一個羣體的記憶,甚至有可能成為民族記憶的一部分。”
編輯劉瑞林:“《看見》這本書不同於一般名人出書。它是紀實,也是文學,是個人傳記,也是社會變遷的備忘。讀初稿時,我就迫切希望我的女兒能讀到,對於瞭解中國,對於個人成長,都有啓發。”
作家張立憲:“關於這本書沒有更多要説的了,她現在已經完成了,接下來要交給讀者,她的好和遺憾要交給讀者,這裏面有她作為一個職業人所經歷的事情,現在又提倡新聞專業主義,包括小柴平時聊天的時候也經常會提到心目中的偶像記者、偶像主持人,也會談到別人是怎麼來做採訪、怎麼做主持、怎麼做新聞的。但是這本書並沒有描述像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明星的書一樣,描述新聞專業領域做的有多麼好,她描述的是要想把新聞專業主義做得好是多麼難,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比較好的一點。 從我目睹這部書稿漫長的寫作過程,我想把文章寫好、寫得多麼好,可能這部書裏面沒有體現出來,但是至少我體會到的是要想把文章寫好是多麼難,小柴給了我們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11] 

看見作者簡介

柴靜生於1976年,山西臨汾人。曾擔任湖南文藝廣播電台主持人、湖南衞視《新青年》節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電視台,陸續在《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及出鏡記者;2011年,參與創立專題欄目《看見》,並擔任主持人。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