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看見

(阿來散文集)

鎖定
《看見》是2011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精選了阿來近年來創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經歷和讀寫心得
中文名
看見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40449889
版    次
第1版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6月22日
裝    幀
平裝
頁    數
296 頁
商品尺寸
23.4 x 16.2 x 2 cm
商品重量
440 g
ASIN
B0055BK3WE

看見內容簡介

《看見》其中,有對熟悉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和人文風光的新觀察,有對在病牀上經歷的點點滴滴的感悟,有對文學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全書再次真實地記錄了作家成名後新的生活體驗和思想軌跡。文字清新、樸素,充滿了抒情的氣質。讀阿來的小説,就像在聽他講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和傳奇;讀阿來的隨筆,則像走進他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1] 

看見編輯推薦

用心和腳丈量文明之間的距離,用口和筆雕刻靈魂深處的碑銘。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繼詩集《稜磨河》,長篇小説《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後,沉寂了兩年,首度結集出版隨筆精粹,全國各地同步盛大上市。
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中,你我如塵埃般的生命,究竟該循着怎樣的軌跡,才能找到靈魂的棲居之地?他是自然之子,從生死邊緣活過來,面對這豐富多變的世界,他告訴我們要想看見世界,就請先看見自己。
這是當代中國最美的散文,同您一起品位文學之真,感悟生活之善,遊歷自然之美;這是當代中國的《瓦爾登湖》,為您展示一個清新明淨、詩意盎然的人生之境,帶您體會更簡單的生活、更純淨的心靈,更崇高的精神。
書本實圖 書本實圖

看見專業書評

阿來的散文,在某種程度上説,就是一種多維度交織的散文,一種有聲音的散文,也是一種重的散文。它的重,就在於他那乾淨的文字後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問。——文藝批評家 謝有順
阿來的隨筆充滿了對工業文明深層次的思考,對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對比、梳理,有縱與橫的比較,有內與外的比較,有中與西的比較。可謂是一曲生活交響曲,更是時代的進行曲,但它是多聲部的。——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 胡平

看見作者簡介

阿來,藏族,著名作家。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校。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現任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詩集《稜磨河》,小説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詩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其中,長篇小説《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同時還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看見作品目錄

大地深處的詠歎
拜血中的因子所賜,我還是一個自然之子,更願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寬廣而充滿生機的自然景觀:土地、羣山、大海、高原、島嶼,一片樹、一叢草、一簇花。更願意像一個初民面對自然最原初的啓示,領受自然的美感。
3/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
20/青藏線,不是新經驗,也不是新話題
——青藏筆記一
26/火車穿越的身與心
——青藏筆記二
30/政經之外的文化
——青藏筆記三
34/遠望玉樹
39/成功,在高曠荒原上突然闖入的詞
44/大地的語言
56/非主流的青銅
67/草,草根,及其他
73/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77/哈爾濱訪雪記
81/走向海洋
生死之間的遐想
慶幸是活過來了,又在地上行走了。茫然是怎麼活過來的呢?醫生知道,病人不知道。上帝知道,凡人自己不知道。但終究是回來了。重新邁開人生的步伐了。
87/被機器所審視
94/以為麻醉劑能讓我飛起來
99/錯過了蠟梅的花期
103/我只看到一個矛盾的孔子
——病中讀書記
107/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
——病中讀書記二
121/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
——病中讀書記
129/道德的還是理想的
——關於故鄉,而且不只是關於故鄉
134/三思《阿凡達》
世界:不止一副面孔
演講集
民族、社會、文化,甚至國家,不是概念,更不是想象。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一個人的集合,才構成那些宏大的概念。要使宏大的概念不至於空洞,不至於被人盜用或篡改,我們還得回到一個一個人的命運,看看他們的經歷與遭遇,生活與命運,努力或掙扎。
147/隨風遠走
——茅盾文學獎頒獎禮上的答詞
151/穿行於異質文化之間
——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上的演講
156/不同的現實,共同的將來
——《空山·達瑟與達戈》獲《芳草》“女評委”大獎答謝詞
160/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
——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獎詞
167/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民族文化
——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演講
174/我只感到世界撲面而來
——在渤海大學的演講
187/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
——在中央民大等高校的演講
199/民間傳統幫助我們復活想象
——在深圳市民/大講堂等的演講
209/漢語: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語言
——在中韓作家對話會上的演講
文學:我的人生信仰
序跋集
我已經崇奉了文學的教義,這部教義流傳至今,早已經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我從其中看見的是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美,一個是真實。美是語言與生活之美,真實是一種半實在半抽象的人性與存在的真實。
221/落不定的塵埃
——《塵埃落定》後記
227/在詩歌與小説之間
——散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後記
231/嘉絨大地給我的精神洗禮
——《大地的階梯》後記
238/文學延展的生命空間
——《阿來文集·中短篇小説卷》後記
242/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
——《阿來文集·詩集》後記
248/《空山》三記
——有關《空山》的三個問題
260/華文,還是漢語
——香港版小説集《遙遠的温泉》序
264/為什麼要寫作小説
——《格拉長大》後記
266/小説,或小説家的使命
——《格拉長大》韓文版序
——小説集《寶刀》後記
274/《格薩爾王傳》:一部活着的史詩
——小説《格薩爾王》再版後記

看見作品序言

把這兩三年來值得一收的文章集中起來,集一本書,是做編輯的朋友馬小兵的主意。書名也是他起的。我把這些文章打了包電郵給他,以為就算完事了,但他堅持要我寫一篇叫做“序”的文字。第一次,我沒有回他的短信,後來一起吃飯,他又當面説過一次。我大約是含糊地點過頭的。但還是一直拖下來,直到今天,又來了短信。
只好放下手裏別的工作——很煩惱人的電影劇本,來作這篇序言。
想了半天,也只好把這篇序叫做“看見”。
同時一直想:什麼是“看見”?又如何“看見”?
這個問題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這個時代。
這個一切事物都有多種媒體爭先呈現的時代,對個體來講永遠信息過量的時代。個體的人在這樣一種境況下,所有的“看見”,都可能是被動的,匆忙的,看見過後又迅速遺忘的。走動到四面八方,看到那麼多人用卡片機,用手機不斷拍照時,我總是想,人們試圖用留下圖像的方式抵抗遺忘。某一天,他們打開電子文檔,會説:瞧,我去過這個地方;瞧,我和這個人幹過些什麼。這也相當於説,瞧啊,我也看見過這個世界!
我也喜歡玩照相機,喜歡通過不同功能的鏡頭去“看見”。但不是為了保存記憶,而是試圖看見與肉眼所見不太相同的事物如何呈現。
我希望自己的“看見”是經過自己主動選擇的。而所有經歷過,打量過,思慮過的生活與事物,要很老派地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儲藏,在自己的情感中發酵。一切經歷,打量和思慮的所有意味,要像一頭反芻動物一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記憶庫中打撈出來細細咀嚼。
電視里正在播一部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我想,人所具有的主動看見並思量的能力,正是太陽系最大的奇蹟。所以,有理由堅持不把“看見”變成消費時代的一種被動行為。
風景不是由旅行指南所指定。
書的意義不是由出版商所推銷。
美,不是由時尚發佈會所推薦。
大千世界,要自己發現。
更進一步説,消費時代的被“看見”還有一個巨大的缺失,那就是缺乏內省。內容提供商提供的“看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們提供材料的同時,也指出意義之所在。於是,個人和個人的思慮被無情淹沒。所以,我的“看見”,更多的時候是要看見自己。所謂“反求諸已”,不止具有道德意義,更是觀察這個世界與個體關係的一種有效方法。
看得見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見世界。
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正是近年來,我自己努力看見世界和看見自己的一個記錄。
我願意樂此不疲地繼續這種關於“看見”的記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