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看松庵記

鎖定
《看松庵記》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散文作品。文章第一段狀寫匡山的美景,第二段敍寫章三益在匡山建造菴廬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緣由,第四段以問答的方式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對龍泉人士對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見,作者認為章三益無論隱居還是出來做官,都能像松樹一樣堅持操守。 [1] 
作品名稱
《看松庵記》 [2] 
作    者
宋濂 [5] 
創作年代
元末 [3] 
作品出處
《宋文憲公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 [4] 

看松庵記作品原文

龍泉1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餘裏,諸山尤深,有四旁奮起而中窊2下者,狀類箕筐,人因號之為匡山。山多髯松3,彌望4入青雲,新翠5照人如濯6。松上薜蘿7,紛紛8披披9,橫敷10數十尋11,嫩綠可咽12。松根茯苓13,其大如鬥,雜以黃精14、前胡15及牡鞠16之苗,採之可茹17
吾友章君三益樂之,新結18菴廬19其間。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淵20二,蛟龍潛於其中,雲英英21騰上,頃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無津涯22,大風東來輒飄去,君復為構“煙雲萬頃亭”。庵之東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峯巒益峭刻23,氣勢欲連霄漢24,南望閩中25數百里,嘉樹26帖帖27地上如薺28,君復為構“唯天在上亭”。庵之東南又若干步,林樾2930潤空翠31,沉沉32撲人,陰颸33一動,雖當烈火流金之候34,使人翛翛35有挾纊36意,君復為構“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37爽潔,東西北諸峯,皆競秀獻狀38,令人愛玩忘倦39,兼可琴40、可奕41,可挈424344而飲,無不宜者,君復為構“環中45亭”。
君詩書之暇,被46鶴氅47衣,支九節筇48,歷遊四亭中,退坐菴廬,回睇49髯松,如元夫巨人50拱揖51左右。君注視之久,精神凝合,物我兩忘52,恍53若與古豪傑共語千載之上。君樂甚,起穿謝公屐54,日歌吟萬松間,屐聲鏘然合節55,與歌聲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簫音以相娛。君唶56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菴廬雲。
龍泉之人士,聞而疑之曰:“章君負濟世長才57,當閩寇壓境58,嘗樹旗鼓,礪戈矛59,帥60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62勳業以自見63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隱居者之為,將64鄙世之膠擾65而不之狎66耶,抑67以斯人不足與68而有取於松也?”金華宋濂竊不謂然69。夫植物之中,稟70貞剛之氣者,唯松為獨多。嘗昧昧71思之:一氣方伸72,根而藴者, 荄73而斂者,莫不振翹74舒榮75以逞76妍於一時;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則皆黃隕77而無餘矣。其能凌78歲寒而不易行改度79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託之以自厲80,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君之處81也,與松為伍,則嶷然82有以自立;及其為時而出83,剛貞自持84,不為物議85之所移奪86,卒能立事功87而澤生民88,初亦未嘗與松柏相悖89也。或90者不知,強謂君忘世91,而致疑於出處92間,可不可乎?
濂家青蘿山93之陽94,山西老松如戟,度95與君所居無大相遠。第兵96燹之餘,巒光水色,頗失故態,棲棲97於道路中,未嘗不慨然98興懷99。君何時歸,濂當持石鼎100相隨,採黃精、茯苓,烹之於洞雲101間,亦一樂也。不知君能餘從否乎?雖然,匡山之靈102103亦遲104君久矣。 [6] 

看松庵記註釋譯文

看松庵記詞句註釋

1、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縣
2、窊(wā):地勢陷下。
3、髯(rán)松:大松樹。髯,大。《淮南子·精神訓》:“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
4、彌望:滿眼。
5、新翠:初綠。
6、濯(zhuó):洗滌。此指松樹之綠如洗滌過一樣。
7、薜(bì)蘿:薜,指薜荔,亦稱“木蓮”,常綠藤。蘿,指女蘿,一種植物,一説為菟絲,一説松蘿。
8、紛紛:茂盛的樣子。
9、披披:枝葉交錯的樣子。
10、橫敷(fū):橫布。敷,擴展。
11、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12、咽:吞食。
13、茯苓(fú líng):別名松腴,寄生於山林松根,狀如塊球。《淮南子·説山》:“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
14、黃精:又名黃芝、菟竹、鹿竹、救窮草、野生薑。道家以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黃精。東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多壽,意甚信之。”
15、前胡:葉似野菊花而細瘦,根可入藥。
16、牡鞠(mǔ jū):牡菊,《本草綱目·菊·集解》:“菊之無子者謂之牡菊,燒灰撒地中,能死蛙黽(即蛙)。説出《周禮》。”
17、茹(rú):食。
18、結:構造。
19、庵(ān)廬:簡陋的茅屋。
20、深淵:深水。
21、英英:雲起的樣子。《詩經·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營茅。”
22、津涯:岸邊峭。
23、峭刻:陡直。
24、霄漢:天際。
25、閩(mǐn)中:今福建省一帶。
26、嘉樹:材質優良的樹木。
27、帖帖(tiē tiē):帖伏,整齊的樣子。
28、薺(jì):薺菜。
29、林樾(yuè):林蔭。樾,樹木交聚而成的樹蔭。
30、蒼:深青色。
31、空翠:泛起的翠色。
32、沉沉:濃郁的樣子。
33、陰颸(sī):陰涼的風。颸,涼風。
34、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極其炎熱的季節。
35、翛翛(xiāo):象聲詞,猶言“蕭蕭”。本為羽毛凋零的樣子,這裏是感到寒冷的意思。
36、挾纊(jiā kuàng):披棉衣。纊,絲棉絮。
37、明迥(jiǒng):明亮曠遠。迥,遠,這裏是寬闊的意思。
38、獻狀:展現出各種姿態。
39、愛玩忘倦:欣賞、品味而忘了疲倦。
40、琴:彈琴。
41、奕(yì):下棋。
42、挈(qiè):提。
43、尊:酒杯。
44、罍(léi):酒壺。
45、環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46、被:通“披”。
47、鶴氅(chǎng):羽毛編織的外套。
48、九節筇(qióng):九節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稱為筇。
49、回睇(dì):回眼望。
50、元夫巨人:身軀魁偉的大漢。元,高大。
51、拱揖(gǒng yī):躬身作揖。
52、精神凝合,物我兩忘:精神高度集中而與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進入物我兩忘境界。物,外物。
53、恍:恍忽。
54、謝公屐(jī):南朝宋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為遊山特製的一種木底鞋。《南史·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55、合節:合乎音樂的節拍。
56、唶(jiè):感嘆。
57、負濟世長才:懷抱造福社會的大才。
58、閩寇(kòu)壓境:章溢曾集鄉民為義兵,當福建盜賊包圍台州,攻陷龍泉時,章溢與其師王毅帥壯士擊走賊。閩寇,從福建來的盜寇。
59、樹旗鼓,礪戈矛:指組織隊伍,準備武器。礪,磨礪。
60、帥:率領。
61、搗退:打退。
62、植:樹立。
63、自見:自我表現。見,通“現”。
64、將:表反詰意的副詞。
65、膠擾:動亂不安。
66、不之狎:賓語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觸他。狎,親近。
67、抑:表選擇意的副詞。
68、不足與:不值得接近。與,相與,相處。
69、竊不謂然:私下想不是這樣。竊,謙詞。不謂然,不以此種議論為正確。
70、稟(bǐng):天然具有。
71、昧昧(mèi):深切。
72、一氣方伸:剛剛得到舒展的時機。一氣,指天地混然之氣。王充論衡·齊世》:“萬物之生,俱得一氣。”
73、荄(gāi):草根。
74、振翹:茂盛。
75、舒榮:舒展開枝葉。
76、逞:顯示
77、黃隕:枯黃凋落。隕,墜落。
78、凌:勝過。
79、易行改度:改變行為態度。度,意志。
80、自厲:自我勉勵。厲,通“勵”。
81、處:兼有居處、隱處義。
82、嶷(yí)然:道德高尚貌。
83、為時而出:順應時勢而出仕任事。
84、剛貞自持:剛毅貞潔自守。
85、物議:議論。
86、移奪:放棄改變(態度、志向等)。
87、立事功:建功立業。事功,事業功績。
88、澤生民:澤惠百姓。
89、悖(bèi):背。
90、或者:不定代詞,有的人。
91、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
92、出處:做官與隱居。出,出仕。處,家居。
93、青蘿山:在浙江省浦江縣。宋濂曾居於此。
94、陽:南面。
95、度(duó):估計。
96、第兵:戰火。
97、棲棲(xī):心不定的樣子。
98、慨然:感慨嘆息。
99、興懷:傷感。
100、石鼎:以石製成的煎烹器具。
101、洞雲:洞穴、雲彩。
102、靈:神靈。
103、其:大概。
104、遲:等待。 [7-9]  [10]  [11] 

看松庵記白話譯文

龍泉縣裏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處的各個山峯,尤其生得幽深可愛。有四周奮然突起,而中間忽然下陷的,形狀很像撮箕竹筐,人們因此稱它做匡山。山上髯松特別多,舉目一望,滿眼髯松峻峭挺拔,高入雲霄,它們翠綠得光可照人,好像剛被水洗過似的。松林裏薛荔與女蘿長得枝葉交錯,茂盛極了,旁枝斜出,橫起鋪開大約有幾十尺遠,嫩綠得像可以酌取一樣,松根上長着茯苓,大的有鬥那麼大,黃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雜生其間,把它們採摘起來,可供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歡這個地方,於是就在這兒建造新的草廬。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遠的地方,有兩個深水潭,蛟龍就藏在潭水中。有時水氣蒸發像雲氣上騰一般,眨眼間就遮蓋了山谷,它的顏色是白的,好像一片茫茫雲海,無邊無際,一陣大風從東吹來,雲氣就飄走得無影無蹤了。章三益又在這兒修建了一座煙雲萬頃亭。距看松庵的東北若干步遠,山更高峻,峯巒越是陡峭筆直,好像要和天空相連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見閩中幾百裏,美麗的樹木長得整整齊齊,像貼在地上的薺菜一樣。章三益又在這兒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東南面又若干步遠,在林木相交的陰涼處,深青色的叢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像要向人撲來似的,涼風吹來,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時候,也使人頓生寒涼之感,產生要披棉衣的念頭。章三益又在這兒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遠,地勢寬闊開朗,令人感到涼爽乾淨,東西北幾面的各個山峯,都在爭着比賽它們的俊秀,呈獻它們的壯美,這些風景令人愛玩得忘記了疲勞,加上在這兒可以彈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沒有一點不適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這兒修建了環中亭。
章君作詩讀書的閒暇,披着鶴氅衣,拄着九節竹手杖,遊遍了三亭之間,回來後坐在菴廬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視着,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恍惚間就像和古代的豪傑跨越千載而一起交談。章君高興極了,起身穿上謝公木屐,每天在萬松之間歌吟,木屐之聲鏘鏘的聲音合乎節拍,與歌聲相應和。髯松好像也瞭解章君的想法,也輕輕地發出笙簫一般的聲音來相互娛樂。章君感嘆道:“這是我獲得了看松的樂趣啊。”於是用“看松”二字為他的廬舍命名。
龍泉的人士,聽到這件事懷疑地説:“章君具有救濟世人的優異才能,當福建賊寇逼近時,他曾經樹立起旗鼓,磨礪兵器,率領眾擊退了他們,大概是希望建立功業來顯露自己。現在竟然以“看松”來給房屋命名,和隱居的人做法一樣,這是鄙棄世間的混亂而不與世人親近嗎?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華宋濂私下裏認為不是這樣。植物之中,具有貞剛之氣的的,只有松樹最多。曾經暗暗思索:春天一來,蓄藏或者收斂草根,沒有不舒展葉子開出花朵在一時間賣弄自己的美麗;等到秋高氣清,霜露降落以後,就枯黃隕落而什麼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夠冒着每年的嚴寒而不改變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樹嗎?因此從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樹來激勵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這樣的吧。章君所處之地,與松樹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辦法;等到他因為時局而出世,以剛正貞烈自我剋制,不因為外物和議論而有所改變,最終能建立功業又澤惠百姓,開始的時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離。有些人不瞭解章君,硬要説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與隱居間有疑問,可不可以呢?
濂家青蘿山的南邊,山西的老松樹如同戰戟一樣,估計與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在戰火的波及下,這裏山水風光都失去了以前的樣子。在道路上孤寂不安地走着,總難免要感慨嘆息而引起感觸。章君什麼時候歸隱,宋濂應當拿着石鼎跟隨,採集黃精、茯苓,在洞穴、雲彩間烹煮,這也是一種樂趣。不知章君能不能讓我跟從呢。即使這樣,匡山的神靈大概也已經等了章君很久了吧。 [12] 

看松庵記創作背景

元末天下人亂。浙東知識分子中的有識之士大多不與元統治者合作,退隱山野,以待時機。宋濂劉基章溢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此文通過為章溢看松庵作記,肯定了這羣知識分子的隱居生活,表達了他們蔑視利祿的志趣。 [11] 

看松庵記作品鑑賞

看松庵記文本賞析

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詠物寄志散文。以松喻志,自古已然,是個老題目,但宋濂筆下卻寫出了新文章,從“樂松”、“看松”、“以松為伍”,到髯鬆解意“相娛”、成為章君知遇,全是自己面目。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寫章君結廬筐山的原因,緊扣“樂松”兩字。筐山髯松彌望,新翠如濯,上有為隱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蘿,下有能安神和氣的茯苓之屬,環境特宜養生養性,蓄志律身,因而結廬其間。第二段寫“看松庵”命名原由,圍繞“看松”兩字,先寫庵之四周建有四亭,點明其地既有能生萬頃煙雲的深潭,又有高入霄漢、視野廣遠的峯巒,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蔭,又有眾峯環翠、宛如仙人所居的虛靜之區,菴廬就是結在這高、遠、清、空的環境之中;繼寫“看松”之樂,從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間”自樂,再到髯鬆解意“相娛”,層次分明。在章君眼裏,松樹根深葉勁,寒暑不驚,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傑”品格的像徵,因此敬慕不已,久視不捨,以致主觀精神與客體之形凝合為一,“物我兩忘”;而章君行歌松間,髯松奉笙簫之音以“相娛”,則是以擬人手法點出髯松對章君之知遇。第三段議論,就松樹的“正剛之氣”結合章君生平行實進行闡發,筆端飽含抒情。由於議論是針對“龍泉之人士”以為章君已經“忘世”而發,顯得自然而順理成章。第四段寫作者邀章君同遊青蘿山,表示自己亦有與章君相同志趣,亦願以松為友以自律。文末以“雖然”一詞轉折,以“筐山之靈,其亦遲君久矣”一語呼應前文,戛然結束全篇。
松樹的“正剛之氣”,歷來為志士仁人自厲自立之榜樣。撰作文章時,作者年已40多歲,又面對世亂,他不但不嗟老嘆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剛氣質自厲自期,欲以此與章君共律共勉,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可貴的。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章三益與宋濂、劉基、葉琛四人同應朱元璋之召,為明初政權效力。洪武元年(1368),三益與劉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職,證實了宋濂認為三益結廬筐山並非“忘世”的正確判斷。
文中提到章君久視髯松,“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是指主體對髯松正剛之氣的神會與融合,即客體特徵向主體的入化。這也是儒家所一貫倡導的“養志待時”的涵養過程,在某種特定境況下,它確有助於主體精神的擴充與昇華。莊子所主的“物我兩忘”是“無我”,是消極棄世;而這裏所説是要將自己擴展成“大我”、“新我”,兩者是不同的,這一點要加以區別。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文。作者從山多髯松和結廬在此的原因,寫到煙雲萬頃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環中亭的歷歷景物。文章篇幅不長,由於緊扣了髯松這一特點,所以能把看松庵雄偉壯麗、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讀了令人有飄然忘返之感。 [9]  [10] 

看松庵記名家評論

《中國古代紀遊文學英華》:“文筆簡潔清秀,寫景狀物細緻生動,有歐陽修的風格。”
《容膝齋詩文論集》:《看松庵記》寫松林:“‘山多髯松,彌望入青雲,新翠照如濯。松上薜羅,紛紛披披,橫敷數十尋,嫩綠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鬥,雜以黃精、前胡及牡鞠之苗,採之可茹……宋濂記樓觀,能以景見人,以景寫情,人景為一,情景交融,非一般為人作記的應酬文字所可比。 [13-14] 

看松庵記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浦江(今屬浙江)人,是明初大臣,文學家。他博學強識,元末在龍門山隱居著書。1360年,受朱元璋禮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被任命為江南儒學提舉,並擔任太子的師傅。明朝建立後,先後任翰林學士、詩講學生、學士承旨,詔諭文字多出其手,常侍明太祖左右,以備顧問。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奉命主修《元史》。著作甚多,散文簡潔。有《宋學士文集》。 [15] 
參考資料
  • 1.    青於藍考試研究室.《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突破》.武漢:武漢出版社,2014:95-96
  • 2.    何香久.《中國曆代名家散文大系:遼金元·明卷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506
  • 3.    龍泉市林業局.《龍泉市林業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336
  • 4.    戚廷貴.《東西方藝術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1301
  • 5.    南開大學中文系《南開文學研究》編委會.《南開文學研究1988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201
  • 6.    浙江省龍泉縣誌編纂委員會.《龍泉縣誌》.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744-745
  • 7.    高志忠.《宋濂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57-61
  • 8.    漳州市中學語文校際教研組.《文言文 中學語文複習資料》:漳州市中學語文校際教研組,1979:92-94
  • 9.    陳葛滿.《宋濂詩文評註》.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45-48
  • 10.    李去非.《古文自學選註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449、451
  • 11.    黃珅,劉永翔.《中華古文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829-830
  • 12.    《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委會.《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 13.    馬先義,王兆彤.《中國古代紀遊文學英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317-318
  • 14.    高志忠.《容膝齋詩文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92
  • 15.    翟文明.《中國歷史常識世界歷史常識全知道:不可不知的3000箇中外歷史常識》.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5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