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見歡

(朱敦儒的詞作)

鎖定
《相見歡》是北宋時期朱敦儒創作的一首詞,北宋滅亡,改變了許多文人的命運,轉換了他們的情思,也使愛國成為了南宋時代詩詞創作的主旋律。這首詞由登樓入題,上片寫景,寫夕陽,大地,長江,視野寬廣,氣魄宏大,蒼涼沉鬱,殘陽彷彿在抗議,長江好像在訴説,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轉為抒情,格調也由舒緩變為高亢激越,最後兩句是點睛之筆,詞人乞求西風,把自己的淚水吹過大江,吹到已成為戰爭前線的揚州,充滿無限悲慨。 [1] 
作品名稱
相見歡
作    者
朱敦儒
創作年代
靖康之難
作品出處
《樵歌校注》 [1] 
作品體裁

相見歡作品原文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相見歡 相見歡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相見歡註釋譯文

譯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裏獨自登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看着萬里的大江在夕陽下流去。
中原大亂,達官貴族們紛紛逃散,什麼時候收復國土?請悲傷的風把我的淚吹到揚州吧。
註釋
金陵:南京。城上西樓:西門上的城樓。
倚清秋: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
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佔中原的大亂。
簪纓:當時官僚貴族的冠飾,這裏代指他們本人。
收:收復國土。
倩:請。
揚州:地名,今屬江蘇,是當時南宋的前方,屢遭金兵破壞。

相見歡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相見歡作品鑑賞

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里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説:“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説“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説明正值日薄西山,餘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着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徵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徵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髮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2] 

相見歡作者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