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聲演員

鎖定
相聲演員既不是像評書及其它曲藝演員那樣主要以敍述者的身份進行表演,也不象戲劇演員那樣以劇中角色的身份進行表演,是以對話者的身份進行表演。
相聲演員所使用的語言不是敍述性的語言,而是對話性(即問答式)的語言。在子母哏類型艙相聲中,這一點比較明顯。其實,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逗哏和捧哏的演員同樣是在進行對話。逗哏演員的話語在內容上雖然確實有敍述的成份,但在形式上仍然表現為與捧眼演員之間的對話;在這裏,敍述的內容只能作為答話説出來,而不能脱離具體的對話環境去講故事。
本    名
相聲演員
外文名
Crosstalk performer
形    式
以對話者的身份進行表演
語言方式
對話性(即問答式)的語言
角    色
逗哏和捧哏、單口

相聲演員相聲定義

相聲演員
相聲演員(6張)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羣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用北京話説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説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説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説、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羣口三種。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對口相聲由兩個演員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羣口相聲又叫“羣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敍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昨 天》、《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相聲演員基本要求

相聲演員説學逗唱

曲藝術語。相聲傳統的四種基本藝術手段。“説”是敍説笑話和打燈謎、繞口令等;“學”是模仿各種鳥獸叫聲、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風貌、語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聲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詞。由於某些關係,過去電視上表演的相聲都把所有的歌唱類歸於唱中,這是不對的。只有太平歌詞是唱,其他的都為學。相聲中,常有偏重運用其中一、二種手段的節目,比如《改行》、《戲劇與方言》偏重於“學”和“唱”,《八扇屏》、《春燈謎》以“説、逗”為主。演員也往往以其善於運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相聲演員墊話

曲藝名詞。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之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相聲演員入活

曲藝術語。指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相聲演員包袱

曲藝術語。指相聲、獨腳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醖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習慣上也將笑料稱為“包袱”。

相聲演員三翻四抖

曲藝術語。相聲組織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聲表演時,經過再三鋪墊、襯托,對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製造氣氛,然後將包袱抖開以產生笑料。

相聲演員一頭沉

曲藝術語。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兩個演員在表演時,一個為主要敍述者,即逗哏;另一個用對話形式鋪助敍述,即捧哏。由於敍述故事情節以逗哏為主,故稱。

相聲演員子母哏

曲藝術語。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相聲表演時,兩個演員(逗哏和捧哏)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相聲演員抓哏

曲藝術語。相聲、評書等曲種演出時,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的可笑內容,用以引起觀眾發笑。演員往往現場抓取插話題材,並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相聲演員逗哏

曲藝名詞。對口或羣口相聲演出時主要敍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甲”。對口相聲中,逗哏與捧哏合作,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使敍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羣口相聲增加“泥縫”,其作用與“捧哏”基本相同。

相聲演員捧哏

曲藝名詞。對口或羣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敍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

相聲演員泥縫

曲藝名詞。羣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敍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丙”。

相聲演員腿子活

腿子活--相聲裏頭為了學唱或者表演一段情節,兩人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敍事,這種相聲段子行內叫“腿子活”。

相聲演員砸掛

砸掛是相聲裏的行話,相聲大部分都是在講故事,而這個故事就得有個主人公,用講這個人的笑話來達到抖包袱的目的。

相聲演員貫口

又稱“趟子”,為將一段篇幅較長的説詞節奏明快地一氣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貫到底,演員事先把詞背得熟練拱口,以起到渲染書情、展示技巧乃至產生笑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