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撲手

(相撲運動員)

鎖定
相撲手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繫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裏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説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
中文名
相撲手
外文名
Sumo wrestlers
性    質
運動員

目錄

相撲手簡介

相撲手摔練 相撲手摔練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為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並且吃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
當代大相撲比賽,是在稱為土表的場地舉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釐米。比賽區圓形,直徑4。55米,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薄層細砂。 傳統的比賽,土表四角有柱,上託日式屋頂,觀眾圍觀同中國古代傳統的擂台賽相似,例如十八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柱子有礙觀眾視線,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掛式屋頂。 主於搏人的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的話,除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加上反應的配合,並不容易。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開齊、大關、橫綱。

相撲手背景地位

在日本,"相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稱為"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為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裏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繫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裏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説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為了儘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為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相撲手要求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他們被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優秀的相撲手最好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着密切的關係,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3米。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兩人曾在香港超霸賽對撼,各勝一場之後由曙太郎奪得總冠軍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