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

直播娱乐行业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直播带货,是直播娱乐行业在直播的同时带货,由主播在直播间里推介,也称为好物推荐官。
直播带货作为新兴互联网消费模式,近年来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该模式依托实时交互式传播优势,不仅为消费者构建了沉浸式购物场景,更在推动就业形态革新、激发市场活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产生显著效能。
2025年3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中新经纬研究院、消费者网等机构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4)》。 [9]
中文名
直播带货
平    台
互联网
含    义
是直播娱乐行业在直播的同时带货,由主播在直播间里推介,也称为好物推荐官

词语定义

播报
编辑
直播带兆润邀货,是直播娱乐行业堡谅在直播的同时带货,出现直播带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的叠霸巩普及,以及年轻人普遍每天汗府祖套对着手机并热衷于看直播,一些早期的电商公司便与主播合作,主播帮商家带货,主播获辣只龙取提成,这便是直播带货的由企试来。
商龙棕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直播带货”可以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为许多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障的产品打开销路,但是网络直播必须符合有关巩恋请法律法规。

发展趋势

播报
编辑
2020年3月,陕西周至县、宁夏同心县、吉林靖宇县、陕西宜川县、黑龙江虎林市和重庆石柱县的6位书记、县长,走进“战疫助农”抖音直播间,向网友们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职业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

治理规范

播报
编辑
2020年6月8日,经考察调研和深入研究,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期发布通知,要求由该会下属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两项标准。这是行业内首部全国性标准,将于7月发布执行。 [1]
2020年7月1日起,中国广告协会制定了《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实施,重点规范直播带货行业刷单、虚假宣传等情况。《规范》中,多次提到了直播带货刷单情况。刷单在直播带货行业比较常见,有的动辄销售过亿元,但过后就出现大量退单;还有的直播平台和主播通过刷单,虚构在线观看人数,营造虚假繁荣
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广告监管领域行风突出问题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在开展互联网广告领域治理工作方面,将紧扣直播带货广告、弹窗广告、“软文”广告等新型广告形式,加大互联网广告乱象清理整治力度。 [5]
2024年4月,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有关情况时,针对直播带货等发展中不规范问题,对直播带货明确前提和底线。

带货乱象

播报
编辑
2020年3月15日,央视315调查,直播带货乱象:有网红和电商联手骗粉丝。抖音、快手、淘宝等纷纷加码直播,但其中也不乏乱象。一业内人士澎湃新闻介绍,在快手上,商家会砸几十万打榜,取得与大号主播连麦的机会,之后主播帮其吆喝,骗粉丝钱。
2021年11月16日,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重点执法,重点整治直播带货中的“刷单炒信”、售后服务保障不力、网络主播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价格欺诈等突出问题,积极协同有关部门进行重点查处和有力惩戒。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直播带货不是纳税的‘灰色地带’。”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税务部门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网络主播黄薇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彰显了税法的公正 [3]
2023年1月30日,中消协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共同公布“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五为“主播售假问题暴露直播带货侵权乱象”: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直播销售乱象成为消费者维权焦点之一,假冒伪劣、货不对版、优惠差异等是主要问题。从央视“3·15”晚会曝光翡翠直播售假骗局,到快手、抖音头部主播接连遭“打假”,诸多争议事件暴露出直播带货售假引发消费乱象。 [4]
2023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维权问题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等方面。
根据中消协监测数据显示,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达到156.5万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7.99%,日均信息量5.59万条。相关信息量主要集中在“双11”的前半段,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9.47万条。“直播带货”负面信息涉及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报告》披露的维权事例显示,“直播带货”中的靠审丑发迹的主播正引起更多人反感。
此外,“直播带货”涉及的商品质量“假冒伪劣”问题也不容忽视。中消协监测数据显示,“商品质量”相关的负面信息达87万余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6.68%。这些负面信息量集中在“双11”初期,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5.56万条。
2023年有超过5000名电商主播因商品价格弄虚作假受到处罚。 [6]
2024年5月20日,辽宁某消费者就在直播间网购了号称“尾货孤品”的两件衣物,结果取货后发现衣物不仅破旧,而且还混有杂物。某投诉平台运营经理也表示已经受理了接近400单的“尾货”衣物破旧脏污投诉。 [7]
2024年5月,近期记者发现,在多家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网络主播通过各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夸大、虚假宣传,把一些食品当成具有疗效的药物来售卖,有的甚至声称“包治百病”,误导消费者。 [8]
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已渐渐成为一些主播和商家的选择,但某些虚假宣传行为需要引起大家警惕,例如明明是食品或药材,被主播故意夸大,虚假宣传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卖。 [8]

治理案例

播报
编辑
2025年3月,四川法院办理的首例直播带货虚假广告案中。唐某杰等人通过虚构产品产地、摆拍采购视频、买粉控评等手段,假借“凉山助农”名义对商品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销售金额巨大、获利金额巨大。同时,其通过“助农”名义利用消费者同情心、损害地域品牌信誉,社会影响恶劣,足以认定“情节严重”,其行为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 [10]
2025年3月15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监督抽查“利剑”作用,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全面加大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网售产品抽查力度。 [11]

主要问题

播报
编辑
2025年3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中新经纬研究院、消费者网等机构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4)》。通过分析直播带货维权舆情数据发现,2024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了营销宣传问题、产品质量、销售违禁品、不文明带货、退换货问题、价格误导、诱导场外交易、发货问题等八方面问题。
1、直播带货消费维权主要问题
(1)营销宣传、产品质量与销售违禁商品三类问题突出,亟待完善;(2)内容平台的消费维权舆情比例明显高于电商平台,需要重点关注;(3)食品饮料/日用百货类主播、农产品/生鲜类两类主播问题占比合计接近七成。
2、直播带货消费维权细分问题
(1)在营销宣传问题中,虚假广告宣传、误导性宣传、夸大产品功效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7.7%、27.6%、18.0%,需重点关注。
(2)在产品质量问题中,以次充好、质量抽检不合格、材质虚假标注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2.9%、21.0%、19.8%,需重点关注。
(3)在销售违禁商品问题中,假冒伪劣商品、禁限售品、三无产品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为57.1%、18.3%、14.1%,需重点关注。
(4)在不文明带货问题中,情绪化营销、低俗表演、不当言论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7.0%、21.7%、17.2%,需重点关注。
(5)在退换货问题中,推诿责任、拒绝退货、霸王条款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1.4%、24.0%、18.3%,需重点关注。
(6)在价格误导问题中,虚标价格、虚构优惠活动、价格欺诈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3.7%、26.0%、16.8%,需重点关注。
(7)在诱导场外交易问题中,引导私信交易、非正规渠道交易、绕过平台支付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4.6%、25.0%、18.5%,需重点关注。
(8)在发货问题中,虚假发货、延迟发货、缺货少发这三方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3.0%、25.9%、16.3%,需重点关注。 [9]

社会评价

播报
编辑
有部分领导干部将直播间当成秀场,不但流量注水、销量造假、大搞摊派,还组织水军齐呼“领导好帅”。这种自欺欺人的浮夸作秀,背离了为民办实事的初衷,成了一种出风头、讲排场的新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低劣的作秀无异于玩火,只会弄巧成拙。 [2](新华每日电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