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扭構造體系

鎖定
直扭構造體系(non-rotational shear structuresystem)是由地殼表層或內部直扭運動產生的構造體系。已知的主要有多字型構造體系﹑山字型構造﹑入字型構造和棋盤格式構造體系等。 [1] 
中文名
直扭構造體系
外文名
(non-rotational shear structuresystem)
產生原因
地殼表層或內部直扭運動
特    徵
構造形像類似漢字的“山”字
簡    稱
新華夏系。
學    科
構造地質學

直扭構造體系多字型

走向大致互相平行斜列的擠壓構造形跡(包括褶皺﹑擠壓帶﹑逆掩斷層帶﹑壓扭帶等)﹐同大致互相平行的張性兼扭性斷裂大體成直角相交﹐組成的構造形象與中文的“多”字或反多字型相似。在特殊情況下﹐上述互相平行的擠壓帶和張裂帶相互斜列或錯列成雁行排列。它是直線扭動形成的一種最常見的構造型式。中﹑小型多字型構造經常可以在平面上或剖面上見到。常見的疊瓦式構造就是一種剖面上的多字型構造。大型的多字型構造只在平面上見到。
多字型構造在中國發現的如下所示

直扭構造體系華夏系

一種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簡稱華夏系。它主要由走向北東的褶皺帶和擠壓性﹑扭壓性斷裂帶或擠壓破碎帶構成。這種類型的構造體系在中國東部相當發育﹐例如浙江的天目山。另外江西的九嶺山﹑湖南的雪峯山一帶和東北東部地區以及四川龍門山一帶等也有這類構造體系存在。華夏系構造體系的岩層一般是古生代地層以及更老的岩層﹐因此認為它主要是在古生代晚期至三疊紀中期形成的。華夏系構造體系中酸性侵入岩相當發育。這些侵入岩分屬於加里東期﹑海西期和印支期。

直扭構造體系新華夏

中國東部瀕太平洋地區的一種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簡稱新華夏系。

直扭構造體系華夏式

在中國東部出現的另一類多字型構造體系。它的主體構造帶展布的方位與華夏系相同﹐但成生時期較晚﹐大致成生於晚白堊世至第三紀。伴隨有大量的玄武岩噴溢。

直扭構造體系河西系

出現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種大型反多字型構造體系﹐簡稱河西系。出現在祁連山及其以東和以西地區﹐為走向北15°~30°西的褶皺﹑沖斷面和其他擠壓性的構造形跡﹐並有許多張斷裂與其直交﹐扭斷裂與其斜交。影響到白堊系以及可能屬於第三系的岩層﹐有的在第三紀以後甚至晚近仍有活動。另外在祁連山區﹑柴達木盆地南緣和南天山地區還發現一套總體走向北55°~65°西相互平行的擠壓構造帶及其間所夾的巖塊﹐成生於早古生代至志留紀末期﹐在中﹑新生代亦有活動的構造形跡﹐稱為古河西系(或西域系)構造體系。河西系﹑古河西系展布的方位及其所顯示的順時針扭動方向﹐與中國東部新華夏系﹑華夏系展布的方位及其所顯示的逆時針扭動方向恰好遙相呼應。 [2] 

直扭構造體系山字型

李四光1929年提出。是扭動構造的一種類型。其主體由有成生聯繫的弧形褶皺帶及其弧內側中間部分的直線形擠壓帶以及它們所夾的地塊共同組合而成,形象似“山”字的構造。它是比較複雜的一種扭動構造,主要由下列各部分組成。①前弧:是由大致互相平行的擠壓構造組成,其中包括弧形褶皺、衝斷層或片理帶,以及與其垂直的放射狀張斷裂和與其斜交的扭斷裂等各項構造形跡。前弧中部稱為弧頂,弧頂大多向赤道凸出,少數弧頂朝西,如祁陽山字型就是,表明地殼表層曾發生向赤道方向或偶爾向西的不均勻擠壓所導致的相對水平扭動。②反射弧:前弧向兩側延展構成兩翼,兩翼延展常呈反向彎曲,構成反射弧。兩個反射弧的凹側分別有早期存在的地塊,稱為砥柱。反射弧有時也有反射弧的脊柱出現。③脊柱:在前弧內側中間地帶有若干直線形的擠壓帶出現,稱為脊柱。脊柱主軸一般是正對前弧弧頂,但不到達弧頂。④馬蹄形盾地:在脊柱與前弧之間,有一構造形跡相對比較微弱的凹字形地區,形似馬蹄,稱為馬蹄形盾地。馬蹄形盾地有的是由古老地塊構成的,有的則為比較新的沉積盆地。後者有利於某些沉積礦產的賦存。山字型構造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巨型的有歐亞山字型,大型的如中國的祁呂賀蘭山字型和淮陽山字型等構造。中國已確定的山字型構造大約在20個以上,它們分別形成於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晚期,由北而南,有由老而新的趨勢。

直扭構造體系入字型

李四光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種構造類型。它是由扭性主幹斷裂和分支構造組成的、形似“入”字的構造。是一種常見的扭動構造體系類型。這類構造大小懸殊,在剖面和平面上都經常見到。其分支構造是主幹斷裂相對扭動產生的,以下穿越主幹斷裂為其重要特徵。根據入字型構造可以判明主幹斷裂的扭動方向。按分支構造的性質可分為兩類:①分支斷裂: 一般為張扭性,它和主幹斷裂之間所夾鋭角尖端指向分支斷裂所在一側的相對錯動方向;②拖曳褶皺或其它擠壓帶,屬壓性或扭性構造,它們與主幹斷裂之間所夾鈍角尖端指向分支所在一側的相對錯動方向。規模較大的入字型構造,出現在聖安德烈斯斷裂帶和郯城-廬江斷裂帶附近,表示它們都發生過顯著平移。

直扭構造體系棋盤格式

兩組直立的扭性斷裂交叉構成網狀斷裂﹐或者是網狀的節理裂隙﹐其形如棋盤﹐故稱棋盤格式構造體系。它們一般常出現在地層比較平坦的地區或結晶地塊地區﹐由水平擠壓作用形成。兩組斷裂面或節理面交叉的角度﹐多數是一面成鋭角一面成鈍角﹐但有時也有為直角或近於直角的。因此它們常將岩層或巖塊切割成方形或菱形。這種類型構造的實例甚為普遍。屬於小型的包括網狀節理﹑菱形節理等﹔中型的如縱橫交錯的斷裂網﹔而巨型的棋盤格式構造則異常宏偉﹐有時甚至決定著大陸的輪廓。此類構造在中國許多地區均有發育﹐特別是沿海地區經常出現。在亞洲則有印度地塊棋盤格式構造和西伯利亞地塊棋盤格式構造。
參考資料
  • 1.    周榮光編. 地質力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5.10.
  • 2.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力學教研室編. 地質力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