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於淮安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東與金湖縣、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滁州市天長市、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市交界,北至東北與分別泗洪縣、洪澤區接壤。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盱眙縣常住人口為607211人,佔淮安市的13.33%
[47]
。
盱眙縣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温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東、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
[1]
盱眙擁有眾多文化旅遊資源,曾獲“中國旅遊強縣”
[2]
等榮譽稱號。2016年盱眙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盱眙縣歷史沿革
編輯春秋時,盱眙名“善道”,屬吳國,曾是諸侯會盟的地方;戰國時,後楚國東侵擴地至泗上,盱眙為楚邑,名曰都梁。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度時,盱眙建縣,縣名初為“盱台”,後為“盱眙”。建縣時間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間。盱眙縣先屬泅水郡,後屬東海郡。
楚漢之際(前208—前202年),盱眙屬西楚東陽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反秦義軍領袖項梁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王,以號召天下,仍稱楚懷王(後尊為楚義帝),建都於盱眙。九月遷都彭城(今徐州市境)。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在廣陵置荊國,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廢荊國,置吳國,盱眙先後屬荊、吳兩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廢吳國,盱眙改屬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盱眙屬之,為臨淮都尉治所。新王莽時期(9—23年),盱眙改名“武匡”。
三國時(220—265年),盱眙入魏國,屬徐州下邳郡,後期,盱眙為棄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下邳郡的淮南地區置臨淮郡;永寧元年(301年),臨淮郡更名為臨淮國,盱眙均為屬縣,且是臨淮郡治所。永嘉年間(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晉,盱眙曾為石氏短暫佔據,仍屬臨淮郡。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盱眙從臨淮郡分出,以縣置郡,屬徐州。此時無盱眙縣建置,盱眙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為屬郡,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間的地區為南兗州,盱眙郡改屬南兗州。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兗州從廣陵移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廢南兗州,後復置,州治仍遷至廣陵。宋末,盱眙郡增轄信都、睢陵兩縣。
梁,盱眙郡初屬北兗州,後屬淮州。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區為東魏佔領,於縣治置盱眙郡,屬淮州,郡轄盱眙、陽城、直瀆三縣”。後入北齊,盱眙郡仍屬淮州,郡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四縣。
陳,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入於陳,九月改屬譙州,盱眙郡仍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四縣。太建七年(575年),盱眙郡改屬南兗州。後在盱眙郡治置北譙州,不久裁撤。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於周,改屬揚州,郡仍轄考城、盱眙、直瀆、陽城四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於縣治置西楚州,轄盱眙一縣。武德八年(625年)廢西楚州,盱眙改屬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屬泗州臨淮郡,隸河南道。五代時,盱眙入於吳。大和三年(931年),吳國升盱眙縣為招信軍。後入南唐,盱眙屬楚州。周顯德中(954—959年之間),盱眙入於周。
宋,盱眙初屬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區)。乾德元年(963年),改屬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縣升為軍,隸淮南東路。次年九月廢軍為縣,屬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紹興二年(1132年)復屬泗州。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昇天長縣為天長軍,盱眙為其屬縣。五月廢天長軍,復升盱眙縣為軍,隸淮南東路,盱眙軍轄天長、招信兩縣。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於金,仍為盱眙軍。金宣宗南渡(1214年)後,盱眙軍改為鎮淮府,不久棄去,盱眙歸末。寶慶三年門227年),盱眙再次入於金。紹定五年 (1232年),金將以盱眙降宋,宋詔改盱眙軍為招信軍,轄天長、招信兩縣,隸屬於淮南東路。
元,盱眙初為招信軍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撫司事,轄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次年,在盱眙縣。治立招信路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臨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招信縣,其地併入盱眙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盱眙縣歸屬泗州。
明,盱眙為縣,屬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屬臨濠府(今安徽省鳳陽縣),次年直屬中書省,洪武四年 (1371年),改屬鳳陽府(今安徽省鳳陽縣)。
清,盱眙初屬鳳陽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沒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為直隸州,隸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為屬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鳳陽府虹縣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縣(今泗縣)。
民國,盱眙開始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再次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年(1932年)5月,安徽省分區設首席縣長,盱眙屬第七區。同年10月,改首席縣長區為行政督察區,盱眙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盱眙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第四行政督察區,盱眙屬之。民國三十年(1941年)初,盱眙改屬新設立的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第九行政督察區,盱眙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新四軍淮南主力北撤山東,盱眙為游擊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復建人民政權,成立泗盱邊防辦事處,11月又成立盱嘉辦事處,盱眙縣政府(三個名稱,一個機構),先後隸屬於淮南津浦路東專員公署和江淮第一行政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盱眙、嘉山、來安、六合四縣合併,成立盱嘉來六縣政府。12月,盱眙全境解放,成立盱眙縣政府 (民主政府),仍隸屬江淮第一行政區。
新中國建立後,皖南、皖北合併為安徽省,盱眙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2年底江蘇省成立,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於1955年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
1966年,改屬新設置的六合專區(現南京市六合區)。
1971年六合專區撤銷,盱眙又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屬淮陰市。
2001年三淮一體,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盱眙隸屬於淮安市。
盱眙縣行政區劃
編輯截至2018年,盱眙縣設有3個街道(盱城街道、太和街道、古桑街道),10個鎮(馬壩鎮、官灘鎮、桂五鎮、管仲鎮、河橋鎮、鮑集鎮、黃花塘鎮、淮河鎮、天泉湖鎮、穆店鎮),1個省屬農場(三河農場)。轄村居255個,199個村委會、56居委會。
[9]
盱眙縣地理環境
編輯盱眙縣位置境域
盱眙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東與金湖縣、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南京市六合區、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縣交界,北至東北與分別泗洪縣、洪澤區接壤。全縣總面積2497.30平方公里
[49]
,介於北緯32°43'~33°13'、東經118°11'~118°54'之間。
[1]
[10]
盱眙縣地形地貌
盱眙縣氣候特徵
盱眙縣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温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日照總量2222.4小時,年總計輻射量每平方釐米480千焦耳,年平均氣温14.7℃,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05.4毫米。盱眙四季分明,季際、年際變異性突出,春季氣温回升快,秋季降温早,春、秋兩季度光照足,晝夜温差大,夏季較炎熱(最高氣温37℃~39℃,持續不超過5天),冬季寒冷早(最低氣温-12℃,持續不超過7天)。光温資源年內分佈呈“雙峯”型,境內氣候資源分佈略有差異。日照,西北高於東南,年相差100小時~120小時;氣温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相差0.4℃;降雨量在水衝港、天泉湖(化農水庫)一帶最大,並形成閉合雨量圈,地域差異120毫米。
[1]
盱眙縣自然資源
編輯盱眙縣礦產資源
盱眙縣境內有凹凸棒粘土、玄武岩、石灰石、礦泉水、石油等多種礦產。截至2015年,該縣凹凸棒石黏土已發現的礦牀(點)32處,其中大型礦牀2處、中型礦牀4處、小型礦牀5處、礦點20多處;查明優質資源量為9646萬噸,預測有用黏土總資源量21.77億噸,佔全國總量的73%。玄武岩主要分佈於縣域南部丘陵低山地區,出露面積500平方公里,資源總量177億噸;按其工業用途,可分別應用於建築石料、岩棉、水泥、鑄石等。石灰岩資源主要分佈於官灘鎮至古桑鄉佛窩一帶,面積78平方公里,儲量約21.2億噸,其中用作水泥原料的約1.07億噸、用作建築石料的約2680萬噸。礦泉水主要分佈縣城南部和西南部丘陵低山地區,面積1014平方公里。黃花塘鎮泥沛和桂五鎮“八四”庫礦泉水通過部級鑑定,其中泥沛礦泉水埋深為80米~120米、“八四”庫礦泉水埋深為54.9米,初步探明的石油儲量,佔江蘇省的三分之一。
[11]
盱眙縣動物資源
截至2015年,盱眙縣境內主要有狼、獾、狐、兔、黃鼬、草獐以及10目23科51種鳥類等野生動物,洪澤湖和淮河盛產鯿魚、鯉魚、鯽魚、銀魚、黃鱔等各種水生動物,其中鯉科魚類佔60%以上。動物性中藥材資源有42個品種。
[11]
盱眙縣林木資源
截至2015年,盱眙縣存樹種計65科232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22種、被子植物60科210種。新發現的樹木有漆樹、毛葉歐李、迎春花、野核桃、羽葉泡花、湖北楂、毛木來、紅脈釣樟、中華石楠等。鐵山寺森林公園內還發現有欒樹、無患子、重陽木、椴樹等稀有樹種。
[11]
盱眙縣人口
編輯人口:截至2018年末,盱眙縣總户數21.52萬户,户籍總人口79.86萬人,性別比為104.52:100。年末常住人口65.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44萬人;農村人口30.14萬人,城鎮化率54.04%。全年人口出生率11.14‰,人口死亡率7.46‰,人口自然增長率3.68‰。
[12]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盱眙縣常住人口為607211人,佔淮安市的13.33%;常住人口中男性302452人,佔49.81%,女性304759人,佔50.19%,性別比為99.22(以女性為100);常住人口中0~14歲佔18.38%,15~59歲佔57.53%,60歲及以上佔24.09%
[47]
。
盱眙縣政治
編輯盱眙縣經濟概況
編輯盱眙縣綜述
2017年,盱眙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95.68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05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57.45億元,同比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182.18億元,同比增長1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60441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81元。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上年的15.2:39.3:45.5轉化為14.2:39.8:46.0。與上年比較,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更加趨於優化。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1.85%,對全縣GDP的貢獻率在三次產業中最高。
2017年,盱眙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30億元,同比下降40.5%,其中,税收收入13.84億元,同比下降39.9%,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75.6%。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0.26億元,同比下降8.0%。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長4.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同比增長7.6%。
[12]
2020年,盱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5.32億元,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5.4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5.65億元,增長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4.2億元,增長3.2%。結構調整紮實推進,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7.3:35.8:46.9,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降9.8%,上半年增長2.0%,前三季度增長0.7%
[49]
。
盱眙縣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2張)
2017年,盱眙縣林木覆蓋總面積6.13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6.57%。全年生豬出欄51.17萬頭、牛出欄0.69萬頭、羊出欄12.89萬隻、家禽出欄1704萬隻、禽蛋總產量2.72萬噸。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17.7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94萬噸,同比增長1.2%。
[12]
盱眙縣第二產業
盱眙經濟開發區(2張)
2017年,盱眙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9.96億元,同比增長0.4%。
盱眙縣第三產業
2017年,盱眙縣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95.90億元,同比增長13.0%。其中,完成工業投資264.09億元,同比增長15.5%;完成房地產投資49.11億元,同比增長7.6%。
2017年,盱眙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53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4.91億元,同比增長6.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1.62億元,同比增長18.6%。
2017年,盱眙縣實現進出口總額1.79億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出口總額1.42億美元,同比增長6.5%。全年新批外資項目21個,實際到賬註冊外資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1.6%。
2017年,盱眙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共14家。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73.32億元,同比增長34.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66.52億元,同比增長13.9%;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266.80億元,同比增長20.0%,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156.30億元,同比增長38.48%。
2017年,盱眙縣共接待國內外旅客683.4萬人次,同比增長11.2%。旅遊業總收入77.72億元,同比增長13.4%。全縣共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3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15個,旅行社11家,星級飯店5家。舊鋪茶場榮獲省三星級鄉村旅遊區。
[12]
盱眙縣社會事業
編輯盱眙縣科技事業
2017年,盱眙縣科研機構數168個,較上年增加15個,新獲批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年末科研人員1316人,較上年增加106人。全縣專利申請受理量2464項,授權量723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45項。新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累計31家;新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2個,累計59個。
[12]
盱眙縣教育事業
2017年,盱眙縣各級各類學校合計105所,其中,幼兒園48所。共有在校學生11.89萬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2689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7631人;小學在校學生55920人;幼兒園在校生2266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入學率98.6%;高中畢業生升學率87.5%,全縣二本以上達線人數1544人。
[12]
盱眙縣文化事業
2017年,盱眙縣共有公共圖書館總館1個、鄉鎮分館19個和24h自助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總館圖書總藏量37.4萬冊(件),劇場、影劇院5個,博物館6個,文化館1個,美術館1個,文化站(中心)20個。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個,其中國家級3個。各類文藝團體110個,共舉辦各類文藝演出75場次。
[12]
盱眙縣體育事業
盱眙縣醫療衞生
2017年,盱眙縣共有衞生機構335個,其中醫院11個、衞生院2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所1個。全縣衞生機構擁有牀位數3370張,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380人,其中,執業醫師1454人。全年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64‰,其中,嬰兒死亡率1.81‰。
[12]
盱眙縣社會保障
2017年,盱眙縣全年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08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69萬人,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98.18%;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1.6萬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2017年,盱眙縣全年共新增城鎮就業10199人,再就業452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500人,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5048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19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04%;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28萬人,失業保險覆蓋面96.55%。
盱眙縣居民生活
2017年,盱眙縣全年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60.8元,同比增長9.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05.8元,同比增長8.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2.3元,同比增長8.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6平方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4平方米。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8。
[12]
盱眙縣環境保護
2017年,盱眙縣共劃定生態紅線區域729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9.2%。城市水域功能水質達標率100%,Ⅲ類及以上地表水比例90%。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2.09千克/萬元,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0.38千克/萬元,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天數330天。
[12]
盱眙縣郵電事業
2017年,盱眙縣郵電業務總收入3.74億元,其中,移動公司業務收入2.0億元;電信公司業務收入1.10億元;郵政業務收入0.64億元。年末合計住宅電話用户4.3萬户,移動電話用户41.1萬户,互聯網寬帶用户11.8萬户。
[12]
盱眙縣城鎮建設
盱眙縣交通運輸
編輯2017年,盱眙縣城市萬人公交車擁有量6.1標台,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100%,鎮村公共交通開通率80%。全縣公路貨運量1770.65萬噸,客運量946.17萬人,港口貨物吞吐量1350萬噸。年末等級公路通車裏程3061.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17.93公里。
[12]
盱眙縣陸運
盱眙縣有寧淮、寧宿徐兩條高速公路穿越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盱眙縣到南京市只需45分鐘,融入南京1小時經濟圈,距省內其他大中城市路程都在2小時左右,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成為蘇北地區重要的交通中轉樞紐。盱眙縣境內有縣道15條、鄉道149條、專用道5條。淮河大橋是全國最大油管、公路兩用橋;寧宿徐高速公路淮河二橋全橋長6048米,寬25.5米。淮河三橋全長5868米。其中,橋樑長1692米,接線長4176米,一級公路標準,路基寬26米,設計時速100千米,建設投資3.4億元,於2014年11月28日建成通車。
[16]
盱眙縣水運
盱眙縣地方文化
編輯盱眙縣古代文化
下草灣文化是盱眙遠古文化的傑出代表。1954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在盱眙鮑集與泗洪雙溝交界的下草灣淮河東岸採集到一段骨化石,經研究確認為人的股骨化石,是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距今4-5萬年,屬於晚期智能人,被命名為“下草灣人”,考古界稱為下草灣文化。“下草灣人”股骨化石的發現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説,是迄今為止江蘇人類乃至中國人類老祖宗的發源地之一。
盱眙建縣2200多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五千年前。據對盱眙范家崗、大墩頭、六郎墩等遺址考古成果表明: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盱眙就有豐富的史前文化。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先後在管鎮、官灘、維橋、桂五、穆店、黃花塘、東陽等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鐮和大量的陶器殘片。尤其是范家崗古遺址,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了許多陶器,主要有紅陶,還有灰陶、黑皮陶。夾砂紅陶有扁圓形鼎足,泥質灰陶有圓柱形鼎足,黑皮陶罐採用了輪制技術,黑亮規整,還有雙耳。陶器上的那些繩紋、折線紋、弦紋和亞布紋,都凸現盱眙人的藝術天賦;石斧、石鐮顯然是盱眙人與大自然抗衡鬥爭,征服後的重要見證;這些陶器兼有大汶口、龍山、良渚文化特點,自覺借鑑,兼收幷蓄,證明南北交匯處的盱眙具有包容精神。
[17]
盱眙縣傳説故事
盱眙民間流傳着許多古老的有趣故事,主要有:傳説、故事、神話、笑話、諺語等,其中尤以傳説、故事居多。一是以傑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説和故事。如朱元璋的傳説,戚天官的傳説,徐偃王的傳説,管鮑分金亭的傳説,泗州大聖的傳説,陳嬰的傳説,蘇軾、米芾的傳説,陳毅、羅炳輝、李桂五的傳説等。二是以地名掌故為內容的傳説和故事。包括建築、街巷、寺廟、橋樑、湖泊、集鎮、村莊等。如盱眙的來歷,黃花塘的傳説,明祖陵的傳説,水漫泗州的傳説,禹王河與九里荒的傳説,萬塘的傳説,四十里橋的傳説。還有史事、民俗、動植物、土特產等方面的傳説,如磨盤山與摩旗山的傳説,七品縣令為何稱芝麻官,紫竹林為什麼沒有紫竹,野馬追、澤蘭的傳説等。這些傳説和故事,分別從不同側面,饒有趣味地介紹了盱眙的人物歷史、自然概貌、社會生產、風土人情以及文化傳統,反映了人民羣眾的精神和願望。對人民羣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增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許多傳説故事已結集出版,有的還被改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如“水漫泗州”、“虹橋贈珠”、“真假新郎”、“鐵山寺傳奇”、戚天宮的傳説等。
[18]
盱眙縣民間藝術
●歌謠
盱眙位處江淮與淮揚地域交界處,鄉野生態文化兼容了江淮文化和淮揚文化之長,加之優美的田園風光,漁農交替的產業模式,為盱眙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繁衍空間。盱眙民歌的特點:一是源遠流長。從其內容看,不少是敍述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如“四季歌”等。二是品種多樣。在盱眙近千首的民歌民謠中佔一半以上是情歌,如“十二相思”、“手扶欄杆”、“後五更”等。其它還有田歌、懺詞、嘞嘞、勞動歌、行業歌、儀式歌、叫賣歌、嗩吶散曲、漁歌漁謠、兒歌童謠等。三是獨具特色。在廣闊的農村,農民耕田耙地,打起“嘞嘞”是出口成章,歌曲旋律豪放、清脆悠揚。在勞動中不僅抒發了情感,似乎連為之出力的耕牛也能聽懂他們的音樂語言。栽秧(特別是“了秧”)時男女農民利用秧歌對唱,其旋律多半是歷史的,但填詞許多是即景生情,信手拈來,即興而作的。四是內涵豐實。民歌藝人經過數代相傳,逐步使歌詞的內容豐富,通俗易記,語言幽默,生活韻味濃。五是活態傳承。好多地方鄉土民歌幾乎滅跡,而盱眙民歌民謠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直傳承至今,如:新四軍時期在盱眙黃花塘、穆店一帶流傳的《白菜心》等歌謠,不僅填補了江蘇民歌的空白,它的旋律和演唱方式對民間音樂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民間文學、民俗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18]
●舞蹈
盱眙地區最具普遍性的傳統舞蹈有花船、龍燈、驢燈、舞獅和花籃擔等形式,這些傳統舞蹈幾乎覆蓋了盱眙每個鄉鎮村莊,最受廣大羣眾喜愛和追崇,也是傳承最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還有一些傳統項目既能體現盱眙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如花鼓傘、團團會、盱城漁鼓等。這些項目產生於盱眙水泊地區,反映了當時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體現了當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19]
●戲曲
盱眙歷史上地處交通要道,因而各種文化在那裏交相融合,曾出現過各類劇種的戲劇表演團體,如淮劇、京劇、越劇、淮海戲、黃梅戲、泗州戲等。在廣泛融合的基礎上,盱眙又形成了自己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如流傳於盱眙西部地區的淮洪調、泗州調。這些原汁原味的藝術精華,為其他藝術種類提供了借鑑。
[19]
盱眙縣傳統技藝
●烹飪技藝
盱眙的烹飪技藝,不僅承載了歷史文化信息,而且淮揚菜中有許多菜餚出自盱眙並留有歷史典故。盱眙菜源於淮揚菜,但又不同於淮揚菜,它不僅吸納了徽菜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借“明皇故里”之緣,把皇帝宮廷菜餚的技藝也融合其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風味。究其特點有五個方面:一是注重選料。取材全部源於本地,注重“鮮、活、嫩、綠”要素。二是講究烹調。盱眙菜的烹調技藝可歸納為八個字,即:拌、炒、燴、燒、燉、烤、燜、滷,綜合了其它菜餚的製作技能。三是重視營養。最大特點就是加工精細,講究營養搭配,並注重菜餚的營養價值。四是追求風味。盱眙菜講求原汁原味,追求色、香、味、形的統一,注意葷素搭配、乾濕搭配、營養搭配。五是體現文化。部分傳統特色菜餚都有歷史文化淵源和傳説典故。如“爆醃白魚”源於明清貢品淮河白魚的製作,“重八燒鵝”源於明太祖朱元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典故;“乾隆虎皮豆腐”源於乾隆皇帝巡遊,路過淮河時吃過的一道民間家常菜餚。
[18]
●手工技藝
盱眙的傳統技藝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西部是水網地區,因而形成的傳統技藝往往與地方特色產品有關,如利用蘆葦編織蓆簍、席籃等各種手工產品;西南地區是山區,因而傳統技藝多與山石樹木有關,如金銀首飾製作、制秤等;東部是平原地區,生產以稻麥為主,傳統技藝大多與生產生活有關,如編笆斗、泥土甕,用於裝盛糧食。當然,這些帶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傳統技藝,隨着社會進步,有些正在逐漸式微,甚至消亡。
盱眙縣旅遊景點
編輯●明祖陵
明祖陵(3張)
2016年9月28日在省旅遊局公佈的20家存在問題的景區,其中,淮安盱眙縣明祖陵景區則被降級為國家3A級景區。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2張)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4張)
●八仙台風景區
八仙台風景區(2張)
●都梁公園
3(2張)
盱眙縣名優特產
編輯●龍蝦
龍蝦、板栗(3張)
●板栗
盱眙縣水衝港丘陵山區板栗栽培歷史悠久,良種慄園栽培板栗14000畝,周邊鄉鎮種植面積6萬多畝。水衝港板栗曾榮獲“江蘇省名特優產品獎”。
盱眙縣著名人物
編輯陳嬰: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起兵反秦,後與項梁、項羽會合,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懷王並受任上柱國、封五縣;西漢時,追隨項羽征戰的武涉,受項羽指派勸韓信棄漢投楚,雖未果,但深得項羽讚賞;三國時,官至司徒、受封東陽侯的政治家陳矯,佐魏文帝登基,穩定政局;唐朝時,以驍勇而馳名的軍事家劉金,破秦彥,敗孫儒,屢立戰功。
[23]
朱元璋:少年家貧,曾入皇覺寺為僧,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投入郭子興所部紅巾軍。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二十四年(1364年)稱吳王。後滅陳友諒、俘張士誠、降方國珍,平定南方,接着派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南京。八月,攻佔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他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並對中央和地方各項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24]
李桂五:組織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成立盱眙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中,愛國紳士王養吾,組織千名民練抗擊日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炮兵英雄王工一,在多次戰役中屢立戰功。
[25]
盱眙縣主要榮譽
編輯級別 | 榮譽 |
國家級 | |
省級 | |
- 參考資料
-
- 1. 自然地理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2. 2013"江蘇鄉村旅遊節暨淮安.盱眙鄉村旅遊年啓動 .新華報業網[引用日期2016-05-26]
- 3. 盱眙歷史沿革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5-24]
- 4. 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引用日期2020-08-14]
- 5. 盱 眙 縣 .江蘇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6-05-24]
- 6. 歷史沿革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7. 省政府關於調整盱眙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 .江蘇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8. 盱眙:歷史文化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5-25]
- 9. 行政區劃 .盱眙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8-11-28]
- 10. 盱眙縣情簡介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11. 盱眙:物產資源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5-24]
- 12. 2017年盱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盱眙縣人民政府.2018-05-16[引用日期2019-04-25]
- 13. 江蘇多地省管幹部到任,這次涉及……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1-01-14]
- 14.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9-02]
- 15.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加快開展 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6-03]
- 16. 交通區位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17. 成兆友:盱眙向上文化的源、脈、品 .盱眙縣歷史文化網[引用日期2016-05-24]
- 18. 盱眙民間文化的“寶貝” .淮海日報[引用日期2016-05-24]
- 19. 盱眙非遺豐富了民間文化 .盱眙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引用日期2016-05-24]
- 20. 一雙巧手塑神奇——記淮安市級非遺盱眙麪塑傳承人韓玉梅 .盱眙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引用日期2016-05-24]
- 21. 名勝古蹟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22. 盱眙小龍蝦大規模上市 今年龍蝦價格普漲近一成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6-05-24]
- 23. 人文歷史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4]
- 24. 門巋.中國曆代文獻精粹大典·下:學苑出版社,1990-06
- 25. 盱眙:人文歷史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5-24]
- 26. 淮安盱眙榮膺“中國旅遊強縣”稱號 .江蘇省商務廳[引用日期2016-05-28]
- 27. 龍蝦“喚醒”盱眙靈秀山水 養生旅遊受追捧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28.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引用日期2016-05-28]
- 29. 盱眙:“人文生態”隆起文化高地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30. 盱 眙 縣 .江蘇省地方誌[引用日期2016-05-28]
- 31. 盱眙縣:科技之花開滿園 .江蘇省科技廳[引用日期2016-05-28]
- 32. 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18]
- 33. 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國家發改委[引用日期2020-06-06]
- 34. 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6-15]
- 35.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05]
- 36. 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商務部[引用日期2020-07-11]
- 37. “美麗盱眙”擦亮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新華日報[引用日期2016-05-28]
- 38. 淮安市盱眙縣“十城同創”帶來喜人變化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39. 盱眙縣教育工作成績顯著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5-28]
- 40. 江蘇已認定23家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快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20-06-30]
- 41. 名單來了!江蘇38個縣(市、區)獲2019年“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稱號! .新華報業網[引用日期2020-08-12]
- 42. 2020年全國縣域旅遊研究報告隆重發布-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8-21]
- 4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表彰決定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引用日期2021-02-27]
- 44. 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名單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4-05]
- 45. 全國第四!象山入圍“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 .澎湃網[引用日期2021-07-17]
- 46.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的批覆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7-22]
- 47. 淮安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N].淮安日報.2021.05.28(第A04版:要聞)
- 48. 2020年盱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2]
- 49. 盱眙概況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2]
- 50.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6]
- 51. 江蘇印發《關於表彰全省脱貧攻堅暨對口幫扶支援合作 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 .新華報業網[引用日期2021-11-13]
- 52.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12-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