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目腦縱歌

鎖定
又名目瑙縱歌,是德宏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意思是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四至五天。跳目瑙縱歌要在寬大的廣場或草坪上舉行。
中文名
目腦縱歌,目瑙縱歌
別    名
目瑙縱歌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十五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隴川
節日起源
民族
節日活動
跳舞

目錄

目腦縱歌簡介

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
在中國境內,場況最熱鬧的目瑙縱歌在中國目瑙縱歌之鄉——隴川舉行。有上萬人蔘加,隴川歡迎四海的朋友來。目瑙縱歌縱歌是德宏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意思是"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四至五天。屆時,人們穿着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
跳目瑙縱歌要在寬大的廣場或草坪上舉行。人們先在場子中央豎起色彩班斕的目腦柱,柱高約20米,用粟木做成,上面繪着精美的圖案。左側畫的是一個四方形等分成四個三角形,右側畫蕨菜,因蕨蕾如握拳,葉如排箭,景頗人視之為團結和前進的象徵。兩柱之間交叉置放着兩把銀光閃閃的大刀,象徵着景頗族人民驍勇剛毅,披荊斬棘的性格特徵。目瑙柱的兩側還有兩塊高約8米的木板,所繪圖案象徵子孫昌盛吉祥。上方橫匾畫着相傳為景頗族發源地的喜馬拉雅山,下方橫匾畫着農作物和家畜,象徵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目瑙柱前搭有兩個高台,據説從那裏可以眺望祖先的故地喜馬拉雅山和展望未來。高台周圍立着木樁,樁上掛着八面大鑼,大鼓和其他樂器,表示吉慶。外面用兩道竹籬笆圍住,表示勝利。

目腦縱歌典禮

典禮開始,先放炮,笙管、茫鑼、鼓樂齊鳴,景頗族和其他民族的同胞互贈雞蛋、米酒等禮物,向來賓敬獻用芭蕉葉包裹的紫糯米粑粑。在一片歡樂聲中,由兩名德高望重的老人領舞,他們身穿龍袍,頭戴"犀鳥帽",手持長刀,踏着音樂鼓點變換着舞姿和隊形款款而舞。後面,是成千上萬的人摩肩接踵排成舞隊。女的手舞花帕、扇子或花環,扭着腰肢,擺動綴有銀鏈銀泡的盛裝,翩翩起舞。男人們頭戴綴有紅纓珞的白頭帕,身穿白襯衣黑褲子,手持閃閃發光的長刀,顯得英姿勃勃。他們踏着剛毅雄健的舞步,氣撼山河。漢族同胞來了,傣族同胞來了,阿昌、德昂、僳僳族同胞也來了,大家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的跳着,不時發出"哦然!""哦然!"的歡呼聲。隊列有時如長龍,有時如蕨花彎曲,象徵着力量和團結。舞場上巴扎(景頗族的民間樂器)勁吹,鑼鼓齊鳴,雄渾而壯闊的舞步聲震撼羣山。

目腦縱歌傳説

目瑙縱歌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太陽神傳授的。景頗族有個創世英雄叫寧貫娃,他父母臨終前對他説:"我們去世後,你要跳起舞蹈舉行送魂儀式,我們才能變成大地,你才能變成人在上面繁衍、生存"。寧貫娃正想去太陽國學舞,卻看到鳥雀們在一株黃果樹下舉行目腦會,原來他們已經應太陽神的邀請學回來了。他便很快向鳥雀學會了舞蹈,把舞蹈套路畫在慄木柱上,並在喜馬拉雅山腳劃定舞場;舉行了第一場目瑙縱歌,從此傳到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