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目的與手段

鎖定
目的與手段,人類自覺的對象性活動中兩個互相聯繫的因素。目的是活動主體在觀念上事先建立的活動的未來結果,它必須通過主體運用手段改造客體的對象性活動來實現。目的同時也是引起、指導、控制、調節活動的自覺的動因。它作為規律決定着主體活動的方式和性質。手段是實現目的的方法、途徑,是在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中介於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切中介的總和,尤指實現目的的工具和運用工具的操作方式、活動方式。藉助於一定的手段實現一定的目的,是人類自覺的對象性活動的一個根本特點。
中文名
目的與手段
因    素
對象性活動
目    的
引起、指導、控制、調節活動
方式和性質
規律
內容節選
哲學史上關於目的和手段的觀點  在古代,亞里士多德明確地談到了通過手段達到一定目的這一人類活動的特點。他指出,目的是活動"所追求的那個東西",亦即"一件事之所以被做的緣由"。手段是所有通過別的東西的作用而使目的實現出來的"居間步驟",其中有些是活動,有些是工具。他強調達到目的必須憑藉手段,而使用手段又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但亞里士多德把人類有目的的活動的特點擴展到整個自然界,認為在自然界的運動中也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導致了目的論
後來I.康德和G.W.F.黑格爾也討論了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問題。特別是黑格爾對目的和手段的關係作過專門的論述。黑格爾肯定目的要有客觀的前提,目的的意義在於揚棄這種前提,要求建立由概念規定的那樣的客體。但目的對客觀前提的揚棄最初是主觀的,它所要求建立的客體也只是一種觀念性的本身並不實在的東西,因此目的最初是主觀的。目的必須通過實際的運動,直接揚棄它的前提,同時也揚棄自己的主觀性,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從而實際地建立起由概念所規定的那樣的客體,使自己客觀化。這就是目的的實現。黑格爾把目的的實現過程看作邏輯的推理,手段是這個推理的中項。在目的的實現過程中,手段是把目的的主觀性同客觀性結合起來的橋樑和中介。他認為目的通過手段與客觀性相結合,並且在客觀性中與自身相結合。黑格爾論述了人為了自己的需要、為了征服自然界對象而發明工具的意義,強調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並認為發明和利用工具是"理性的機巧"。黑格爾的這些思想揭示了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的特點,但是,他關於目的和手段的關係的論述,是他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中的一環。他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思想。
16~18世紀的一些唯物主義者,如F.培根、T.霍布斯、B.斯賓諾莎和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在駁斥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觀點時,強調運用手段實現一定的目的,只是同人類生活和活動有關的。他們從認識自然、掌握科學知識的角度,對目的和手段的關係作了一般的論述。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L.費爾巴哈一方面反對唯心主義目的論;另一方面明確肯定"人本是一個依照目的而活動的東西;他沒有一個目的,他什麼事都做不出來"。他認為,目的在開始是一種表現為意志觀念的東西。但目的不能始終停留在觀念的範圍內,而應當把它實現出來,轉變為人自身以外的事業。由於人是依照目的做成事業的,事業就蓋上目的性的印章。他強調目的和手段之間有一種必然的關聯。實現目的必須依靠手段,而一切手段首先就應當是目的。不能把目的同實現目的的手段分離開來。但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唯物主義者不懂得人的活動的社會歷史制約性,對目的和手段僅僅作了抽象的理解,沒重視到目的和手段在人類活動中的巨大作用。
馬克思主義關於目的和手段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關於目的和手段的觀點,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把目的理解為人在思維中對活動的結果,即活動所要創造的未來對象的主觀觀念形式的建立。這種觀念形式的對象不是在當前的現實中存在的,並表現出與當前現實的不一致。目的的實現就是要克服這種不一致,使觀念形式的對象客觀化為現實的對象。目的是人的需要的反映,它表明人不滿足於當前的現實,而要創造適合於自己需要的新現實。客觀世界不會自動地滿足人,目的要通過人的對象性活動才能實現。因此,目的還作為規律決定着人的對象性活動的方式和性質。它不僅引起人的活動,而且通過計劃和方案的形式對活動起着指導、控制、調節的作用,把活動的各種因素和各個環節整合成有序的系統,使活動有序地趨達於目的的實現。目的雖然是以主觀觀念形式建立起來的活動對象,但它不是在人的頭腦中主觀自生的,而是客觀世界所產生的,是以客觀世界為前提的。同時,它還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們只能根據由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需要和本質力量提出目的,並通過改造客觀事物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目的的實現決不是觀念的直接外化,而僅僅是按照目的的觀念的規定來改造客觀事物,創造體現目的的現實對象。人的目的和有目的的活動必須符合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發展趨勢,與客觀事物的規律和發展趨勢相矛盾的目的和活動,必然要遭到失敗。在人的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必然與自由的辯證關係。
人在提出目的和實現目的之間,存在着一系列的中介,這些中介都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對人來説,他在活動中所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活動的客體,而是作為中介的手段。他通過手段的操作發揮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客體上去,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於客體,改變客體的形式,並從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創造手段和使用手段,是人的本質特點。但手段的創造和使用,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手段和使用手段,歸根結柢不過是對客觀事物的屬性規律的利用。手段是人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的實現,又是人類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發展程度的標誌。
目的和手段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人們提出目的和實現目的,依賴於一定的手段。手段是提出能實現的目的的現實條件,又是保證目的得以實現的現實力量。人們創造和使用手段則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工具是實際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在其他對象性活動中,手段都是實際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因而同目的聯繫在一起。不與目的相聯繫、不能實際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就失去了作為手段的意義。同時,手段的力量和作用,也只有在對象性活動中被有目的地使用才能表現出來和發揮出來。不在對象性活動中被有目的地使用,手段就起不到作為中介的作用,就僅僅是死的或可能的手段。人的目的總是反映某種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但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並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在具備了一定手段的基礎上,人們根據需要提出目的,為實現目的而奮鬥;目的又推動、促使人們去創造新的手段;新的手段又引起新的需要,人們又提出新的目的。手段和目的互相制約,互相推動,構成了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活動史。
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由於人們用以實現目的的手段是人自己創造的,因此在一定階段或在一定範圍,人們可以把某種手段的創造當作目的,而某個已經實現了的目的又可以成為實現另一個目的的手段。根據這樣的事實,馬克思主義把目的區分為策略的和戰略的、部分的和總體的、當前的和長遠的等等,強調既要重視策略的、部分的、當前的目的,又要重視戰略的、總體的、長遠的目的,並把前者作為達到後者的橋樑。
在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問題上。必須堅決反對唯意志論實用主義。唯意志論和實用主義把目的看作是純主觀意志和內部心靈的產物。為了按照這種主觀目的來擺佈和創造現實,又根據實用主義的方便性原則來採取手段,即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馬克思主義反對"只問目的,不擇手段"的原則,認為如果要求的手段是不正當的,目的也就不是正當的,手段的卑鄙正好證明了目的的卑鄙。馬克思主義要求根據客觀規律,根據歷史的和現實的條件,把目的和手段辯證地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