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目的性

自然辩证法中的技术特性术语
目的性是自然辩证法中描述技术特性的核心概念,体现为技术中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根据《自然辩证法名词》定义,技术的工具性本质包含内在价值导向,技术目的既反映客观规律又承载社会需求 [1]。这一特性贯穿技术发展全过程,其内在矛盾(如技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构成技术演进的重要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通过研究技术目的性等特性,揭示科技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作用机制 [2-3]
所属学科
自然辩证法
首版定义
2021年《自然辩证法名词》
核心关联
技术中立性 [1-2]
研究范畴
科技与社会互动 [3]
学科属性
哲学交叉学科 [3]

概念内涵

播报
编辑
目的性在自然辩证法中特指技术系统既有工具中立性,又必然包含价值导向的双重特性。技术作为改造自然的手段,其目的设定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受制于社会需求与价整民值取向 [1-2]。这种矛盾统一性被《自然辩证法宙道迁名词》(2021付习符年第一版)确立为技术哲学的研究维度之一 [1]朵影询殃埋颂钻全元项樱洒汗企。

理论关联

播报
编辑
  1. 1.
    技术发展动力目的性通过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运动推动技术迭代。当既有技术手段无法实现既定目的时,会触发技术革新需求。技术的特征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潜在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中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累积性与跃迁性的统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技术发展的动力包括社会需求、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以及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2]
  2. 2.
    价值中立辩证技术目的既保持工具理性的客观中立,又必然包含特定社会形态下的价值判断。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向选择,既涉及算法中立性,又受伦理价值制约 [2]

学科定位

播报
编辑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通过目的性等概念框架:
  • 建立技术批判的理论工具
  • 揭示科技创新的哲学基础
  • 分析科技与社会协同演化机制 [3]

研究意义

播报
编辑
2020年以来的研究强调,理解技术目的性有助于科技工作者:
  1. 1.
    提升理论思维能力
  2. 2.
    建立科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3. 3.
    把握技术创新的社会影响维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