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目瑙縱歌節

鎖定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着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只要有場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
中文名
目瑙縱歌節
外文名
The Song Festival
民    族
景頗族
區    域
中國西部地區
榮    譽
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

目瑙縱歌節節日簡介

“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 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為了發展經濟,發揚景頗文化,方便遊客參與,當地政府有時也將時間略做調整。目瑙縱歌當初是為最大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隆重祭祀活動。在景頗山寨,目瑙縱歌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祀木代貴的“木代”目瑙,出征的“達如”目瑙,重大迎賓或節慶的“克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
拉”目瑙,祝壽舉行的“柱罷麗”目瑙,起義時的“共潤”目瑙等10種之多。

目瑙縱歌節節日內涵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景頗語叫“目瑙”,載佤語叫“縱歌”,“目瑙縱歌”就是大家一齊來唱歌跳舞的意思。它是為祭祀景頗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同時也是景頗族傳統的節日。到時三山五嶺的景頗族羣眾都相聚在一起縱情歌舞,跳目瑙縱歌舞時,人少則上千,多時過萬,故又稱為萬人之舞。它包括多種異彩紛呈的舞蹈形式,舞隊排列成陣,舞步豪放有序,節奏激昂明快,表現出景頗羣舞的高度水平。各種名目繁多的“目瑙縱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羣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文化藝術特點,它是祖國文化藝術園地裏,一朵豔麗的奇苑。

目瑙縱歌節傳説

目瑙縱歌盛會歷史悠久,源於美麗動人的傳説:遠古的時候,大地上的人們並不會跳"目瑙",只有天上的太陽神"木代"才會跳。有一年天空出現了9個太陽,不分晝夜的燒烤着大地,大地上河水被曬乾,石頭被曬炸,人類和各種鳥獸都面臨死亡的絕境,就聚集在一起共商對策,公推百鳥到太陽宮去求太陽神。百鳥帶上金銀財寶,飛到太陽宮,請求太陽神每天只出一個太陽,並分出晝夜來。肩負拯救大地上的人類和生靈重任的百鳥,有幸參加了太陽宮裏太陽神舉行的"目瑙",並以優美的舞姿和歌喉博得太陽神的歡心,太陽神欣然答應了百鳥的請求,將9個太陽減去8個,只剩下如今的一個。百鳥返回大地時,見一棵黃果樹上結滿了香甜的黃果,百鳥一時高興,便仿照太陽神的子女,在吃果子之前,聚集在一起推選孔雀做"瑙雙"(即領跳者)在黃果樹上歡快地跳起了"烏目瑙"(即"鳥目瑙")。寧貫娃 景頗族中神通廣大的闖世英雄,被百鳥那歡快的舞蹈場面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摹仿百鳥歡跳起來。不久,寧貫娃在木折省臘崩(景頗族的發祥地)日月祖宗山腳下,用手指劃出平坦寬闊的“祥信央壩”作為目瑙縱歌舞場,舉行了人間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從此,"目瑙縱歌"活動便廣泛在景頗族地區流傳開 [1]  來。目瑙縱傳説還有多個版本,以上傳説見諸報道最多。

目瑙縱歌節重要標誌

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羣眾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就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再下是犀鳥和孔雀領舞的傳説圖案。兩則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折省臘崩”。左樁下面畫着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着波紋形遷徙路線。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辟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目瑙縱歌節主要活動

目瑙縱歌節祭祀

在歷史上,豎目瑙示棟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薩要念村寨鬼(一種祭祀),形成祭祀高潮,連續三天的祭祀後,才能將目瑙示棟豎起,頓時,整個目瑙縱歌場歡呼雀躍,場面極其熱烈。如今在目瑙示棟正中置一面大鼓,兩側懸幾面大鑼(當地叫鋩)在目瑙縱歌開始進行前,由董薩對目瑙縱歌場四方大門進行祭祀,驅鬼。

目瑙縱歌節瑙雙領舞

景頗族的目瑙縱極其講究,沒有瑙雙的領舞是不能開場的。瑙雙由4名巫師頭戴由犀鳥頭做成的鳥冠,鳥冠四周綴有野豬獠牙,後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雞羽,身穿紅綠綢緞制的龍袍,身披銀泡,手執長刀。瑙雙排成兩列,前面二人稱為武雙,後面二人稱為文雙。目瑙縱開場前,先後瑙雙、瑙巴(相當於助理)、祭司和助手組成的祭祀舞隊帶領參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聲和鑼聲中,踩着同一節拍進入舞場。舞陣排成兩列縱隊,瑙雙手拿長刀引舞領路,後面舞者男人手拿長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絹,按照瑙雙帶領的各種路線圍繞目瑙示棟踩着同一鼓點進入舞場跳舞。

目瑙縱歌節忘情縱歌

每到目瑙縱歌節,景頗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着節日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敲鑼打鼓,興高采烈的聚集到縱歌場。各景頗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飾,在瑙雙的帶領下,列隊加入縱歌隊伍中,舞場中鼓樂聲和着景頗族歌聲響徹整個廣場。男子手中長刀上下舞動銀光閃閃,婦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絹翻飛,衣服上、筒帕上銀泡耀眼奪目錚錚作響。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種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歡呼聲,場面蔚為壯觀。鼓聲、鑼聲節奏鮮明,聲勢豪壯,山谷應聲,雄壯的歌聲感染着場內場外每一個人,景頗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樣激情奔放。舞場上,一些景頗族婦女不斷將竹筒中的水酒敬給舞者。成千上萬的舞者在瑙雙帶領下,沿着他們心中祖先遷徙的路線,時而穿插,時而環繞,進退有序,上萬人的隊形隨着鼓點的變化,舞步隨之改變,毫不紊亂。圍觀者經不住壯觀場面的感染,紛紛加入到隊伍中,舞場一般可容納數萬人同時跳舞,時間可以持續 10多個小時而不散。目瑙縱歌跳雙不跳單,一般通常為四天,舉行目瑙縱歌之前要請董撒測算日期。每次舉辦目瑙縱歌節,與德宏相鄰的緬甸各地都派出數百人的代表隊祝賀和參與,目瑙縱歌又增進了中緬兩國友誼。

目瑙縱歌節傳承價值

隨着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1983年,經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討論通過,確立目瑙縱歌為德宏州法定的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日。目瑙縱歌被稱為"萬人之舞",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羣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研究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俗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景頗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萬景頗族,國內外都舉行目瑙縱歌。而隴川縣是目前國內景頗族人口最多、目瑙縱歌傳承最為完整規範、最具景頗族代表性的地區。目瑙縱歌集景頗族文化為一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地展現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對景頗族的歷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目瑙縱歌節固定節日內容

剽牛儀式:每次目瑙縱歌節開幕式上前重隆重的儀式。
目瑙縱歌開幕式暨授冠儀式:目瑙縱歌前進行最莊嚴的授冠儀式,授予最德高望重的數名巫師犀鳥頭做成的鳥冠,後由巫師領舞狂歡。 [2] 
目瑙縱歌狂歡:任何人都可以隨着節奏加入萬人狂歡的舞蹈隊伍中。
多彩芒市文藝晚會:明星和鄉鎮文藝團體同台演出。 [2] 
民族團結篝火暨景頗族曾歌:節日期間各場地每晚都舉行篝火晚會。
叮歌狂歡活動:民間表演藝人用三絃伴奏,引領舞蹈。
特色產品:民族特色商品美食展銷。
服飾展銷:民族服飾展示銷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