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鶴紱

鎖定
盧鶴紱(1914年6月7日—1997年2月13日),字合夫,祖籍山東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出生於遼寧瀋陽, [1]  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
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1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2] 
盧鶴紱主要從事理論物理核物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發現了熱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發明了在質譜儀中測定輕同位素丰度比的時間積分法。在國際上首次公開估算鈾235原子彈和費米型鏈式裂變反應堆的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殼模型並首次提出了核半徑新的計算公式。建立了流體的容變黏滯彈性理論並對經典流體力學基本方程做了多項推廣。 [1]  [3] 
中文名
盧鶴紱
外文名
Hoff Lu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遼寧瀋陽
出生日期
1914年6月7日
逝世日期
1997年2月13日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鶴紱人物生平

盧鶴紱側影 盧鶴紱側影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6月7日,盧鶴紱生於遼寧瀋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盧景貴是中國上世紀早期公派赴美留學生,交通機械專家,與“少帥”張學良熟稔;母親崔可言曾東渡日本,和秋瑾同在東京女子實踐學堂公費留學,後從事教育工作。在家庭的薰陶下,天資聰穎的盧鶴紱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4]  初中就讀於瀋陽市省立第二中學。 [1]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考入瀋陽東北大學附屬中學高中理科班。 [1]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盧鶴紱隨父去天津,在河北省工業學院機電預科學習。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盧鶴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燕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4] 
1935年冬(中華民囯二十四年),“一二九運動”爆發,盧鶴紱擔當糾察隊員,護送遊行隊伍,聲援古北口前線。 [1]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1] 
盧鶴紱 盧鶴紱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攻讀碩士學位的盧鶴紱在導師的指導下,展開了一項熱鹽離子源發射性能的研究。 [1]  [4]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在獲得科學碩士學位後,盧鶴紱又繼續進行博士論文的準備工作。 [1]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盧鶴紱以題為《新型高強度質譜儀及在分離硼同位素上的應用》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  [5]  同年回到了正在進行着抗戰的祖國。先後被中山大學理學院、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浙江大學理學院等學校聘為教授,為了講授量子力學、近代物理、力學和地球物理探油術等課,他常常只能在點燈草的油燈下備課,在古廟裏給學生講課。 [1]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預言大規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隨後提出一種估算原子彈及原子堆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因此被國外稱為"世上第一位公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和"中國核能之父"。 [6]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盧鶴紱研究出“估算鈾235原子彈和費米型原子堆的臨界體積的簡易方法”,並在國際上首先發表,他也因此被稱為“第一個公開原子彈秘密的人”。
1950年,發表了《容變黏滯性之唯象理論》一文,提出了容變黏滯性理論,進而首次推出容變弛豫方程,並以此對經典流體動力學方程(納威爾—斯托克斯方程)進行擴充,以容納容變黏滯性。又在美國權威刊物《物理學評論》上發表了《論核模型》論文。同年在浙大任教時,他開闢了分子物理領域的研究方向,並修改了納威爾D斯托克斯非線性方程,國際上稱之為“盧鶴紱不可逆方程”。 [1] 
1951年,在美國《聲學會月刊》上發表的《從聲現象研究體積黏滯性和壓縮性》一文又擴展了原來的工作,把容變黏滯性理論從聲學上的應用範圍延伸到全部頻率。同年發表的《容變黏滯性與聲之速度與吸收》一文則進一步把理論從適用於一種分子的弛豫過程,推廣到有多種弛豫過程同時存在的情況。同期雜誌上還發表了他的《可壓縮流體之散逸函數》一文,從他自己推廣了的流體動力學基本方程導出包括容變黏滯性效應的流體耗散函數。這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弛豫壓縮基本方程被譽為“盧鶴紱不可逆性方程”。聯邦德國的《物理學大全》和伯格曼的名著《超聲學及其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都引用了這一方程。在此期間,他還繼續了對原子核結構的研究。 [1] 
1952年夏,盧鶴紱被調到復旦大學講授“熱力學”及“統計物理學”兩門課程,他自編教材,結果聽課學生猛增,每班學生近百人。 [5] 
1953年,在諾貝爾獎獲得者雪格瑞主編的《實驗核物理》一書中,認為是盧鶴紱首先發現了熱鹽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 [5] 
1954年,發表用費米氣統計模型估算鈾235核裂變發出的中子數,擴充了愛因斯坦的化學弛豫學説。 [6] 
1955年夏,盧鶴紱調到北京大學新辦的物理研究室工作,為從全國各高校選調來的高才生講課。
1956年,為全國最年輕的一級教授。
1957年,完成任務後重回覆旦,被任命為原子核物理教研室主任,參與了原子能系的籌建,並積極參加了創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擔任該所副所長兼一室主任。 [1] 
1979年,受美國斯瓦爾斯莫大學校長的邀請作為1979—1980年度康涅爾尊貴訪問教授,又應巴丁教授及其他學者邀請去伊利諾大學等20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訪問講學,並獲紐約科學院授予的1980—1981年度“活躍院士”稱號。
1979年12月至1981年6月,盧鶴紱應美國一所大學和二次諾貝爾獎得主巴丁的邀請在美國成功地進行了學術訪問,在2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講課或作學術報告,邀請方對盧鶴紱的學術水平作了很高評價,並認為雖經10年“文革”荒廢,他對物理學進展仍瞭如指掌。盧鶴紱的研究成果多而且質高,大多具有首創性,涉及範圍又廣,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從實驗到理論,是一個多才的物理學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3年,先後載入英國劍橋傳記中心的《國際傳記辭典》和美國傳記研究院的《世界五千人物》《五百權威領導人》。
1995年檢驗了馬赫理論的正確性,被美國《伽利略電動力學》主編認為是向愛因斯坦挑戰的新方法。 [6] 
1997年,在上海逝世。

盧鶴紱主要成就

盧鶴紱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盧鶴紱工作中 盧鶴紱工作中
盧鶴紱發現了熱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發明了在質譜儀中測定輕同位素丰度比的時間積分法。在國際上首次公開估算鈾235原子彈和費米型鏈式裂變反應堆的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殼模型並首次提出了核半徑新的計算公式。建立了流體的容變黏滯彈性理論並對經典流體力學基本方程做了多項推廣。 [1]  60年代初,盧鶴紱對受控熱核反應進行研究,提出了快脈衝、慢脈衝和穩態的三大分類法,並對其能否成功進行了深入討論。盧鶴紱還使用時間積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確地測得鋰7及鋰6的天然丰度比為12:29,有美國媒體因此在頭版報道了《中國人在稱原子重量》。盧鶴紱創造性的實驗和研究解決了前人從未準確測定的問題,他測定的數值被選定為同位素表上的準確值,被國際同位素表沿用了50多年,一直到1990年美國核數表引用的還是這一測定值。1958年,英國劍橋大學沃爾士著的《質譜學》介紹了他的時間積分法,認為這項成果來之不易。 [5] 
主要研究成果有:1937年展開了一項熱鹽離子源發射性能的研究。盧鶴紱自己動手設計製造了一台180度聚焦型質譜儀,並在這台今天看來頗為簡陋的儀器上開始了他的工作。經過多次反覆實驗,盧鶴紱在測量鋰7及鋰6離子釋放量的比值時,發現此值在不同時刻不盡相同,從而發現了“熱鹽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緊接着,他又用自己發明的“時間積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確地測得了鋰7和鋰6的天然丰度比為12:29。 [1]  [4]  1939年提出了扇狀磁場對入射帶電粒子有聚焦作用的普適原理,並據此設計製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強度質譜儀。 [1] 
1946年研究出估算原子彈和反應堆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1949年最先提出核半徑公式應改為1.23×10-13A1/3釐米;1949-1956年發展出可壓縮流體粘彈性理論;1959年計算了片狀柱型等離子體的穩定性等等。
  • 學術著作
20世紀60年代初,盧鶴紱對受控熱核反應進行研究,提出了快脈衝、慢脈衝和穩態的三大分類法,並對其能否成功進行了深入討論。主編了《受控熱核反應》一書,總結了1960年以前國內外在此領域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方面的成果,這是中國第一本有關熱核反應的專著。 [1] 
1、盧鶴紱,鋰離子的低温熱源,PhysRev,1938,53:845。 [1] 
2、盧鶴紱,在氫和三氟化硼的低氣壓緊縮放電中離子的縱向提取,Phys.Rev., 1940,58:199。
3、盧鶴紱,重原子核內之潛能及其利用,科學,1944,27(2):9~23。 [1] 
4、盧鶴紱,重核二分之欠對稱,科學,1947,29:343。
5、盧鶴紱,原子能與原子彈,科學,1947,29:13~20。 [1] 
6、盧鶴紱,從鈾之分裂到原子彈,科學世界,1947,16:37~51,67。
7、盧鶴紱,關於原子彈的物理學,AmeJPhys.,1947,15:513。
盧鶴紱
盧鶴紱(5張)
8、盧鶴紱,海水傳音,科學世界,1948,17:304。
9、盧鶴紱,新型高強度質譜儀及其在分離硼同位素上的應用(1941年美國明尼蘇達 大學哲學博士論文),Nuclear Sci.Abst.,1950,4:279。 [1] 
10、盧鶴紱,論核模型,PhysRev.,1950,77:416。
11、盧鶴紱,容變黏滯性之唯象理論,中國物理學報,1950,7:564。 [1] 
12、盧鶴紱,從聲現象中研究容變黏滯性及壓縮性,JAcousSocAme, 1951,23:12~15。 [1] 
13、盧鶴紱,容變黏滯性與聲之變速及吸收,中國物理學報,1951,8:1。
14、盧鶴紱,可壓縮流體之散逸函數,中國物理學報,1951,8:143。 [1] 
15、盧鶴紱,鈾核之自裂,中國科學,1952,1:77;中國物理學報, 1953,9:3。
16、[蘇]СРГМихлиH著,陳傳璋、盧鶴紱譯,積分方程及其應用 (上、下兩冊),商務印書館,1955。
17、[蘇]ЭВШполбский著,盧鶴紱等譯,原子物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1] 
18、盧鶴紱,受控熱核反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 [1] 
19、盧鶴紱,高能粒子物理學漫談,上學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20、盧鶴紱,哥本哈根學派量子論考釋,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1] 

盧鶴紱人才培養

在數十年的教育、科研生涯中,盧鶴紱為中國的物理事業和培養中國第一代原子科學技術骨幹做出了重要貢獻。實踐了自己的格言“知而告人,告而以實,仁信也”。 [1]  中國11位“兩彈”元勳中,有7位是盧鶴紱的學生,他也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 [7] 

盧鶴紱獲獎記錄

榮譽稱號
  • 1981    獲紐約科學院授予年度“活躍院士”稱號[1]     (獲獎)    
  • 1977    評為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1]     (獲獎)    
所獲獎項
  • 1993     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20世紀成就獎"[6]     (獲獎)    
  • 1993    被美國傳記研究院授予"國際承認獎"[6]     (獲獎)    
  • 1988     被中國科學院授予從事科學工作50年榮譽獎狀[1]     (獲獎)    

盧鶴紱社會任職

盧鶴紱歷任復旦大學分子物理教研組、理論物理研究組、原子物理研究組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兼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物理學會理事長。 [1] 
1941年,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物理學會理事長。

盧鶴紱人物軼事

偏愛《三國演義》
盧鶴紱的長孫女盧嘉曾説過:"爺爺對中國古典文學很欣賞,尤其喜歡《三國演義》。有意思的是,爺爺雖然曾留學美國,但對西方文學毫不感興趣。"
有一次,盧鶴紱去千島湖遊覽。站在遊艇的甲板上,接受了《中學生文庫》編輯的採訪。同時發表了對《三國演義》的評
價。他那洪亮的聲音,吸引了不少同船的人。他侃侃而談:"這部鉅著,好就好在不説廢話。寥寥幾筆,能使一個人物栩栩如生。扼要幾段描寫,能使情節跌宕起伏,美絕!"
盧鶴紱也曾坦然地告訴青年學子:"我之所以致力於物理學研究,固然與少年時代的閲讀有關,然而能得心應手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形諸於文字,卻得益於《三國》酣暢淋漓的文字表達功力?"
他的講話,贏得了聽眾的掌聲。
京劇迷
盧鶴紱一生都愛京劇,特別對譚派入迷。少時,他常隨家中廚師戰雲起,到濟南市區萃賣場聽京劇,看那一招一式,十分過癮。20歲那年,他在燕京大學讀書,參加了學校的國劇(即京劇)社,首場演出《瓊林宴》,他扮演的范仲淹一角引起轟動。第二天,北平(現北京)各報刊登消息,成為當時北平的一大熱門話題。1940年夏,他在美國留學,正值宋美齡發起抗日募捐活動,他和弟弟積極響應,參加京劇演出,聲援祖國抗戰。1945年,他在廣西大學元旦晚會上公演京戲《坐宮》,慰問抗戰中的師生。這年夏秋之交,他應湄潭各界邀請,參加黃河賑災京劇義演,演出《空城計》和《四郎探母》,再次引起轟動。從此,盧鶴紱"京劇迷"的外號也就叫開了。
到了晚年,他還迷戀京劇。那是1990年,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舉辦的聯歡晚會上,他高唱:"承謝你賢德心喜之不盡,但願得,此一去急跳龍門……"會場上頃刻爆發出滿堂喝彩聲,大家都被他那洪亮寬厚的嗓音、字正腔圓的演唱所折服。許多人稱讚他:"是物理學家,也是京劇迷。"

盧鶴紱人物評價

在數十年的教育、科研生涯中,盧鶴紱為中國的物理事業和培養中國第一代原子科學技術骨幹作出了重要貢獻。儘管與諾獎失之交臂,他卻實踐了自己信奉一生的格言:“知而告人,告而以實,仁信也。”(光明網評 [5] 
盧鶴紱在復旦工作生活近半個世紀,為復旦留下了大量珍貴史料。(復旦大學檔案館館長周桂發評 [3] 
盧鶴紱對物理學,特別是對核物理學作出的卓越貢獻,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學家”(英國學者、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 [8] 
“父親把物理作為一種信仰,作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也就是後來他成功的基礎。”正是因為這樣的科學信仰,盧鶴紱的一生,治學、育人、愛國、奉獻,身體力行,如日之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學子。(盧鶴紱之子盧永亮評 [9] 

盧鶴紱後世紀念

盧鶴紱銅像揭幕儀式 盧鶴紱銅像揭幕儀式
1998年,美國休斯頓為盧鶴紱立銅像,並創辦盧鶴紱科學實驗室。
2014年6月7日,盧鶴紱誕辰100週年紀念會在復旦大學舉行,在紀念會上,《盧鶴紱院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正式首發。在盧鶴紱生前工作過的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前,則豎立起先生銅像。 [7] 
2015年7月,由蔡沐禪、劉忠坤撰寫的《盧鶴紱傳》一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為世人展現這位科學家的傳奇人生。
盧鶴紱去世以後,美國休斯敦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均為他豎立銅像,美國檀香山市還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盧鶴紱日”。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