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珏

鎖定
盧珏,廣東順德人。珠江電影製片廠導演。1919年出生在廣東順德縣一個農民的家庭。1940年後任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華劇藝社場記。1947年後任香港“大中華”、“永華”、“南國”影業公司副導演。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導演,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創作電影劇本《誤佳期》導演的影片有《羊城暗哨》、《梅嶺星火》等。
中文名
盧珏
外文名
Jue Lu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9年6月7日
逝世日期
2014年10月20日
職    業
導演
出生地
廣東
代表作品
羊城暗哨
梅嶺星火
星    座
雙子座 [2] 

目錄

盧珏生平

盧珏 盧珏
重慶話劇運動正在興起。經老導演應雲衞介紹,他參加了中華劇藝社,擔任文書和社務。該社是由應雲衞、陳白塵主持的職業劇團,有來自中國電影製片廠的一些著名導演、演員和燈光、舞美等人才。劇社先在重慶,後遷成都。那時劇團幾乎要天天演出,一天不演就沒有飯吃。儘管生活窮困,精神上倒還覺得充實。後來,盧珏當了場記舞台管理,除了經常跟應雲衞等老導演排戲外,自己也注意學習一些有關的戲劇理論,藝術修養日漸提高。
因為天天在劇場演出,看電影又不花錢,所以,對於那些自己喜歡的片子,有時連看幾遍。看完之後,就把每場戲分鏡頭都重温一次,怎麼開頭,怎麼銜接,怎麼渲染劇情,怎麼搭配音樂,都默默地背下來。如背不下來,就再去看一遍,直到記清弄懂。對美國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藝片,如《魂斷藍橋》、《翠堤春曉》等,盧珏至今還能把其中的一些重場戲的鏡頭背敍出出。由於當時沒有什麼可參考的電影書籍,唯一的學習方法,就是邊看電影邊下這種死背硬記、反覆琢磨的苦功夫。
盧珏還廣泛地涉獵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探求知識的寶庫。許多有關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的書刊雜誌,他都找來閲讀。憑着勤奮苦學,博聞強記,使他學識日進,為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盧珏 盧珏
幼時家貧,靠着父親在縣城裏當店員的微薄收入,讀了三年私塾。十二歲那年,他離開順德鄉間的母親和妹妹,隨父親到了廣州。儘管生計艱難,父親仍盡力供他上學。雖然他的數學物理成績優異,終因家境所困,不得不在中學臨近畢業的時候,被迫中途輟學,跟隨父親到上海謀生。當父親好不容易在一間襪廠找到了工作,十八歲的盧珏也剛剛踏上社會,“八·一三”戰事爆發,日寇攻陷上海,父親只好又把他遣還廣州。他剛做了半年的文書,日軍又侵佔了廣州。盧珏逃到了香港,好久都找不到工作。他飽嘗了逃亡、失業之苦。
1939年,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靠朋友的介紹,他意外地接觸了電影工作。開始,替導演做些抄抄寫寫的事,後來學做場記。1940年,盧珏隨老導演蘇怡一起,進了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做場記,參加了蘇怡導演的《青年中國》一片的工作。這時,他對電影並未發生興趣,只不過為了餬口謀生。但他在替老導演陳鯉庭抄寫譯稿《電影規範》時,接觸到了電影理論知識,逐漸認識到電影也是一門學問。沉默寡言、性情温厚的盧珏,受到電影藝術的啓蒙和薰陶,對電影有點喜愛了。可是,一年之後他又離開了中國電影製片廠。其原因是,他認為這裏環境複雜,自己決無前途;另外,幻想多掙一些錢,再去大學攻讀。他靠一位同鄉同學的介紹,進了一個叫做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的團體去當文書。而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資收入只夠吃飯,哪裏還能攢錢讀書?幻想破滅了。後來,在一些朋友的勸説下,盧珏又回到文藝團體中來。
盧珏 盧珏
1946年春,抗戰勝利之後,盧珏離開了中華劇藝社,由成都返回上海探望父親。不久,父親去世。困窘中經人介紹到上海《新民晚報》做職員,並協助編輯副刊。空暇之時,也常寫些短文在報上發表。
第二年秋天,報館被查封。盧珏隨吳祖光到了香港,做他的副導演。先後在大中華公司拍了《風雪夜歸人》和《青春》,在永華公司拍了《山河淚》共三部影片。從此,盧珏正式踏上了電影藝術的道路。政治上,他也從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不滿,逐漸自覺地參加了黨領導的進步行列。
1949年,盧珏擔任著名導演章泯副導演,在南國公司拍了《結親》和《冬去春來》兩部影片。同時,參加了陳殘雲、黃谷柳、李門等組織的具有進步傾向的集體評論——《粵語片影評》,寫了些評論文章。1950年,又參加了黨領導的影業同人合作性質的“五十年代公司”,在王為一導演的影片《火鳳凰》中做副導演。此後,龍馬公司成立,編導人員有朱石麟、齊聞韶、白沉和盧珏等。盧珏創作的電影劇本《誤佳期》由白沉修改後拍成影片,另一部劇作《青春頌》由劉瓊修改並擔任導演,可是因為港英當局迫害進步影人,盧珏、劉瓊等人都在被搜捕驅逐之列,所以此片未能完成。
1952年1月,盧珏由黨組織安排從香港回到廣州。他先在廣東省作協工作,後來拍了一些反映僑鄉新貌的紀錄片。1954年,盧珏被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曾參加了《不能走那條路》、《南島風雲》、《李時珍》等片的拍攝。1957年轉為導演,開始獨立拍片。
《羊城暗哨》是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過去,驚險樣式的文藝作品非盧珏所好,從未涉獵過,接受任務之後,他便大量閲讀這類作品。在電影劇本修改時,盧珏緊緊抓住一點:引人入勝,令人莫測;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結果,影片取得成功,受到觀眾好評。
1958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在廣州成立,盧珏調到珠影工作。曾在藝術性紀錄片《英雄詩篇》中做總導演。1962至1963年,盧珏完成了他導演的第二部影片《跟蹤追擊》。在這部影片中,他刻意求新,力圖在驚險樣式中摒棄神秘主義,着力表現公安人員相信和依靠人民羣眾、重證據、重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影片結構嚴謹,手法細膩,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
十年動亂期間,盧珏也因莫須有的罪名受到審查批判,並下放到幹校參加勞動。直到1975年,盧珏被分配去做了一段時間的剪輯和組織劇本等工作之後,才導演了第三部影片——《楓樹灣》。這是一部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反映大革命時期湖南農民運動的影片。盧珏在電影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使這部影片在藝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81年,盧珏又導演了影片《梅嶺星火》。這部影片反映陳毅同志在紅軍長征後於粵贛邊區堅持武裝鬥爭的事蹟。盧珏懷着深厚的感情,在銀幕上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革命鬥爭的歷史風貌和陳毅同志革命家的偉大氣魄。
盧珏的生活是艱苦樸素的,學習是刻苦的。他喜歡買書。他生活中唯一的樂趣,是進行藝術上的探討和鑽研。創作上,他態度嚴肅,注重生活。1965年,為搞好一部描寫援外題材的劇本,他到船廠參加敲鏽勞動,致使耳膜受傷;為了瞭解築路工程情況和工人的生活,他又冒着數九嚴寒到鐵道兵山地施工現場去觀察體驗生活。他愛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記下來。多年來,他的一本本裝訂得整整齊齊的創作筆記、蒐集的素材摘記和劇本手稿,説明了他治學嚴謹和辛勤耕耘的藝術創作作風。他對後學者的扶掖,也是那樣熱情誠懇、誨人不倦。凡是跟他合作過的人們,無不為他的勤奮精神和創作態度所感動。
對於以後的打算,盧珏説:“我別無奢望,只想再拍一兩部反映廣東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片。”他因為在廣東工作了二十多年,而這方面的東西很少有人搞,所以很想一試。這仍反映了他對藝術的不斷的探求精神。

盧珏作品

1984《蛤蟆博士》(編劇)
1963《跟蹤追擊》(導演)
1956《李時珍》(副導演/助理導演)
1955《南島風雲》(副導演/助理導演)
1954《不能走那條路》(導演)
1951《誤佳期》(副導演/助理導演)
1947《莫負青春》(副導演/助理導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