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景裕

鎖定
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 [1-2]  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到東魏時期著名官員、大儒,太常丞盧靖之子。
出自范陽盧氏北祖,聰敏過人,專學《五經》,避地大寧山。 [1]  普泰年間,成為國子博士 [3-4] 
東魏興和年間,擔任齊王開府屬,成為高歡諸子的老師,卒於晉陽,時年四十九歲。 [9]  [12] 
中文名
盧景裕
別    名
仲儒
國    籍
北魏-東魏
民    族
漢族
籍    貫
范陽郡涿縣
主要成就
大儒

盧景裕人物生平

盧景裕是章武伯盧同的侄子,父親盧靖是北魏太常丞。盧景裕少年時聰明敏慧,專心於經學,居住於拒馬河,帶一位老年婢女給自己做飯,妻子兒女不讓跟隨在一起,又躲避到大寧山,不過問世事,居住期間不從事其他經營,唯獨一心註解。盧景裕的叔叔盧同擔任顯要官職,而盧景裕的足跡只在田園之間,感情寄託在郊野之中,謙恭守道,貞素自得,因此人們稱他為居士 [2] 
北魏節閔帝元恭初年,盧景裕被授任國子博士,參議音韻的訂正工作,非常受親近待遇,被給予不需稱臣的禮節,永熙初年,官職依例被解除。天平年間,盧景裕回到故鄉,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人同時被徵召到鄴城。盧景裕寄居在僧寺中,不停止他的講課。不久,盧景裕回到范陽郡 [3-4] 
東魏元象元年(538年),河間邢摩納與盧景裕堂兄盧仲禮、盧仲裕佔據范陽郡謀反,逼着盧景裕一起反叛,以響應西魏元寶炬,高歡命令都督賀拔仁討伐平定了他們。高歡聽説盧景裕經學明達德行顯著,就用驛站的快馬特別徵召他,讓盧景裕住在家中,讓他教導自己的兒子們。盧景裕在學館十天回一次家,連同館中飲食一起帶回家。盧景裕風度儀表和言論舉止被人們歎服讚賞。此前盧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他《毛詩》和《春秋左氏》沒有註解完。高澄入朝擔任丞相,在府第中開課講學,延請當時的優異名士,讓盧景裕講解他所註解的《周易》。盧景裕理義精微,談吐閒雅。當時有詰問駁辯,有人詆譭吵鬧,厲聲叫嚷,言語不遜,而盧景裕神彩儼然,風度語調如一,從容應對,沒有可鑽的空子。因此士大夫都歎賞讚美他 [5-7] 
當初,元顥攻入洛陽,任命盧景裕為中書郎普泰初年,盧景裕又被授任國子博士。進退之間,盧景裕未曾有得意或失望的神色。盧景裕個性清靜,淡泊名利,破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莊嚴肅,如同面對賓客一樣 [8]  。興和年間,盧景裕補任齊王開府屬,在晉陽去世,高歡為他哀悼痛惜 [9] 
盧景裕雖然不聚徒講學,所註解的《周易》卻風行於世,他又喜好佛學,通曉佛教大義。天竺胡僧道悕每次講述佛教經典,就要請求盧景裕為自己作序。盧景裕出事後被關押在晉陽監獄,他至誠的唸佛經,枷鎖自然脱掉。當時有人犯罪當處死,夢見僧人教他講經,這人醒來後把夢中的佛經默唸了一千遍,臨刑時刀折斷了,主刑人上報給朝廷,赦免了他的死刑。這部佛經就流行於世,號稱《高王觀世音經 [10-11] 
盧景裕生有一叢白髮,數了之後有四十九根 [12]  ,所以偏好《老子》和《易經》,在四十九歲時去世。

盧景裕著作

《老子道德經》,二卷 [13] 

盧景裕家族成員

高祖:盧昭,北燕僕射、黃門郎
祖父:盧輔,北魏幽州別駕
父親:盧靖,北魏太常丞
兄弟:盧景祚,北魏司空掾;盧景融,北齊幽州治中;盧辯,北周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宜州刺史、沈獻公;盧光,北周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陝州總管府長史、燕郡簡公。
參考資料
  • 1.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景裕字仲孺,小字白頭。少敏,專經為學。居拒馬河,將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隨從。又避地大寧山,不營世事。居無二業,唯在註解。其叔父同職居顯要,而景裕止於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由是世號居士。
  • 2.    《魏書·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范陽涿人也。章武伯同之兄子。少聰敏,專經為學。居拒馬河,將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隨從。又避地大寧山,不營世事,居無所業,惟在註解。其叔父同職居顯要,而景裕止於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由是世號居士。
  • 3.    《魏書·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前廢帝初,除國子博士,參議正聲,甚見親遇,待以不臣之禮。永熙初,以例解。天平中,還鄉里,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徵赴鄴。景裕寓託僧寺,講聽不已。未幾,歸本郡。
  • 4.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節閔初,除國子博士,參議正聲,甚見親遇,待以不臣之禮。永熙初,以例解。天平中,還鄉里。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徵赴鄴,景裕寓託僧寺,講聽不已。未幾,歸本郡。
  • 5.    《魏書·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河間邢摩納與景裕從兄仲禮據鄉作逆,逼其同反,以應元寶炬。齊獻武王命都督賀拔仁討平之。聞景裕經明行着,驛馬特徵,既而舍之,使教諸子。在館十日一歸家,隨以鼎食。景裕風儀言行,雅見嗟賞。先是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毛詩、春秋左氏未訖。齊文襄王入相,於第開講,招延時俊,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義精微,吐發閒雅。時有問難,或相詆訶,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彩儼然,風調如一,從容往復,無際可尋。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 6.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河間邢摩納與景裕從兄仲禮據鄉作逆,逼其同反,以應西魏。齊神武命都督賀拔仁討平之。聞景裕經明行着,驛馬特徵。既而舍之,使教諸子,在館十日一歸家,隨以鼎食。景裕風儀言行,雅見嗟賞。
  • 7.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先是,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毛詩、春秋左氏未訖。齊文襄入相,於第開講,招延時俊,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義精微,吐發閒雅。時有問難,或相詆訶,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彩儼然,風誦如一,從容往復,無際可尋,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 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盧景裕本儒生,太師歡釋之,召館於家,使教諸子。景裕講論精微,難者或相詆訶,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采儼然,風調如一,從容往復,無際可尋。性清靜,歷官屢有進退,無得失之色;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嚴,如對賓客。
  • 9.    《魏書·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初,元顥入洛,以為中書郎。普泰初,復除國子博士。進退其間,未曾有得失之色。性清靜,淡於榮利,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嚴,如對賓客。興和中,補齊王開府屬,卒於晉陽,齊獻武王悼惜之。
  • 10.    《魏書·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景裕雖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於世。又好釋氏,通其大義。天竺胡沙門道悕每論諸經論,輒託景裕為之序。景裕之敗也。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脱。是時又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此經遂行於世,號曰高王觀世音。
  • 11.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景裕雖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於世。又好釋氏,通其大義。天竺胡沙門道悕,每譯諸經論,輒託景裕為之序。景裕之敗也,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脱。是時,又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謂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此經遂行,號曰高王觀世音。景裕弟辯。
  • 12.    《太平廣記·卷二○二·儒行〔憐才、高逸附〕》:范陽盧景裕,太常靜之子,司空同之猶子。少好閒默,馳騁經史,守道恭素,不以榮利居心,時號居士焉。初頭生一叢白毛,數之四十九莖,故偏好《老》《易》,為註解,至四十九歲而卒,故小字白頭。性端謹,雖在暗室,必矜莊自持。盛暑之月,初不露袒。妻子相對,有若嚴賓,歷位中書侍郎。
  • 13.    《隋書·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老子道德經》二卷(盧景裕撰)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