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承慶

鎖定
盧承慶(595~670年),字子餘,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唐朝宰相,隋朝散騎侍郎盧思道之孫,太子率更令盧赤松的兒子。
出身於范陽盧氏北祖大房。 [2]  儀矩優雅,博學多才,襲爵范陽公。貞觀初年,授秦州參軍,歷任考功員外郎、户部侍郎、檢校兵部侍郎、雍州別駕、尚書左丞。唐高宗即位後,歷任簡州司馬、洪州長史、汝州刺史。顯慶四年,拜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出任潤州刺史,遷刑部尚書,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 [4] 
咸亨元年(670年),盧承慶去世,獲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定。 [6] 
本    名
盧承慶
子餘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幽州范陽
出生日期
595年
逝世日期
670年
主要成就
唐高宗宰相 范陽郡公

盧承慶人物生平

盧承慶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幽州人氏,其父盧赤松擔任河東令。煬帝末年,李淵太原起兵反隋。盧赤松先前就認識李淵,李淵兵到後立刻投降,成為李淵的僚屬。李淵建立唐朝後,冊封盧赤松為范陽郡公。盧承慶相貌英俊,儀態大方,博學有才。他年幼時,父親去世,他繼承了范陽郡公的爵位。
唐太宗繼位初期,盧承慶任秦州參軍,一次入朝奏報河西軍情,説得很清楚,太宗稱奇,升他為考功員外郎,後又數次升遷至户部侍郎。一次,太宗問及歷代户口之事,盧承慶對以夏朝、商朝乃至北周、隋朝的人口增減,太宗再次表示讚賞,不久讓他兼任檢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選。盧承慶不接受,認為選官是尚書的職責,自己不能越權,但太宗沒有答應,説:“朕相信你,你為什麼不相信你自己呢。”後來,盧承慶曆任雍州別駕、尚書左丞
唐太宗駕崩後,唐高宗繼位。由於權相褚遂良誣告,盧承慶被貶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褚遂良又指控盧承慶在雍州時失職,盧承慶又被貶為簡州司馬。一年後,盧承慶轉任洪州長史。高宗幸汝州温泉,擢升盧承慶為汝州刺史,不久又召他回京任光祿卿。顯慶二年(657年),大將蘇定方擊破西突厥,俘獲其可汗阿史那賀魯,高宗派盧承慶去西突厥把西突厥的土地分給兩位忠於唐朝的西突厥王子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和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又命盧承慶和兩位王子給各部首領封官。
顯慶四年(659年),擔任度支尚書的盧承慶被授予參知政事職銜,成為實質上的宰相。同年,因涉嫌謀反而被流放的國舅長孫無忌進一步遭到指控,盧承慶與其他宰相李勣許敬宗辛茂將任雅相一同奉命調查。其中許敬宗是武皇后黨羽,也是調查的發起者,長孫無忌最終被迫自殺。當年,盧承慶被授予高一級的宰相職銜,拜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顯慶五年(660年),處理度支事務處理不當(坐科調失所)被免官,出為潤州刺史。後又遷雍州長史,授銀青光祿大夫
總章二年(669年),他又被任為刑部尚書,不久即告老請求退休,得到高宗批准,加授他金紫光祿大夫
咸亨元年(670年),盧承慶卒,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定”。臨終時,他對兒子們説:“死生至理,亦猶朝之有暮。吾終,斂以常服;晦朔常饌,不用牲牢;墳高可認,不須廣大;事辦即葬,不須卜擇;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無槨,務在簡要;碑誌但記官號、年代,不須廣事文飾。” [1] 

盧承慶軼事典故

盧承慶任考功員外郎時,有一個監督漕運的官員因遭遇大風丟了糧食,盧承慶給他評為中下。這名官員神色自若,一言不發退下了。盧承慶看重他的氣量,説“遭遇大風不是你所能阻止的”,改評為中中。這名官員既沒有表現出高興的樣子,也沒有表達慚愧。盧承慶對他的反應表示讚賞,又説他“寵辱不驚”,評為中上。這是盧承慶能表彰別人的優點。

盧承慶人物評價

李漁《笠翁別集》:盧承慶之屢易判語,乃出於憐才熱腸,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慮開後世展轉之門也。幾有自通賄賂而易下考為中、中考為上者,皆曰:“我欲為盧承慶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門,利者即弊之竇也。無論私弊不可為,即示公興利之事,亦不得擅創於成法之外耳。

盧承慶家族成員

盧承慶出身范陽盧氏北祖大房。范陽盧氏,作為中原著名的門閥士族“五姓七族”之一,東漢以來家世極盡顯赫,人物輩出,世代冠冕,引起唐朝統治者的擔憂。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之間互相通婚。范陽盧氏北祖盧度世四子、盧輔六子以及南祖盧溥諸子被列入禁婚家範疇。實際上,針對“七姓十家”的禁婚詔的執行效果並不理想,范陽盧氏的通婚圈子仍以崔、王、鄭、李四姓高門為主,從而在唐朝繼續保持了家族興盛繁榮的局面。《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盧植四世孫盧諶生有五子,第四子盧偃居於巷北,子孫號北祖。盧偃曾孫盧度世,生有四子,號為“四房盧氏”。其中盧淵居長,號北祖大房。盧淵之孫盧思道,仕隋官至武陽太守。 [2-3]  [6-8] 
唐范陽盧氏北祖大房盧承慶家族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盧赤松
(太子率更令)
盧承慶(夫人範氏)
盧諝(吏部郎中)
盧鄖(滁州刺史)
盧垣
盧休期
-
盧承悌
盧綱(城門郎)
盧侑(太原尉)
盧暄
盧沄(杭州刺史)
盧承基(主客郎中)
盧元莊(嘉州刺史)
盧知遠(資州刺史)
盧承業(揚州長史)
-
-
盧承泰(太子詹事)
盧某
盧成務(魏州刺史)
盧承禮(湖州司馬)
盧璥(魏州長史)
盧藏用(黔州刺史)
盧承福(考功郎中)
盧瑤
盧伯初(太原少尹)
表格參考資料: [3] 舊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4] 新唐書·卷一百六·列傳第三十一》、《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宰相世系三 (盧氏)》.。 [5]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 卷二百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1-11]
  • 2.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宰相世系三 (盧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28]
  • 3.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宰相世系三 (盧氏)》:承慶字子餘,相高宗。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7-04-28]
  • 4.    《舊唐書·卷一百六·列傳第三十一·盧承慶》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7-04-26]
  • 5.    《舊唐書·卷一百六·列傳第三十一·盧承慶》:盧承慶,字子餘,幽州涿人,隋散騎侍郎思道之孫。父赤松,為河東令,與高祖雅故,聞兵興,迎見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終率更令、范陽郡公。承慶美儀矩,博學而才。少襲爵。貞觀初,為秦州參軍,入奏軍事,太宗偉其辯,擢考功員外郎。累遷民部侍郎。帝問歷代户版,承慶敍夏、商至周、隋增損曲折,引據該詳,帝嗟賞。俄兼檢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選,辭曰:"選事在尚書,臣掌之為出位。"帝不許,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歷雍州別駕、尚書左丞。高宗永徽時,坐事貶簡州司馬。閲歲,改洪州長史。帝將幸汝湯泉,故拜汝州刺史。顯慶四年,以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坐調非法,免。俄拜潤州刺史。拜刑部尚書。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臨終,誡其子曰:"死生至理,猶朝有暮。吾死,斂以常服,晦朔無薦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槨,墳高可識,碑誌著官號年月,無用虛文。"贈幽州都督,諡曰定。初,承慶典選,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慶以"失所載,考中下"。以示其人,無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 6.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 8.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