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思道

鎖定
盧思道(約531年, [25]  一説535年 [26]  -586年 [25]  ),字子行,小字釋奴, [27]  范陽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25]  隱士盧道亮之子。 [28]  中國隋朝大臣、詩人。 [25] 
盧思道少時曾以北齊文學家邢劭為師,並向魏收借書,刻苦攻讀。仕於北齊,為司空行參軍、員外散騎侍郎等,因作詩敏捷,時人稱為“八米盧郎”。歷北周而入隋,為仕同三司、武陽太守等官,卒於京師。 [29] 
盧思道的詩長於七言,對仗工整,善於用典,氣勢充沛,語言流暢,已開初唐七言歌行的先聲,在北朝後期和隋初有較高地位。他生長於北方,初期頗熱衷對齊梁詩的模仿,後與顏之推等人長期相處,詩風開始變化,寫作獨具北方文化精神的詩歌。唐盧照鄰《南陽公集序》謂“北方重濁,獨盧黃門往往高飛”。其還寫出了融會南北之長的佳作《從軍行》。全詩一氣運行而轉折多姿,詞意蒼涼而深情綿邈,柔婉輕倩的情調隱含在剛健勁逸的氣勢之中。文章亦有聲於當時。故錢鍾書稱之雲:“隋文壓卷,端推此篇。” [25] 
字子行,小字釋奴
所處時代
北齊-北周-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范陽涿縣
出生日期
535年
逝世日期
586年
主要成就
詩詞創作效力三朝
主要作品
盧武陽集
本    名
盧思道
官    職
歷任武陽郡太守、散騎侍郎、儀同三司
家    世
范陽盧氏北祖大房

盧思道人物生平

盧思道發憤學習

盧思道,字子行,小字釋奴,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聰明善辯,通脱不羈。十六歲時,中山人劉松替人寫碑銘,拿給盧思道看,思道讀後,許多地方不懂。於是感奮讀書,拜河間人邢子才為老師。
後來,他寫詩文給劉松看,劉松也沒法全部讀通。於是,喟然長嘆説:“學習的益處,豈是空話!”他便向魏收借了許多奇書來讀。幾年之間,才學大有成就。 [1] 

盧思道受薦出仕

盧思道不注意自己的品行修養,喜歡輕視和侮辱別人。齊天保年間(550年5月—559年12月),《魏史》撰成,盧思道多方詆譭攻擊,因而前後多次受到鞭打的責罰,因而落泊不被任用。
後來,左僕射楊愔把他舉薦給朝廷,這才出仕擔任司空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在中書省辦事。 [1]  [3] 

盧思道免職回家

盧思道後來因泄露了中書省裏的講話內容,被放出擔任丞相西閣祭酒。歷任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每次任職,大多受到譴責和侮辱。後來,擅自用掉府庫的錢財,被免職回家。 [1] 

盧思道重入仕途

盧思道在薊北時,曾經悵然感慨,寫了五言詩表達自己的心情,當世人認為寫得很好。後來又擔任給事黃門侍郎,在文林館待詔。
周武帝滅齊,授予儀同三司,召入長安。不久,因母親有病而回鄉。 [1] 

盧思道參預作亂

盧思道 盧思道
盧思道回鄉後,遇上同郡人祖英伯和其堂兄祖昌期等人起兵叛亂,盧思道參預了這件事。柱國宇文神舉討平叛亂之後,按盧思道所犯的罪應當斬首,並已列在死罪名單中。宇文神舉素聞其名,便把他領了出來,讓他寫了一份露布。他提筆一寫而就,文不加點。宇文神舉十分讚賞並寬赦了他。後來被任命為掌教上士。 [1] 

盧思道官遷太守

隋文帝當了丞相後,改任他為武陽太守。地位低下,不得志,便寫了《孤鴻賦》來寄託自己的感情。其序中稱:“我五十歲日期,忽然已到,詠及生平之事,感慨極多,因而寫了這篇賦,聊以自慰。”云云。
開皇初年,因母親年老,上表請求離職。朝廷下優詔應許了他。 [1] 

盧思道五品而卒

盧思道自恃多才,經常看不起別人,所以官運不暢。後來又寫了《勞生篇》,指斥當世之事。一年多後,奉詔到郊外慰問陳國使者。不久,因母親去世而守喪。沒有多長時間,又起用為散騎侍郎,官秩五品。 [4]  參預內史侍郎事。
當時,商議設置六卿,準備任命大理卿。盧思道上奏説:“省裏設有駕部,寺裏留有太僕;省裏有刑部,寺裏任命大理卿。這分明是重畜產而輕視刑名,我認為實在不合適。”他又陳述説,殿堂當中不是杖打責罰人的地方,朝臣犯有該受杖打的罪行,請求允許他們用錢財贖罪。皇帝全都表示讚賞並採納。當年,死於京都長安。皇帝十分惋惜,派使者前往弔祭。 [1] 
參閲《隋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二》《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北齊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以及張説《齊黃門侍盧思道碑》。 [5-8] 

盧思道主要成就

盧思道終官五品

盧思道 盧思道
盧思道春秋五十有二,終於長安,返葬故里。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再降一免,二去職,八平除,擢遷者四而已。 [8] 
北齊時,歷散騎侍郎、給事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武平末,周武帝平齊,授儀同三司。入北周,除御正上士,遷武陽太守,以母老乞解職。隋朝時,為散騎侍郎。 [6] 

盧思道八米盧郎

文宣帝去世,當朝的文士各寫十首輓歌,選擇其中好的加以使用。魏收、陽休之、祖孝徵等人不過能被挑選上一二首而已,只有盧思道一個人獨被選用了八首。所以當時人把他稱為“八米盧郎”。 [1] 

盧思道詩長七言

他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學生。北齊天保年間即有文名。其詩長於七言,善於用典,對仗工整,氣勢充沛,語言流暢,開初唐七言歌行先聲,在北朝後期和隋初地位較高。 [9] 

盧思道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聽鳴蟬篇》、《從軍行》。文以《勞生論》最有名。被譽為北朝文壓卷之作。他還有《北齊興亡論》、《北周興亡論》等史論。 [10] 

盧思道有集傳世

有集30卷,已佚。今傳《盧武陽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餘篇。 [3]  [9] 

盧思道人物評價

論曰:盧思道一代俊偉,而宦途寥落,雖曰窮通有命,抑亦不護細行之所致乎。 [6] 
史臣曰:盧思道官途寥落,雖窮通有命,抑亦不護細行之所致也。 [5] 
盧思道 盧思道
盧思道一生,聰爽俊辯,通侻不羈;不持操行,好輕侮人。因而,他的仕途並不通暢,但文章詩詞卻是非同尋常。其代表作《聽鳴蟬篇》抒發了“暫聽別人心即斷,才聞客子淚先垂”的鄉思,也譏諷了長安權貴們“富貴功名本多豫,繁華輕薄盡無憂”的生活,詞意清切,為時人所重。其《從軍行》無疑是古代邊塞詩的佳作,“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真切描寫了徵人思婦的離愁別緒。
其文以《勞生論》最負盛名,揭露了北齊、北周官場中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態,頗為生動傳神:“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藝能,不恥不仁,不畏不義,靡愧友朋,莫慚妻子。外呈厚貌,內藴百心,繇(介詞:作“自”解)是則紆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幘劫人,厚自封殖。妍歌妙舞,列鼎撞鐘,耳倦絲桐,口飫珍旨。雖素論以為非,而時宰之不責,末俗蚩蚩,如此之敝。”——被近代文學家錢鍾書讚譽為:北朝文章的壓卷之作。
盧思道的詩長於七言,對仗工整,善於用典,氣勢充沛,語言流暢,已開初唐七言歌行的先聲,在北朝後期和隋初有較高地位。代表作《鳴蟬篇》抒發客愁鄉思,譏諷長安權貴“繁華輕薄”的生活,詞意清切,寄託較深,曾受到庾信的讚賞。《從軍行》描寫徵人思婦的離愁別緒,諷刺武將邀功求賞,是一首較好的邊塞詩。
盧思道的文以《勞生論》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齊、北周官場中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態,頗為生動傳神,被今人錢鍾書譽為北朝文壓卷之作。他還有《北齊興亡論》、《後周興亡論》等史論,通過親身經歷,論二代滅亡之原因,也具識見。 [11] 

盧思道軼事典故

盧思道戲説故事

盧思道,隋初范陽人,今保定市涿州人,和劉備是老鄉。説起來,他恐怕是中國古代讀書人中最有資格領世界吉 尼斯之“做官最多獎”的了。他最早做司空行參軍,長兼員外散騎侍郎,直中書省;接着擔任丞相西閣祭酒,歷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數年後,復為京畿主簿,歷主客郎、給事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在周武帝平定北齊後,又授之儀同三司,後除掌教上士,再遷武陽太守;晚年盧思道辭官後,又被徵召,奉詔郊勞陳使;最後死在散騎侍郎,奏中書侍郎事任上。
由此看來,單單憑藉盧公官職之多(雖然都是小官),且調任之頻繁(雖然都是平級調動)的壓倒性優勢,就實在是該獎得主的不二人選。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終生不得志,一輩子輾轉流離、沉淪下僚呢?主要就是因為他性格上的偏激固執和恃才傲物。 盧思道從小就聰明善辯、灑脱不羈,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卻觸了他平生的第一個大黴頭。
盧思道 盧思道
某一天,他在一個山澗旁遇到了中山人劉松,劉松這個人,工於鐫刻碑銘,一看到盧思道斜着眼揹着手瞧着他做事的樣子,就決心要奚落奚落他,於是劉松隨便指着一塊刻好了的碑文對盧思道説:“能看得懂嗎,小子?”盧思道捧起來盯着看了半天也看不來個所以然來,接着就一言不發的低着頭走了,背後理所當然的傳來了劉松的哈哈大笑聲。
從此盧思道關起門來,發奮讀書,並拜當時著名詩人邢劭為師,果然不出幾年,學問大進,義理精通。
故事講到這裏,各位讀者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定鼎漢朝四百年江山的韓信了,韓信當年抱着“大丈夫必有所忍”的態度忍受市井之徒的胯下之辱,不與之計較,後來大展奇才,輔佐高祖劉邦囊括四海,平定天下,自己也擁兵稱王,獨霸一方,做成大事。衣錦還鄉之後,竟親自找到那個曾經羞辱過他的無賴,不但沒有責罰他,反而給了他一大筆錢,韓信這種以德報怨的舉動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歎服,成為一段充分演繹“知恥而後勇”精神的佳話。但是話説回來,各位讀者如果以韓信之心度盧思道之腹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我們這位老兄下面所做的事情會讓大家匪夷所思。
盧思道詩書滿腹學成歸來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極盡他全部的才思做了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緊接着下一步就是在第一時間內找到了那個當初傷盡了他的心而又滿臉無辜的劉松,一把將文章扔到劉松面前,“讀讀!”輪到該這個可憐的劉松倒黴了,劉松顫抖着手從地上撿起文章,大着腦袋將之硬看了一遍,然後搖搖頭,“看不懂….” “看不懂?”盧思道長嘆一口氣(史書上記載的是喟然嘆曰,喟然這一舉動,值得品味)道,“我這幾年的學習嘛,還是有益處的,難道是白白浪費光陰嗎?”(學之有益,豈徒然哉)學習當然不算浪費光陰,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盧思道之所以努力拚命學習這幾年的目的,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報復你劉松當年那惡言相辱之仇!憑藉這句充滿偏狹自負之情的話,盧思道以後的一切就都可以知道了。這還真應了西方一個成功學家説的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一定要引以為鑑,避免重蹈覆轍,最後借用杜牧的一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12] 

盧思道盧令之裔

《談藪》:北齊盧思道聘陳,陳主令朝貴設酒食,與思道宴會,聯句作詩。有一人先唱,方便譏刺北人云:"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為北人食榆,兼吳地無驢,故有此句。思道援筆即續之曰:"共甑分炊米,,同鐺各煮魚。"為南人無情義,同炊異饌也,故思道有此句。吳人甚愧之。
衞尉京兆杜台卿,共中兵忝軍清河崔儦握塑,十子成都,止賭一雉。盧思道曰:"翳成都,不過一雉。"儦又謂思道曰:"昨夜大雷,吾睡不覺。"思道曰:"如此震雷,不能動蟄。"太子詹事范陽盧叔虎有子十人。大者字畜生,最有才思。思道謂人曰:"從叔有十子,皆不及畜生。"叔虎、主客郎中澤之孫也。散騎常侍隴西辛德源謂思道曰:"昨作羌嫗詩,惟得五字雲:'皂陂垂肩井。'苦無其對。"思道尋聲曰:"何不'道黃楊插腦門。'"思道嘗謂通直郎渤海封孝騫曰:"卿既姓封,是封豕之後。"騫曰:"卿既姓盧,是盧令之裔。"(出) [13] 
譯文
北齊的盧思道出使南陳。南陳的國君讓滿朝的達官顯貴跟盧思道在一起聚宴飲酒。宴席上,南陳國君提議用聯句的方法作詩。有一位南陳的大臣先念出一句,乘機譏諷北方人。這句詩是: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因為北方人用榆錢、榆葉和樹皮粉成末放在面裏一塊吃,而南方的吳池不飼養驢,因此聯出這句詩。盧思道聽了後,提筆就聯上一句詩:共甑分炊米,同鐺各煮魚。因為南方人無情無義,非常小氣,在一個鍋灶上做飯,卻各吃各的,因此盧思道聯上這句詩。在坐的吳人聽了這句聯詩後,都很不好意思。
又有一次,衞尉卿京都地區人杜台卿,跟中兵參軍清河人崔儦玩擲點的賭博遊戲,説好投擲十子只賭一隻野雞。盧思道在一旁説:"遮住成都(按:此處指蜀的成都。)只需一隻野雞!"崔儦有一次跟盧思道説:"昨夜雷聲特別大,可是我睡得死,一點也不知道。"盧思道戲謔地説:"這樣大的雷聲,也沒有使你這個冬眠的蟲豸甦醒!"太子詹事范陽人盧叔虎有十個兒子,老大字畜生,最有才幹。盧思道對人説:"我堂叔有十個兒子,都趕不上畜生(按:諧音'牲'。)。"盧叔虎,是北齊王客郎盧中澤的孫子。散騎常侍隴西人辛德源對盧思道説:"我剛寫一首吟誦羌族老太太的詩,琢磨了一天只寫出一句來:"黑色的陂巾陂在肩窩上(按:筆者認為"陂",是"帔"的誤寫。)。盧思道接過來説:"何不接下來寫黃色的飾物插在腦門上。"盧思道一次對通直郎渤海人封孝騫説:"你既然姓封,大概是大豬的後代吧。"封孝騫回敬道:"你既然姓盧,一定是黑狗的後裔了。" [3] 

盧思道家族成員

盧思道出身范陽盧氏北祖大房。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范陽盧氏作為中原郡姓“五姓七族”之一,東漢以來家世非常顯赫,於是盧度世四子、盧輔六子、盧溥諸子被列入禁婚家範疇。 [22-24] 

盧思道祖父

盧伯源,字陽烏,秘書監、幽州大中正。 [2] 

盧思道父親

盧道亮,隱居不仕。 [2] 

盧思道夫人

太原王氏,南鉅鹿郡太守王乂之女。 [14] 
隴西李氏姑臧房,李昭相,北齊尚書考功郎李倩第三女。
長樂馮氏,北齊右僕射、昌黎郡公馮子琮之女。 [15] 

盧思道兒子

盧赤松, [2]  唐朝太子率更令、范陽郡公。 [16] 

盧思道孫子

盧承慶,雍州長史、銀青光祿大夫,贈幽州都督,諡號“定”。
盧承業,揚州長史,贈洺州刺史,諡號“簡”。 [16] 

盧思道個人作品

盧思道從軍行

盧思道 盧思道
朔方峯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裏。
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舊冰歸來傷馬骨。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赫赫南仲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10] 

盧思道譯文

盧思道 盧思道
北方邊塞的戰火,已照在秦漢離宮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廣那樣的飛將軍,兵出長安,再出祁連山關隘。執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劍的士兵,都是徵來的良家子弟;跨白馬執金繮的,都是俠義少年。凌晨起。就在邊塞之地擺下“偃月”之陣;夜幕臨近時,便以“魚麗”之陣戰勝驅除匈奴的左賢之官。歷戰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狀如李廣以石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無窮的故事。山嶺上則是漢將霍去病勝敵後,繳械敵方祭天用具的的美傳。戰事綿綿,似天涯般沒有窮盡,戰場距薊門迢迢三千里之遙。早上見到的是,馬嶺關上的滾滾黃沙。晚上看見的是,匈奴王庭處的兵陣如雲。庭院中植下的佳樹,已長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戰的親人,仍未回還。心如飄雪,隨夫遠至於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雲,飛懸到內蒙西部的五原城中。而那萬里之遙的關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獨自應對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別離後的時光,飛逝似流水,使人有斷腸之痛,那塞外的苦戰和寒冷連戰馬之骨都屢屢受傷。塞外的節氣與物候與內地大不相同,冬秋長而春季短。蕭蕭長風,尚可伴河而渡;南歸之雁,也可依時不斷的逝向天邊。從軍而去,直到離皇城萬里去遠征。想那漢宣帝渭橋見匈奴單于而和好罷戰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戰不能的將軍們還將何處尋求征戰以邀功名呢? [17] 

盧思道賞析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
盧思道 盧思道
在歷代眾多《從軍行》作中,盧思道的這首是傳播得較為廣泛的。據《古今詩話》載: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樓就吟詠了本詩中的“庭前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句,可見在唐代這首詩就很受欣賞。
古樂府《從軍行》大多寫軍旅生活的艱苦和徵人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這首詩的前半部是寫征戰將士英勇奮戰,長戍不歸的戎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詩篇一開頭,便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北方的烽火接連不斷地傳來戰爭的消息,軍情緊急,令人擔憂。甘泉是西漢的皇宮名,“照甘泉”在這裏代指向朝廷報警。“飛將”即西漢著名將領李廣。接着,詩中便描繪了這位“長安飛將”的英姿。“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簫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犀渠”是盾的一種。“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這兩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賢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領。“平明”和“薄暮”寫出了將士們在邊塞度過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魚麗”是古代的兩種戰陣的名稱。這裏詩人用了極簡煉的文字,生動地寫出了將士們緊張的征戰生活。“屯右地”“逐左賢”都是李廣所為。接下來“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兩個典故。《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道:“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漢代典故,漢大將霍去病出徵西域,獲勝,“收休屠祭天金人”。詩人通過這兩個典故進一步表現出徵匈奴的將士的神威,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英勇的將士,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詩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飛將軍李廣的形象,以李廣來代指當時的征戰將士,採取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寫法,既是讚揚漢代名將李廣的業績,又是當時征戰將士生活的寫照。把歷史和現實揉合在一起。
隋書 隋書
自“天涯一去無窮已”開始,寫將士和他們妻子的兩地相思。詩從兩處落筆,感情轉為憂怨。“無窮已”原指路途遙遠,這裏寫出了將士們遙無歸期的征戰生活。“薊門”“馬嶺”“龍城”均為北方的地名,在這裏都是虛指。連年的戰爭使將士家中的親人,對着遙遠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詩人用襯托的手法寫出了戰爭的長期和殘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五原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北,這裏寫了親人們在極寒冷的塞外,遠隔千里,因此人們只能發出“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的嘆息。《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中有《關山月》曲,《樂府題解》説:“關山月,傷離別也”在寫征夫思婦的詩中,常用到關山和月。人們想着萬里之外的親人,誰能獨自欣賞那美麗動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既寫出了邊地將上的生活苦寒,又寫出了他們悲切的怨情。“傷馬骨”出自陳琳的“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冬去春來,在遠離故土的異地他鄉,將士們度過了多少日日夜夜,“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雁歸而人未歸,蕭蕭長風,行行歸雁,藴含着征夫思婦無限的思鄉離情。
“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可説是全詩的總結,龍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龍庭”在詩中指出徵之遠。“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意思是説匈奴已投降了,將軍再到哪裏去建功立業呢?言外之意是:邊塞的將士總該回來了吧!
《詩藪》説“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豫章行》,音響格調鹹自停勻,氣體丰神,尤為煥發。”可以説《從軍行》影響了唐以來的七言歌行。
隋朝統一了分裂三百來年的中國,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對峙的局面。作為隋代的詩人盧思道,在他的詩中,也融會了南朝和北朝的風格,在《從軍行》中,既寫將士的英勇出征,又寫了思婦閨怨,既有“長安飛將出祁連”“白馬金羈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的清麗、哀怨,南北的風格在盧思道的《從軍行》裏得到了較和諧的統一。 [18] 

盧思道作品風格

盧思道詩可分為古詩、樂府兩類,風格也迥然不同。
樂府詩大多模仿南朝豔情詩,明顯受到南齊詩華豔軟媚的影響;但《從軍行》變傳統的五言短詩為七言長篇,把徵人思婦的相思離愁與長年不斷的征戰生活結合在一起,融柔婉輕倩的情調於剛健俊逸的氣勢之中,對仗工整,用典貼切,較好地融合了南北文風。古詩多為贈別、應酬、詠物,內容無甚新意,但善於從蒼秀清遠的景色中尋味一種奇迷的情調;《聽詠蟬篇》以蟬聲的哀嘶對應遊子的悲鳴,用蟬質的高潔反襯塵世的鄙俗,表達作者出世的願望,開創後世詠物起興、長篇大論抒發感慨的結撰方式。盧思道的詩歌對初唐歌行有很大影響。今存《盧武陽集》。 [19] 

盧思道後世碑文

張説《齊黃門侍盧思道碑》 [8] 
有齊黃門侍郎范陽盧公,諱思道,字子行,涿州人也。其先姜姓,世胙東海;別為盧氏,家於北燕。自漢世中郎將植,至侍中陽烏徵君之子,稟天靈傑,承家令軌,清明虛受,磊落標奇,言不詭隨,行不苟合,遊必英俊,門無塵雜。至於求已勵學,探道睹奧,思若泉湧,文若春華,精微入虛無,變化合飛動,斯固非學徒竭才仰鑽之所逮也。事齊,歷(員外)散騎侍郎,以文翰直中書,中廢復進,至給事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武平末,天子總兵禦寇,太子監國於晉陽,。公留綜宮朝,兼典樞密。及皇輿敗績於外,而百寮蕩析於內,公節義獨存,侍從趣鄴,告至行賞,授儀同三司。入周除御正上士,定省歸郡,郡人祖英伯作難,公脅在其旅。幽都既平,玉石將燎,賴元帥宇文公舉,以舊有令聞引謁,因命草露板立就,駭其麗,異其敏,釋於齊斧之下,揖於羣士之上,除掌教上士。隋高祖為丞相也。遷武陽太守,以母老乞解職,優詔許之。後復徵為散騎侍郎,奏內史郎事。隋開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終於長安,反葬故里。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再降一免,二去職,八平除,擢遷者四而已。
公處屯安貞,賦詩頹飲,視得失蔑如也。臨難無懾,在黜無愠,危不去主,仕不違親,休明有賓禮之盛,顛覆無淪胥之禍:其大雅者歟?夫禮儀損益,公能言之,故與熊安生詳定齊禮;三墳五典,公能讀之,故與薛道衡侍學儲後。公國華人望,光照鄰邦,故所居之朝,應對賓客,修詞抗議,允執其中。故青瑣黃縑,異代鹹掌,大名之下,豈誣也哉?昔仲尼之後,世載文學,魯有遊夏,楚有屈宋,漢興有賈馬、王揚,後漢有班、張、崔、蔡,魏有曹、王、徐、陳、應、劉,晉有潘、陸、張、左、孫、郭,宋齊有顏、謝、江、鮑,梁陳有任、王、何、劉、沈、謝、徐、庾,而北齊有温、邢、盧、薛:皆應世翰林之秀者也。吟詠性情,紀述事業,潤色王道,發揮聖門,天下之人,謂之文伯。於戲!國有校,家有塾,祿位以勸,風雅猶存,然千數百年,羣心相尚,竟稱者若斯之鮮矣,才難不其然乎?然則飛黃虛騁,百轡遺路,鷦鵬天運,萬翼無階,文士擅名當時,垂聲後代,亦云乎才力之絕眾故爾。開皇以來百三十餘載,天贊唐德,生此多土,公之玄孫曰藏用,濟美文館,重祿黃門,永惟衣冠子孫。邑里多改,先人封樹,歲久將平,乃假詞菲才,刊石表隧,庶乎涉齊地者,不薪柳惠之隴;過邢山者,無惑子產之墓。至矣乎!盧氏之子,其用心也遠矣。銘曰:
彧彧黃門,實天生德,才蓋一世,榮聞四國。文王既沒,文在人宏。公為宗匠,當朝與能。龍躍春霽,鳳鳴朝昇。或頌或變,或雅或承。理以神合,聲以妙徵。高視睢渙,與君代興。人之雲亡,十有一紀。斯文未喪,施於孫子。新作豐碑,德音不已。 [20] 
作者簡介
張説(667年~730年) ,字道濟,一字説之,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21] 
參考資料
  • 1.    盧思道傳  .白話二十四史[引用日期2019-09-21]
  • 2.    《隋書》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1]
  • 3.    盧思道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4.    散騎侍郎  .詞典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5.    《隋書》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1]
  • 6.    《北史·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1]
  • 7.    《北齊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3]
  • 8.    全唐文 第3部 卷二百二十七  .中華古籍全錄[引用日期2019-09-21]
  • 9.    盧思道  .博雅人物網-涿州[引用日期2015-08-23]
  • 10.    盧思道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1.    盧思道·評價  .好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2.    盧思道·戲説故事  .好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3.    南北朝雜記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1]
  • 14.    《北史》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聿脩傳》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1]
  • 15.    《北史》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馮子琮》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6.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7.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8.    從軍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19.    盧思道·作品風格  .好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1]
  • 20.    肖佔鵬.《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彙編評註(上冊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版,2015:第317-319頁
  • 21.    張説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9-23]
  • 22.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 23.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24.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25.    盧思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26.    胡敬署,陳有進,王富仁等主編.文學百科大辭典.北京:華齡出版社.1991.第191頁
  • 27.    地方文化:乳名裏的“奴”  .懷仁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6-15]
  • 28.    盧思道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6-15]
  • 29.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49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