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庸

鎖定
盧庸(?—1219),字子憲,豐潤(今屬河北)人。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進士。累官鳳翔治中,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1213),改陝西路按察副使。西夏人犯邊,盧庸守平涼城,圍城十一月,守備有方,城賴以安。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改定海軍節度使。以病致仕。《全金詩》卷五一收其詩一首。生平事蹟見《金史》卷九二、《全金詩》卷五一。 [1] 
中文名
盧庸
別    名
子憲,豐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逝世日期
1219年(興定三年)
職    業
官員(進士)
出生地
河北省
代表作品
《金史·盧庸專》

目錄

盧庸簡介

《金史·盧庸專》
盧庸,字子憲,薊州豐潤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唐州軍事判官,再調定平縣令。庸治舊堰,引涇水溉田,民賴其利。補尚書省令史,除南京轉運副使,改中都户籍判官。察廉,遷禮部主事,累官鳳翔治中。大安三年,徵陝西屯田軍衞中都,以庸籤三司事,主兵食。至潞州,放還屯田軍,庸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改陝西按察副使。夏人犯邊,庸繕治平涼城池,積芻粟,團結土兵為備。 [2] 
十一月,夏人掠鎮戎,陷涇、邠,遂圍平涼。庸矢盡,募人取夏兵射城上箭以濟急用,出府庫賞有功者,人樂為死,平涼賴以完。貞祐二年,庸移書陝西行省僕散端,大概謂慶陽、平涼、德順陝西重地,長安以西邠為厄塞,當重兵屯守。詔賞平涼功,庸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三年,詔諸道按察司講究防秋,庸陳便宜曰:“自?延至積石,雖多溝坂,無長河大山為之屏蔽,恃弓箭手以禦侮,其人皆剛猛善鬥,熟於地利,夏人畏之。曏者徙屯他所,夏人即時犯邊,此近年深患也。人情樂土,且耕且戰,緩急將自奮。”又曰:“防秋之際,宜先清野。”又曰:“掌軍之官不宜臨時易代,兵家所忌,將非其人,屢代何益?”無何,有言庸老不勝任者,即罷之。未幾,改定海軍節度使,山東亂,不能赴,按察司劾之,當奪兩官,審理官直之。庸以病請求醫藥,遂致仕。興定三年,卒。 [2] 

盧庸生前經歷

之初,調任唐州軍事判官,後再調定平縣令。到任後,盧庸注重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引徑河之水灌溉農田,老百姓生活有了改善。因政績突出,補尚書令史。後歷任南京轉運副史、中都户籍判官察廉、禮部主事、鳳翔路治中。大安三年(1211年),朝廷徵召陝西屯田軍守衞中都大興府,盧庸負責軍糧供應等軍中保障事宜。完成使命後,改任乾州刺史,接着入朝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1213年),調任陝西按察副史。期間,夏人入侵,盧庸組織軍民修繕平涼城池,屯積糧草,團結民眾兵丁,做好迎敵準備。同年11月,夏兵"掠鎮戎陷徑邢",圍困攻打平涼城。盧庸帶領軍民奮勇反擊,頑強戰鬥,保衞城池。城裏的箭射完了,他就招募人們拾取夏軍射入城中的。他還從府庫中拿出銀兩稿賞作戰有功的人,人們都願死力報效。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打退了入侵的敵人,保住了平涼城。貞佑二年(1214年),朝廷頒詔賞平涼守衞之功,盧庸官升四級,任按察轉運使。貞佑三年(1215年),詔命各道按察司研究秋季防務。盧庸分析形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説,自娜延至積石雖多溝溝坎坎,但沒有高山大河為屏蔽,主要應發揮好弓箭的作用。這些地方的人們剛猛善鬥,又佔地利,夏兵很懼怕他們。過去遷移他們到別處屯田,夏人則乘機入侵,一旦敵人入侵就會人人奮勇,他又説,防秋應該及時收割。同時帶兵的人不應該隨時變動,那是兵家大忌。他的這些主張對於抵禦夏人入侵,保護秋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不久,盧庸改任定海節度使。當時,山東戰事告急,按察司以其不能及時救援彈勃他。經過調查,審理官弄清了實際情況,分清了責任,盧庸得免。經過此事的打擊,他心灰意冷,以年老多病需要醫治為由,致仕歸鄉。 [3] 
興定三年(1219年)病逝。 [3] 
參考資料
  • 1.    鄧紹基,楊鐮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遼金元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61-62
  • 2.    《金史·列傳第三十》  .國學網站 — 原典寶庫[引用日期2012-07-13]
  • 3.    盧 庸  .新華網-河北頻道[引用日期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