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屋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金沙社區下轄村)

鎖定
盧屋村,位於坑梓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聯村、新橫村、長隆村、薛屋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村南面有雞籠山(今聚龍山),海拔100米;大潷河從村北面流過;西南方有雞籠山水庫(今聚龍山水庫)。始建於明末清初,盧氏先祖盧周公到坑梓雞籠山(今聚龍山)開基;現村於2007年在原地重建。因是盧姓村民居住的村莊而得名盧屋村,並一直沿用。
中文名
盧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金沙社區
地理位置
坑梓街道東南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金沙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盧姓。據《盧氏族譜》相關記載,村中長者分析,盧氏祖先應是從蓼坑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59人,其中男性121人,女性138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3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2464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0餘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0餘人,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粘米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1999年3月,成立盧屋經濟合作社。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錦繡路、丹梓大道、同富裕路(圖強路)、金屋路、聚龍山路、盧屋一巷路、盧屋二巷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1992年通自來水,1996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200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建有籃球場。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較有代表性的民居為盧氏宗祠,始建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原宗祠面闊約12米,進深約33米,坐北向南,土木石結構,門前有月池和不,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荒廢。現宗祠兩側生活區已坍塌,僅剩後來翻新、加固後的祠堂、一廳、大門以及禾場和月池。宗祠正門正面設有迎門,正面題字“晉升履泰”。一進有天井,左右設房。二進為上堂——祠堂,設有屏門,正面題字“光前裕後”,左右設房,通道有橫門,與兩側生活區相通;二進正廳設一神龕,供奉盧氏祖先牌位,兩側有聯“分孫兮枝系金斗序穆序昭;緬祖蔭於范陽報功報德”。祠內有一對聯“唐相家聲;漢儒世澤”,書於情代。
村中有《盧氏族諧》,1937年由族人盧遠馨借侄盧學衡、盧志雲重修,其中的“重修諧序”稱其世次遷徙因“舊譜失散”,“實難考也”。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全村盧氏族人前往龍田墓園祭美先祖,祭祖結束後聚餐:春節時,村民也會到祠堂祭拜先祖,除夕晚與正月初二各祭拜一次,獻“三牲”、水果等祭品,一般由婦女前去,其後再祭拜土地公和關公。傳説盧屋村雞啼崗埋有金雞,是遠近一帶村民口口相傳的神聖之物。後在聚龍山公園升級改造時,施工人員挖出一隻“金雞”,以為得到至寶,鋸開發現為銅鑄,大失所望。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5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