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埃林·埃普·格魯福德

鎖定
盧埃林·埃普·格魯福德,盧埃林大王之孫,威爾士軍事領袖,曾多次重創英格蘭對威爾士的入侵,但在愛德華一世的討伐下最終不敵身死。
本    名
盧埃林·埃普·格魯福德(或盧埃林·埃普·格魯菲)
出生地
英國 威爾士
出生日期
1246年
逝世日期
1282年
主要成就
建立起自治的威爾士王國,對抗愛德華一世
威爾士親王、圭內斯王國國王(1246—1282)。盧埃林·埃普·艾奧沃斯之孫。1246年其叔、圭內斯王國達菲德(Dafydd ap Llywelyn, 1240—1246年在位)猝死後繼位。
但是在1247年亨利三世的干涉下,不得不與哥哥歐文共同分析祖父留在格温內思地區的有限權利。為了獲得該地區的絕對權力,在1255年夏天格魯福德率軍擊敗了哥哥歐文,並將其囚禁起來,同時拒絕弟弟大衞的繼承權利,保證起權利的統一性。為了報復亨利三世和維護威爾士的威權,於1256年11月初,格魯福德率軍渡過了康威河,奪取了除了迪瑟斯城堡和迪加努伊城堡外的所有地區。作為威爾士親王的愛德華不得不向其叔叔康沃爾伯爵理查借錢2666英鎊用於鎮壓叛亂,此時的英格蘭王國因為亨利三世的錯誤決定,受到法蘭西派和教皇的蠱惑,支持為其次子蘭開斯特伯爵埃德蒙謀取西西里王位的企圖,浪費了大量的金錢,根本無力支持愛德華王子。同時因為父子之間的矛盾,威爾士地區被冊封之後的不甘(在1257年2月愛德華向其父親求援時候,亨利三世沒有抑制住自己的脾氣,曾説道:“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已經把土地送給你了”),和愛德華王子的自主傾向,都使得亨利三世只是嘴上説説,他建議愛德華應該抓住威爾士叛亂還未做大的機會,做出一番成績,進而諷刺其可以揚名立萬。
在愛德華王子一籌莫展的時候,格魯福德抓住機會,將攻下的威爾士北部地區的土地還給了曾經的威爾士貴族,使得其麾下聚起了大量的部隊,根據威爾士編年史記載,格魯福德除了名望和榮譽,沒有為自己留下任何東西。1256年12月和轉年的1月,他率部收復了德赫巴斯和波厄斯。到了2月,開始攻打威爾士南部沿海地區,進攻到基德韋力和高爾半島地區,攻破和焚燬了斯旺西城堡,使得其聲望如日中天。
作為威爾士王子的愛德華,其主要領地在威爾士的南部地區,為了自己的領地和城堡,其不得不組織軍隊進行反攻,1257年5月末從卡馬森城堡和卡迪根城堡集結和出發,尤其是以卡迪根城堡,該地區位於威爾士西海岸,可以從愛爾蘭接受補給,大軍從出發開始不斷受到威爾士人的游擊戰的騷擾,損失慘重,在6月2日雙方正面交戰,威爾士人獲得了戰役的全勝,英格蘭人被打得片甲不留,大量貴族戰死沙場。亨利三世不得不自己親自出馬,在8月處,亨利父子在切斯特地區集結大軍,8月中旬率兵進去威爾士北部地區,該地區是格魯福德的權力核心所在,面對威爾士人的游擊戰,英軍依舊不斷收復北部地區,並且解了迪瑟斯和迪加努伊城堡的圍。但是原本應該從愛爾蘭輸送的補給船沒有如期而至,加上游擊戰的打擊,在迪加努伊等待一週的英軍,不得不被亨利三世解散,從切斯特出發到解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戰役,在撤退中依舊不斷被威爾士人襲擊,10月份亨利三世返回到了威斯敏斯特。
1258年,格魯福德自稱為威爾士親王,對威爾士其他王國統治者具有支配權。1267年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簽署《蒙哥馬利條約》,亨利三世承認他為威爾士親王和對其他威爾士統治者的支配權,他則承認效忠亨利三世。從而建立起自治的威爾士王國(Welsh Principality)。1272年拒絕效忠新登基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1277年愛德華一世率軍入侵威爾士,他戰敗,喪失大片領土。
公元1282年,盧埃林·埃普·格魯福德率領自己的部下,發起了一場針對英格蘭統治的大規模叛亂。愛德華一世迅速派出大批信使,向散落在王國境內的各地貴族發出軍事集結令。遠在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涅領地,也根據古老的封建義務提供弩手增援。更多糧草則在海對岸的各郡湊集出來,英國沿海港口也必須為國王的行動準備船隻。
很快,英格蘭人兵分兩路進入威爾士。北線的先鋒是邊境領主雷昂納德-格雷,以及由他率領的邊境騎士和7000步兵。南線也有格洛斯特伯爵率領的1600步兵和100騎兵協助。他們的進展異常順利,尤其是格雷率領的北線更是勢如破竹,連續佔領了霍普、尤落和哈登這3座城堡。無力在野戰中對抗諾曼騎士的威爾士人,只能在撤退前將所有城堡拆毀。但愛德華的部下還是很有先見之明地準備了300多名木匠和1000多人的挖土工隊伍。這些人一等到軍隊佔領城堡廢墟,就會立刻用木料在原址上建立簡易城堡。
但在兵力較為薄弱的南路,格洛斯特伯爵的軍隊就不可避免地招致慘敗。在他無奈地退回出發地後,愛德華一世便決定親自出馬,率領精兵乘船跑去抄威爾士人後路。這支英軍先是佔領了貼近威爾士海岸的安格爾西島,然後又從倫敦運來大量木料、鐵釘和繩索,準備在安格西島和隔海相望的斯諾登尼亞之間架設浮橋。大批英軍就通過這道浮橋蜂擁進入威爾士抵抗力量薄弱的後方。
即使身陷重圍,威爾士親王盧埃林仍然決定奮力反擊。在安格西橋附近,他就運用伏擊戰法打敗了貿然突進的英格蘭騎士,殺死了至少16名對方貴族。逼得愛德華一世強頂着軍隊新敗、人數不足和大批領主服役期滿的不利局面,堅持對威爾士保持圍剿狀態。最後促成雙方在中部山區的比爾斯展開決戰。可惜在戰役開始後不久,盧埃林就和自己的軍隊走散,誤入英軍陣中。結果被摩拳擦掌的對方圍攻至死。
次年威爾士被愛德華一世征服。 [1] 
盧埃林的頭被砍了下來,先是送給了愛德華,後來又被送給了安格爾西島的英格蘭部隊,最後去了倫敦,被懸於倫敦塔的大門上,在那裏掛了15年。據説是一個騎兵把它挑在自己的長矛尖上帶進了倫敦城。 [2] 
他的弟弟和繼任者大衞被英軍俘獲後接受了審判,並被判處死刑,在1283年10月被絞死。 [2] 
參考資料
  • 1.    王覺非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43頁
  • 2.    【英】弗朗西斯·拉爾森 著,秦傳安 譯.人類砍頭小史:海南出版社,2016年: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