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庫爾特·勒温

鎖定
庫爾特·勒温(Kurt Lewin,生於1890年9月9日,逝於1947年2月12日)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樸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後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創始人,常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最早研究羣體動力學和組織發展。勒温對現代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在理論與 實踐上都有巨大的貢獻。
中文名
庫爾特·勒温
外文名
Kurt Lewin
國    籍
德國、美國
出生地
德國波森省莫吉爾諾(今屬波蘭)
出生日期
1890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47年2月12日
畢業院校
柏林大學
職    業
社會心理學家
代表作品
《拓撲心理學原理》
主要成就
社會心理學的先驅,傳播學研究中守門理論的創立者
地    位
社會心理學之父

庫爾特·勒温人物生平

庫爾特·勒温鄉村少年

勒温出生於普魯士波森省的莫吉爾諾鄉村的一箇中產階級猶太家庭,因心臟病突發逝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牛頓維爾(Newtonville)。他是家裏 4 個孩子中的第二個,他的父母經營着一個小雜貨鋪,在鎮外他們還有一個自己的小農場。勒温自小在鄉村長大,熱愛自然。1905 年,全家遷往柏林,他在柏林上完中小學課程,也接觸到希臘哲學,計劃到弗賴堡大學學醫,但很快他放棄了這種想法。 [1] 

庫爾特·勒温求學生涯

1909 年進入弗賴堡大學學習醫學,那時他打算成為一個醫生。不久後即轉入慕尼黑大學學習生物學,後又轉到柏林大學,1910 年開始攻讀心理學哲學博士,成為 C.斯圖姆夫的及門弟子,當時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三位創始人 M.韋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圖姆夫的學生。在柏林大學期間,除學習心理學外,他也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他完成了許多關於聯想和動機的重要研究,並開始創建他的場論。
勒温在1914年完成博士生必修課,此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 1916 年才獲得博士學位。 [2] 

庫爾特·勒温一戰軍旅

大戰期間他在德國陸軍作為志願兵服役 4 年,官至陸軍中尉,曾因受傷而獲頒鐵十字勳章。
1917 年,他和教師瑪利亞(Maria Landsberg)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這場婚姻維持了 10 年。
在 1917 年受傷療養期間,他發表了“戰爭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場論的初步概念。 [2] 

庫爾特·勒温著書立説

戰爭結束後,他回柏林大學在心理研究所作教員和研究助教。他是一個善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員,很多學生紛紛跑到他班上,並在他指導下做研究工作。
庫爾特·勒温 庫爾特·勒温
1921 年他成為柏林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次年任講師,1927 年晉升為教授,在此期間與格式塔心理學派建立聯繫,併成為該學派的積極倡導者。
1929 年他參加了在美國耶魯舉行的國際心理學家會議,同年他和蓋特爾德(Gertrud Weiss)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孩子。
1932 年勒温應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 6 個月,任期結束後,因逃避納粹執政後對猶太人的迫害,於 1933 年從德國來到美國定居,1940 年成為美國公民。
勒温先在康奈爾大學任教 2 年,1935 年應聘於愛荷華大學兒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導了一系列關於兒童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1942年勒温建立了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這個學會大促進了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旨的研究。
由於他在社會心理學中努力研究的優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擔任由他創辦的羣體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他還是美國猶太人會議的社會相到關係委員會主任,該會從事社會問題研究。
1947年,勒温因心臟衰竭逝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牛頓維爾(Newtonville),享年56歲。
勒温雖與三位完形心理學創始人同時,而且關係密切,但他的心理學思想卻與他們三人不同。勒温所研究者不是知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問題,而是將格式塔心理學的理念擴大到社會情境,從而研究人與環境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在他的心理學研究中,最受重視的有以下兩方面:場論和羣體動力學。 [2] 

庫爾特·勒温理論體系

庫爾特·勒温心理場學説論

庫爾特·勒温 庫爾特·勒温
心理場是勒温心理學體系中的一個最重要概念,同時也是其理論的核心。場這個概念是勒温從物理學中借用過來的,勒温認為心理場就是由一個人的生活事件經驗和未來的思想願望所構成的一個總和,他隨着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在數量上和類型上不斷豐富和擴展。同時每個人心理場又有其個別差異性,但總的來説一個人的生活閲歷越豐富,則他的心理場的範圍就越大,層次也越多。
為了更好地説明心理動力場,勒温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間(lifespace),也簡稱生活空間。生活空間實際上就是心理動力場和拓撲學、向量學相結合的另一種心理學化的表現方式,B=f(PE)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在這個公式裏,B代表行為,f是指函數關係(也可以稱為一項定律),P是指具體的一個人,E是指全部的對心理場的解釋環境。用文字來解釋這個公式的話,就是説行為是隨着人與環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為了更確切地具體分析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勒温提出了心理環境這一概念,心理環境也就是實際影響一個人發生某一行為的心理事實(有時也稱事件)。
庫爾特·勒温 庫爾特·勒温
這些事實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準物理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自然環境;二是準社會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社會環境;三是準概念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他當時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這一概念有可能與客觀現實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間存在差異。在這裏勒温提出了所謂的“準事實”,他是想借用這個概念來説明影響人行為的事實並非客觀存在的全部事實,而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情境中實實在在具體影響一個人行為的那一部分事實。這一部分事實有時候可能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吻合,也有時候可能不吻合。勒温的這一思想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整體論的觀點。 [1] 

庫爾特·勒温團體動力學説

庫爾特·勒温 庫爾特·勒温
這一學説 以研究團體生活動力為目的,主要研究團體的氣氛,團體內成員間的關係、團體的領導作風等。勒温認為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這個整體並不等於各部分之和,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改變都必將導致整體內其它部分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到整體的性質。
團體的本質在於其各成員間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間的依賴關係決定着團體的特性。勒温指出,個體和他的情境構成了心理場,與此相同,團體和團體的情境就構成了社會場;個體的行為主要由其生活空間內各區域間的相互關係決定,團體的行為也主要由團體的社會場中各區域的相互關係所決定。
任何一個團體都面臨着內聚和分裂對抗的壓力,分裂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團體內各成員間交往的障礙或團體內每個個體的目標和團體目標間的衝突;內聚力則是團體內抵抗分裂的力量,內聚力是指團體成員間的正效價或吸引力,它的強度依賴於個體求得成員資格的動力強度。分裂和內聚是團體中時刻進行鬥爭的一對矛盾,一個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團體必須要有較強的內聚性才能防止團體的分裂。
此外,勒温根據羣體動力學的理念,進一步從事羣體領袖領導風格類型與羣體作業績效關係的研究。提出了領導風格類型理論,即領導者的風格對組織氛圍和工作績效的影響,區分出領導者的不同風格和特性並以實驗的方式加以驗證。 [1] 

庫爾特·勒温社會心理學説

庫爾特·勒温 庫爾特·勒温
勒温利用他的團體與行為改變方面的研究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主要解決關於社會問題同引起變革的觀念之間的關係,他把這種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與此同時,勒温在行動研究中還比較關心種族衝突問題和社會偏見問題,他曾親自指導了關於社團中集體住宿對偏見的影響的研究、關於服務機會均等的研究和關於兒童偏見的發展和預防的研究等。
勒温及其學生將其實驗研究成果廣泛運用於社會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變社會的三個階段:思辨的時代、描述的時代和建設的時代。根據這種分類,勒温認為構造主義心理學屬於一種描述性科學,純粹是由現象的邏輯順序維繫在一起的,它對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基本沒有什麼作用。反之,勒温認為心理學必須成為伽利略式的科學。因此,勒温在其理論中比較追求心理學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並根據這些定律來對個體所處於特殊情境中的行為做出有效的推論和預測,勒温的心理學理論正是基於這一思想而提出的。 [1] 

庫爾特·勒温行為動力常説

勒温借用拓撲學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在心理生活空間中的移動提出了他的以需要為動力的動機體系,這一動機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基本概念:需要、緊張、效價、矢量、障礙和平衡
  1. 需要 行為的動力源,它主要是指個體的某種由生理條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種動機狀態,即主體對某一外界對象所產生的慾望,或達到某一目標的意向。它包括客觀的生理需要和準需要。
  2. 緊張伴隨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也稱內部張力。當人產生某種需要時,伴隨着就會產生一種緊張的心理系統,這時人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只有消除這種緊張時,個體才能重新恢復平衡。
  3. 效價表示個體對一個對象喜愛或厭惡的程度,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對象產生的一種主觀情緒體驗。對象如果能滿足個體的需要或對個體有吸引力,那麼這個對象就具有正效價,反之亦然。
  4. 矢量對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強度。勒温曾用圖示和文字對沖突的多種形式進行了精彩的分析,這些衝突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雙趨衝突、雙避衝突和趨避衝突。勒温在分析這些衝突方式時也承認生活中有更復雜情境出現的可能性,即一個人面臨許多的選擇目標,而每一個選擇目標又有趨避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現代心理學中常提到的多重趨避衝突。
  5. 障礙凡是任何阻礙個體去達到預定目標的事物。當個體接近障礙時,障礙便具有了負效價的性質。障礙能引起人的探索行為,人在探索過程中通常是繞過障礙而達到目標,當繞不過時人就會對障礙發起攻擊,通過消除障礙來達到目標。
  6. 平衡是相對於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喚起人需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勒温把不平衡定義為“一種貫穿個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緊張狀態。與此相反我們就可以把平衡解釋為這種緊張狀態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動機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狀態,從而使人的緊張狀態得到解除。但這種平衡只是暫時的,人就是在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 [1] 

庫爾特·勒温學習理論研究

勒温是從場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理論,他堅持要用心理學中最基本的幾個構成來探討學習的問題。這些基本構成就是生活空間,心理環境、誘發力和約束力等。同時要對行為作動態分析,即要了解作為行為之基礎的各種力(forces)。他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各種心理力量的結果。勒温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者當時的生活空間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為主義者那樣用客觀的物理主義者的術語來界定刺激。同是從整體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從刺激情境中抽取一兩個孤立的要素。因為不從整體上考慮問題,是不可能作出正確判斷的。
勒温認為,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取決於有機體以往的經驗和強化史,這是形而上學的。根據勒温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者僅僅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學習,事實上學習這個術語可用來指許多不同的現象。在研究學習時,至少必須區別這樣四種變化:第一,作為認知結構(即知識)變化的學習;第二,作為動機變化的學習;第三,作為羣體屬性和意識形態變化的學;第四,作為身體肌肉隨意控制發生變化的學習。在勒温看來,學習理論要探討的,主要是學習者認知結構和動機的變化。 [1] 

庫爾特·勒温傳播理論發現

勒温還將心理學知識引入傳播學研究,用來研究“羣體生活的途徑”,以及羣體對個人的觀念、動機、願望、行為和傾向的影響。勒温最先提出“守門行為”和“守門人”概念,認為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總是沿着包含有檢查點即“門區”或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那些能夠允許信息通過或不許信息流通的人或機構,即為守門人。守門人的主要作用是選擇和過濾他所接到的信息。接着,勒温的學生懷特(D.White,1950)和其他的傳播學者(如麥克內利和巴斯等人)便依據勒温的提示開始研究大眾媒介機構中的守門人行為,如報社新聞電訊編輯就把持着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新聞流向和流量。可以這樣説,“守門行為”和“守門人”的概念,是勒温成為傳播學創始人的重要理論原因。 [1] 

庫爾特·勒温個人作品

庫爾特·勒温主要著作

作品名稱
發表年代
《人格的動力理論》
1935
1936
《對心理學理論的貢獻》
1938
1948
1951 [2] 

庫爾特·勒温其他作品

作品名稱
發表年代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utocracy and democracy. A preliminary note
1938
Patterns of aggressive behaviour in experimentally created “social
1939
Conduct, knowledge and acceptance of new values
1945 [2] 

庫爾特·勒温出版圖書

庫爾特·勒温人物貢獻

庫爾特·勒温豐富了格式塔心理學內容

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框架結構內引進"場"、"生活空間"、"拓撲學"和"向量"等概念,另闢蹊徑,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格塔理論。儘管他研究的重心放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但他對行為、問題和動機等方面探討,在當時是很有新意的。 [2] 

庫爾特·勒温創立了實驗社會心理學

庫爾特·勒温 庫爾特·勒温
作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勒温被稱為“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他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應面向實際問題並解決這些社會實際問題。勒温和他的學生所設計的眾多實驗,如蔡格尼克回憶實驗、奧夫散金納的受阻活動重做實驗及霍普的欲求水準實驗等,對於後世心理學家在社會心理學、學習論及行為動力學等方面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和方法論支持。 [2] 

庫爾特·勒温推動了社會認知理論的發展

勒温對學習與動機問題的解釋是有獨到之處的。他在理論説明了人腦中認知結構變化的過程,他對懲罰與獎勵的分析也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使人不得不考慮懲罰所會帶來的後果,同時對獎勵的兩重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是社會認知理論的先驅:勒温的社會心理學成果還在一定程度上對海德的社會認知平衡論、費斯丁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等產生重大影響。 [2] 

庫爾特·勒温人物評價

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認知心理學的奠基人托爾曼曾把勒温和弗洛伊德相提並論,認為他們二人是現代心理學中最行影響的兩位人物。托爾曼指出:“弗洛伊德、勒温,這位實驗學家兩位人物的盛名在我們的心理學領域的歷史中將比任何人都更為突出。因為正是這兩位傑出入物的對比強烈,但卻互補的思想第一次使得心理學成為一門可以應用於真實的人和真實的社會的科學”。 [2] 
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墨非在評價勒温的影響時指出:“勒温的工作一直保持着突出的地位。這種情況一方面可以歸因於他以明快的方式根據適合研究有限領域內運動問題的動力學概念討論生活空間問題,一方面則由於他充分利用一種半幾何學的方式觀察那些能夠用線、面、障礙因素、向量等來代表的問題;他利用了被稱為拓撲學的數學學科。他的影響現在仍然根強大,因為受到他啓發的男男女女在研究工作中和在傳達他的生動啓示中一直是非常多產的。他鑑定、描繪、編碼心理社會現實的簡單明瞭、扣人心絃而又切實可行的體系仍然可以應用於社會重整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你可以在許多蓬勃發展的近代運動中遇到勒温的學生:在羣體動力學中、在種族關係和社羣關係中、在生態心理學的發展中、在衝突解決中、在不和諧淪中、在個人發展與生命全程的研究中,等等。他的許多術語(抱負水平、生活空間、障礙因素、向量,等等)已經變成心理學語言的一部分” [3] 
參考資料
  • 1.    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05月:433
  • 2.    葉浩生.21世紀高校心理學教材 西方心理學理論與流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08月第1版:267
  • 3.    墨菲.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商務印書館,1980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