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叨

鎖定
盧叨(1915-1993),原名盧在祥,又名盧成南,1915年生於廣東潮安縣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盧叨考上中學,次年12月參加革命,1933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盧叨前往閩粵邊區特委從事《戰鬥》《工農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多才多藝的他,始終與黨和工農羣眾站在一起從事宣教、理論工作。
1936年,被誤劃為“社會民主黨分子”、關押30多天的盧叨,向黨組織遞交了《申冤書》,上級領導親自複查,平反該案,並指示雲和詔縣委制止“肅社黨”的錯誤做法。在上級複查下,“肅社黨”運動被遏止,挽救了一大批幹部戰士。 [2]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龍溪地委書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省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寫委員會副主任和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87年離休。1993年逝世。 [1] 
別    名
盧成南
出生地
廣東省潮安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93年11月16日
主要作品
《盧叨詩文集》
本    名
盧叨

目錄

盧叨人物生平

盧叨(1915—1993)原名盧在祥,廣東潮安人。1931年在潮安金山中學讀書時投身抗日宣傳活動,1933年參加中共潮澄澳縣委領導的游擊隊。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秋隨部隊轉移到福建境內的烏山地區。
次年春一度被誤指為“社黨分子”,遂向上級黨委書面申訴,反映真情,促使閩粵邊特委書記黃會聰親自複查、平反該案,並指示雲和詔縣委制止“肅社黨”的錯誤做法。之後被調到邊區印刷部,繼續從事特委機關刊物《戰鬥》、《工農報》的編輯工作。
1937年5月,被委派為閩粵邊紅軍代表,與粵軍一五七師代表就“停止內戰,合作抗日”進行第一次談判。後又協助何鳴與一五七師進行多次的談判,促成“6·26政治協定”的簽訂。
1937年7月,“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後繼續用小報、傳單宣傳發動羣眾,支持重建抗日武裝。同年秋,被派到雲和詔區委任區委書記,為恢復烏山地區黨組織,開展抗日統戰和支持重建隊伍而努力。
1938年1月以後,任中共雲和詔縣委書記,汕頭中心縣委軍事部長,閩南特委副特派員、特派員,在環境極端複雜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隱蔽精幹,蓄力待機。1944年開始組織“政治保衞隊”,開展反頑自衞鬥爭。
解放戰爭初期一度調閩粵贛邊區黨委工作,1947年任閩南地委書記,兼任閩粵贛邊縱隊閩南支隊政委,後為閩粵贛邊縱隊第八支隊政委,積極領導閩南開展游擊戰爭,直到閩南全境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龍溪地委書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省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寫委員會副主任和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87年離休。1993年逝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