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冀野

鎖定
盧冀野(1905年3月—1951年4月17日),江蘇江寧人,現代散曲家、劇作家、詩人、學者。原名盧正紳,字冀野,後自己改名為盧前。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能詩善文,有“江南才子”之名。1922年以數學零分而國文滿分破格進人國立東南大學,師事曲學大師吳梅。20歲出頭即作《琵琶賺蔣檀青落魄》等五個劇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南京鐘英中學、金陵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上海光華大學、四川成都大學等校任教。教書之餘寫下大量韻文作品,其詞集《中興鼓吹》激勵抗日救國,對抗戰文藝貢獻甚大,福建永安城建有“中興鼓吹亭”以志其功。抗戰勝利後,任南京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南京通志館館長,着力蒐集、整理鄉邦文獻,刊刻古籍,編輯出版《南京文獻》(1947—1949)。一生著作豐富,學術類有《明清戲曲史》《讀曲小識》《八股文小史》《詞曲研究》《民族詩歌論集》等,筆記類有《冶城話舊》《東山瑣綴》《丁乙間四記》《新疆見聞》等,詩詞曲類有《飲虹五種》《中興鼓吹》《春雨》《綠簾》等,還寫有《三絃》《金龍殿》《齊雲樓》等小説。另校刊刻印《金陵盧氏飲虹叢書》《飲虹校刻清人散曲二十種》等散曲總集。 [2]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盧冀野
別    名
盧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江蘇丹徒
出生日期
1905年3月
逝世日期
1951年4月17日
畢業院校
東南大學
職    業
作家、教師
主要成就
著有《中國戲劇概論》《明清戲曲史》等
出生地
南京城南望鶴崗
原    名
盧正紳

盧冀野人物經歷

1905年3月,出生於南京城南望鶴崗一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國學功底很好。中學就讀於南京高師附中。後以“特別生”的名義,破格錄取進東南大學文科,1927年3月正式畢業。在東南大學期間,盧冀野師從國學大師吳梅學曲,成為其最重要的學生之一。其曾祖盧雲谷為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科二甲進士,相繼任清翰林院編修、雲南學政等官,後回南京主講尊經書院。其父盧益卿,有子9人,盧前居長。盧家最早居於中華門城堡門東膺府街14號,後移居於升州路大板巷,再居於門東剪子巷磊功坊。史載,“膺府,舊名英府街,以英國公張輔得名。同治五年署總督李鴻章易今名。”關於門東膺府街14號的盧前故宅,原為盧前家祖宅,名巳“繼園”,又名“石壽山房”。盧前在《冶城話舊》中曾雲:“石壽山房者,乃膺府老宅之繼圃,先曾祖王考雲谷公讀書處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中也作如下記載:“日軍進入南京後,將這裏焚燬。”“其住宅內所藏書籍不下數十萬卷,多有舊籍,自其祖雲谷太史遺留者,悉被倭寇焚劫。”門東的磊功坊,因清時郭孝子居此,故又名孝子坊,盧冀野的這一處舊宅,距其門東膺府街14號的老宅不遠。1928年,盧前因藏書太多之故,所以不得不在剪子巷再覓新居,取名“飲虹籍”,後更名“飲虹室”。 [4] 
盧冀野才華橫溢,他早年讀大學時,就在吳梅(瞿安)先生的親炙下從事散曲創作。其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也均以教書藏書為事,可謂家學淵源,故盧前有“年十二三始好韻語,二十以前積稿二百篇”的自負之語,如《江上聽雨》“掌中幾醉白雲杯,得月樓台打掃開。一夜鵑聲花落後,隔簾煙雨渡江來。”又如他在18歲所作的《本事》詩:“記得那時你我年紀都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花下,/風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麼睏覺了,,/夢裏花兒落多少?”這首詩後來還被著名曲家黃自度曲,傳唱世間,並人選中學生音樂教材。台灣女作家瓊瑤在小説《船》中,描寫女主人公唐可欣也曾唱過這首歌,盧前這首詩由此可見影響之大。1922年,17歲的盧前考人東南大學,隨著名學者吳梅習誦曲詞,翌年開始創作,是吳梅最有才華的高足。東南大學畢業後,父親去世,他毅然挑起一家十幾口人生活的重擔,先後到鍾英中學、金陵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上海光華大學、四川成都大學等校任教,繁忙奔波和執教之餘,依然寫作不輟。吳宓評其詩曰:“以新材料人舊格律...多可誦之作。”陳詩尊也評其詩日:“風致翩翩,得宋人意。
21歲時,盧冀野就寫了《琵琶賺蔣檀青落魂》《茱萸會萬蒼頭流涕》《無為州蔣令甘棠》《仇宛娘碧海情深》《燕子僧天生成佛》等5個劇本。此後,他還根據英譯本翻譯印度名劇《沙恭達羅》(譯曰《孔雀女》)。于右任還將他的散曲與元代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王實甫相比;張振鋪在《中國文學史分論》中評其曲日:“所作曲頗得元、明人氣息。”張友鸞更稱其曲曰:“今尤為國中治曲第一人....”學者朱禊也認為:“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盧冀野是嚴格按照古典戲劇格律創作作品的最後一位劇作家。”
抗戰期間,面對日軍侵華暴行,盧冀野撰寫了大量的宣傳抗日救國的文學作品,其中尤以《中興鼓吹》詞集影響最大。國民黨要人陳立夫還專門為該書作序,所序中雲:“冀野先生所著《中興鼓吹》見示,翻閲一過,覺其愛國情緒橫溢紙上。” [5]  1940年5月,郭沫若在《大公報・星期論文》中也雲:“盧冀野先生的《中興鼓吹》集裏面的好些抗戰詞,我們讀了同樣發生欽佩而受鼓勵。”當年,《中興鼓吹》在出版後,盧前便及時分贈前線將士,對抗戰文藝貢獻甚大,影響也甚遠。在現在的福建永安城裏,盧先生當年曾任教的地方還建有“中興鼓吹亭”,就是對他的最好紀念。
在對古戲劇及鄉邦文獻之蒐集、整理、選編、刊刻上,盧前的功績也甚為可觀。盧前的祖上藏書甚豐。對此,他曾説:“溯吾家所皮書,既毀於辛亥、壬子之間。”此文即指其祖藏書毀於“辛亥”前後兵事之紀。他任教授後,之所以四處兼職,除要替補家用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為蒐集古籍之用。1928年後,他移家於升州路小板巷,家中另闢藏書樓一間,仍命名為“飲虹移”,並自署“飲虹籍主人”。據説,他當時還僱有刻字匠,以專事鏽版,自費刊刻《金陵盧氏飲虹籜叢書》、《飲虹籜校刻清人散曲二十種》等散曲總集。其中,《金陵盧氏飲虹籍叢書》包含了元、明兩代50多名散曲作家的近60個散曲集子及一部曲韻。
作為南京籍詩人兼學者,盧冀野十分重視南京地區的鄉邦文獻的收集保存與出版。1946年11月,盧冀野被聘為南京市通志館館長,借夫子廟之青雲樓為館址,改稱這“微獻樓”,他在這裏主持編輯、出版了《南京文獻》,並讓唐圭璋襄助其事。《南京文獻》自1947年1月出版第1期,到 1949 年2月已出版26期。《南京文獻》共收人南京地方文獻64種,包括元、明、清和民國各代方誌圖説、文物古蹟和鄉賢名家的年譜、日記、詩文雜著,以及飲食菜疏、風俗掌故等,保存了大量南京地區的自然、社會、人文資料,彌足珍貴,澤及後世。
又據人回憶,盧前當年不僅是南京城有名的教授,且更以名士風度聞名士林。梁實秋曾稱他“才思敏捷,行旅中不忘吟詩作曲”,“酒量甚豪,三五斤黃酒不算回事。”有一次,南京文化界名流在秦淮河邊的老萬全酒家宴請陳散原老人。席上,散原老人慨嘆説:“昔日石城七子之顧石公先生每飲必5斤,求之今日,恐無其人。”在座的盧冀野聞言即説:“這有何難!5斤,我也能飲。”説完,他即當眾豪飲黃酒5斤。飲後,他還特地陪友人到玄武湖遊覽,興致勃勃地逛了一趟,以示未醉。其名士風範由此可見。
盧冀野長年身着一件廣袖大褂,頗見粗獷豪邁性情,單看其外表,誰也不信他是個風流詩人?他素以善飲“好吃”聞名鄉里,以致而立之年就已肥碩無朋。對此,別人常拿他的肥胖尋開心,他也不以為忤。盧前雖天生為人淳樸,天真風趣,至性至情,奉母尤為至孝,但他在政治上卻是個低能兒。當年,盧冀野交遊甚廣,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關係尤密,兩人詩酒唱和甚多。抗戰結束後,國、共兩黨矛盾日劇,盧前卻以純粹的讀書人面目出現,僅把兩黨之爭始終看作兄弟紛爭,並以煮豆燃萁視之。對於各界文化人,他既與易君左、張道藩、梁實秋等接近,又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楊憲益、翦伯費等舊交交往頗多。他在擔任《中央日報》“泱泱”副刊編輯時,對自己擔任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頗感得意,炫耀“四參國政,兩度天山(兩次隨於右任赴新疆巡視)”。 [6]  殊不知,當了參政員後,與當年共相唱和的朋友便不自覺地疏遠了。
1948年年底,盧冀野在其子女(長子盧侃是中共地下黨員)影響下,決定留在大陸。為躲避國民政府中的朋友要他同去台灣,他舉家避居滬上,並做詩云:“搶書人海避風波”。南京解放後,中央大學改組為南京大學,對中央大學原有教授分作三種安排:一是繼續留聘;二是介紹去“革命大學”學習,“改造思想”後重新分配;三是對少數人不予安排,盧冀野當時即是作為未予安排一類的,這就使他感受到了相當大的壓力。據盧冀野的後人回憶,盧冀野在1950年曾應周恩來之召進京一次,後來董必武到南京時也曾專門接見過他,周、董兩人都對盧冀野表示出了極大關懷,並教導盧冀野要好好學習,努力改造思想。但盧冀野此後的境遇卻一直未能得到改觀。即是如此,他也仍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與甘南軒等共同創作了描寫太平天國女狀元的劇本《傅善祥》(僅寫了兩場),又撰寫了長篇小説《齊雲樓》在上海的報紙上連載。1951年4月17日,長期嗜酒的盧冀野因高血壓、腎臟病併發,病逝於南大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鐵路醫學院),年僅46歲。其生前大部分藏書則都捐給了位於長春的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 [10] 

盧冀野人物作品

盧冀野年輕時,就是國內著名的詞曲教授,才華橫溢,人稱“江南才子”。他在教學之餘勤奮寫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及理論著作,大約有300萬字。且其創作的形式極為多樣,涉獵的範圍甚廣,如新詩集有:《春雨》《綠簾》,小説集有:《三絃》,舊體詩集有:《夢蝶庵絕句》《盧冀野詩選》等,詞集有:《中興鼓吹》等,散曲集有:《飲虹樂府九卷》;劇曲有《飲虹五種》、《楚鳳烈傳奇》等,還有大量譯作、曲學理論和文學論著。
1992年,盧冀野的外孫何建,孫女盧美律,孫子盧力、盧火,在美國重新編印了1947年盧冀野編印出版的自選集《冀野選集》。2002年,盧冀野的四子盧佶退休,他考慮到這本《冀野選集》遠遠不能反映父親一生的學術成就,又考慮到長期以來,外界對父親身後有種種説法:如海峽對岸的舊友梁實秋,雖撰文説盧冀野“被派給的新任務是扛着梯子提着漿糊桶在高牆上貼標語”,又如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楊心佛所著《金陵十記》中,記人物盧冀野條説:“1949年這年夏天,天氣酷熱,盧氏體胖,不耐高温,忽中風下世。死後,其家人強為之治喪出殯,租用專獅白象,方弼方相等出喪儀仗,遊行鬧市,時南京剛解放也。”類似種種説法,均與事實不符。因此,應趁退休時機,抓緊時間儘量爭取將父親生前的文字捜集齊全,以反映他一生的真實面貌,現在再不抓緊這項工作,以後再做就更加困難了。盧佶的想法得到了兄弟姊妹的全力支持。作為盧冀野子女的盧佶,開始着手蒐集父親作品卻並非坦途,父親逝世後,家中主要藏書經唐圭璋先生介紹,賣給了長春東北師大,其餘所有藏書、信扎、書畫等全部在十年浩劫中付之一炬。而盧冀野的著作中有大量作品沒有結集出版,散佚在報紙雜誌中,蒐集查找十分困難,盧佶到圖書館、長春東北師大尋訪,網上尋購,聯繫父親生前友好的子女...經過不倦努力,終於找到了大部分父親作品。
2004年,中華書局有鑑於盧冀野的學術影響,決定出版一本盧冀野文鈔。南京市戲曲研究所的胡忌先生(盧冀野的學生)向中華書局提供了盧冀野部分作品底本,並告訴中華書局編輯張進,盧冀野不僅有學術著作,還有大量詩文詞曲創作,其子女正在蒐集整理。這樣,中華書局聯繫上盧佶,並決定將原計劃出一本冀野文鈔改出四本。納人四本冀野文鈔計劃中的第三輯是《盧前筆記雜鈔》,其中的“紫室小品”發表在1949年到 1951年的《大報》和《亦報》上,盧佶此前曾到上海圖書館查找,但未找到。為此,盧佶夫婦又來到北京圖書館住下,查到父親發表在《大報》《亦報》上的全部文章,僅複印費就花了6000餘元。中華書局原委託北京一家公司將《盧前筆記雜鈔》輸人電腦,結果錯字太多,無法編輯排印,盧佶愛人張延容承擔了這項任務,將正確無誤的文字發送給了中華書局編輯部。經過中華書局近兩年時間的努力,終於在2006年4月出版了包括《盧前曲學四種》《盧前文史論稿》《盧前筆記雜秒》《盧前詩詞曲選》四輯的《冀野文鈔》。 [7] 

盧冀野學術年表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3月2日(農曆正月二十七),先生生於南京。先生原名正坤, 後改為前,字冀野,號飲虹等。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自本年開始入私塾學習。
1919年
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讀書,並開始從事新詩創作。
1921年
報考東南大學,因數學零分未被錄取。
1922年
考入東南大學國文系。同年9月,曲學大師吳梅受邀到東南大學國文系執教,兩人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
1925年
與餘之惠結婚。冬,父親病故。
1926年
本年從東南大學畢業,在鍾英中學任教。
11月,所著《春雨》由南京書店出版。
1927年
本年在鍾英中學、金陵大學及安徽一所學校任教。
所編《石達開詩鈔》由泰東圖書局出版。
1928年
本年在金陵大學、中山大學任教。
2月,所編《時代新聲》由泰東圖書局出版。
5月,所著《三絃》由泰東圖書局出版。
6月,所著《木棉集》刊行。
9月,所編《元曲別栽集》由開明書店出版。
所著《聲翼野少作》自印刊行。
1929年
在光華大學任教。
1930年
3月,所著《何謂文學》由大東書局出版。
5月.所著《春雨》、《綠簾》由開明書店出版,《近代中國文學講話》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所校閲《元明曲選》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
6月,所著《温飛卿及其詞》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
8月,至國立成都大學任教
10月,所編《曲雅》由存古書局刊行。
1931年
4月,所著《飲虹五種》、《論曲絕句》由渭南嚴氏刊行。 10月,所編《曲雅》由開明書店出版。
12月,所編《霜釐曲錄》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冬,至河南大學任教。
《散曲史》由國立成都大學刊行。
1932年
在河南大學任教。
9月,所編《清文選》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
1933年
在河南大學、暨南大學任教。
10月,所編《續曲雅》由開明書店出版。
12月,所著《明清戲曲史》由鐘山書局出版。
1934年
在暨南大學任教。
1月,所編《太平天國文藝三種》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 3月,所著《中國戲劇概論》由世界書局出版。
6月,所著《酒邊集》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
12月,所著《詞曲研究》由中華書局出版。
1935年
在暨南大學任教。
2月,所補註《唐詩絕句補註》由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 6月,所著《明清戲曲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8月,與任中敏校訂《北曲拾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本年11月至1936年8月,所編《元人雜劇全集》由上海雜誌公司陸續出版。
1936年
在暨南大學、中國公學、南京中學任教。
3月,所校《梨園按試樂府新聲》收入《四部叢刊》三編,由商務印書館刊行。
10月,所校訂《清都散客二種》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紅雪樓逸稿》由中華書局出版。
11月,所校訂《詞謔》由中華書局出版。
1937年
在暨南大學任教。
5月,所著《八股文小史》,所編《明雜劇選》、《元明散曲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校訂《明代婦人散曲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8月,帶領全家人離開南京,至蕪湖、無為、南昌等地避難, 11月,所編《唐宋傳奇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2月,所著《廣中原音韻小令定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曲韻舉隅》由中華書局出版。
1938年
2月,至武漢,在民國政府教育部供職。
5月,所主編《民族詩壇》陸續刊行。
7月,擔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9月,所著《炮火中流亡記》由藝文究研會。
所著《楚鳳烈傳奇》由獨立出版社出版。
1939年
在中央大學任教。
6月.《中興鼓吹》由獨立出版社出版,該書後多次增補再版。
1940年
在中央大學任教,
1-3月,參加華北慰勞視察團,至西北地區視察。
6月,所編《民族詩選》由黃埔出版社出版。
10月,所著《讀曲小識》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2月,所著《民族詩歌論集》由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
所著《小疏小令》由成都黃氏茹古堂刊行。
1941年
在中央大學任教。
7月,所編《散曲集叢》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1月,所著《黔遊心影》由交通書局出版
1942年
9月,在國立編譯館任職。所著《聲翼野詩鈔》、《中興鼓吹選》 由交通書局出版。
10月,至福建出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長。
1943年
2月,所編《樂章選》由建國出版社出版。
3月,從福建回重慶,後辭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長之職。所著《中興鼓吹抄》由建國出版社出版。
10月,任國立禮樂館禮制組主任。
11月,所著《聲翼野散曲抄》由獨立出版社出版。
1944年
在國立禮樂館任職。
3月.所著《民族詩歌續論》由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
5月,所編《曲選》由國立編譯館出版。
6月,所著《冶城話舊》由萬象週刊社出版。
1945年
在國立禮樂館任職。
1月,與任中敏合編的《元曲三百首》由中華書局出版。
10月,所譯《孔雀女》由正中書局出版。
1946年
任《中央日報》主筆、《泱泱》副刊主編,在中央大學任教。6-8月,隨於右任到新疆考察。
8月.所著《丁乙間四記》由南京讀者之友社出版。
11月,任南京通志館館長。
1947年
在中央大學任教。
1月,當選民國政府第四屆參政會參政員。
2月,所編《元明散曲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5月,所譯《五葉書》由正中書局出版。
7月,所著《新疆見聞》由中央日報社刊行。
11月,所著《冀野選集》由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
12月,所編《全元曲》由國立編譯館刊行。
1948年
在中央大學任教。
1月,任南京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9月.所編《敦煌文鈔》由正中書局出版。
10月,所著《東山瑣掇》由江寧文獻委員會刊行。
冬,所著《飲虹樂府》自印刊行。
1949年
4月,南京解放,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先生未被聘用, 所著《天京錄》由金陵秘笈徵獻樓刊行。
1950年
3月,應周恩來之邀赴北京。應聘長春師範大學教授,未能成行。
所校《南唐二主詞》刊行。
1951年
4月17日,去世。其藏書由家屬捐贈位於長春的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 [8]  [10] 

盧冀野人物事蹟

重視鄉邦文獻
盧冀野是南京人,十分重視整理鄉邦文獻。1946年,他被聘為南京市通志館館長,主持編輯出版《南京文獻》。盧冀野還根據自己的親歷和考證撰寫了《冶城話舊》和《東山瑣綴》,為我們保留了眾多有關南京的地方風俗和風土人情。 [9] 

盧冀野人物軼事

盧冀野年輕時,才華橫溢,人稱江南才子。民國時期,文人社集、雅集多在桃葉渡、夫子廟一帶的酒菜館。有一次,南京文化界名流在萬全酒家宴請陳三立老人,他是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之子、現代文化泰斗陳寅恪之父。席間,陳三立誇耀“石城七子”中的一位酒仙文人,説:“昔日‘石城七子’之顧石公先生,每飲必五斤,求之今日,恐無其人。”在座的聲冀野聽了,立即説:“陳老先生,這有何難!五斤,吾也能飲。”聲冀野喝完了五斤酒,眾人皆驚。酒席後,他還陪同朋友興致勃勃地遊玩了玄武湖。聲冀野有詩云:“迢遙何處望南樓?小飲三杯未散愁。記得浣花詩句好,醉鄉前路莫回頭。”喜酒且善飲,想來他的酒量並不不亞於“舉杯邀明月”的李白吧?所謂“唯有飲者留其名”,不知是他的酒量來自才氣,還是才氣來自酒量?盧冀野豪飲不醉,在文壇傳為美談。現在的南京人,不知他為何許人,可在當時,他的名字如雷貫耳。 [3] 
參考資料
  • 1.    張明觀、張慎行、張世光編著.《南社社友圖像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109年:第610頁
  • 2.    宋林飛主編.《江蘇歷代名人詞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14頁
  • 3.    高安寧.《美人桃葉渡》.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
  • 4.    蘇克勤、苗立軍編著.《南京名人舊居:散落在大街小巷的流年碎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9頁
  • 5.    張充和.《張充和詩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第371頁
  • 6.    梁實秋.《雅舍憶舊》.武漢:武漢出版社,2013年:第237頁
  • 7.    楊獻文.《秦淮夜談》.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年:第79頁
  • 8.    盧前.《盧前曲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528-534頁
  • 9.    薛冰編著.《金陵書話》.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4頁
  • 10.    民族詩壇上珍貴友誼的不朽篇章*——抗戰期間喜饒嘉措在內地傳播藏族詩學的史實回首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