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瑤族盤王節

鎖定
瑤族盤王節,流行於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瑤族人民居住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2] 
瑤族盤王節源自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歌會,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並逐漸發展為盤王節,現代的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藉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3] 
2006年5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東省韶關市申報的瑤族盤王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中文名
瑤族盤王節
別    名
達努節
祖娘節
瑤年
節日時間
農曆十月十六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瑤族人民居住地
節日起源
祭祀
節日活動
祭祀、唱歌、跳舞
節日飲食
殺雞宰鵝
節日意義
祭祀祖先盤瓠
遺產編號
Ⅹ-14
遺產類型
民俗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瑤族盤王節歷史淵源

瑤族盤王節
瑤族盤王節(15張)
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等典籍中就有記載, 據漢代初年的《搜神記》記載:瑤族先民“用摻扎血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繇 。”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官到連州 ( 即今廣東連山瑤族自治縣)時,所作《蠻子歌》中寫到瑤族 “時節祀祭盤瓠。” 《嶺外代答》中説:“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羣聯袂而舞,謂之‘踏瑤’。”“踏搖”即是“跳盤王”,瑤族盤王節即是由“跳盤王”發展而來的,“跳”即舞之意,跳盤王是指人們載茂舞以謝盤王的恩德,並祈盤王保佑子孫平安。 [5] 
1984年8月,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在廣西南寧召開,確定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為瑤族的統一節日“盤王節”。 [2] 
1988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在考察南嶺地區時提出關於建立南嶺瑤族地區經濟開發區的構想。
1992年,第一屆南嶺瑤族盤王節在廣西賀縣(今賀州八步區)召開,到第八屆更名為中國盤王節。 [6] 

瑤族盤王節主要活動

瑤族盤王節有固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敬奉盤王。過節時要設置祭壇,懸掛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張就是盤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的神像。祭祀開始,鳴火槍三響,接着鞭炮齊鳴。在鞭炮聲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豬頭、糯米粑、雞肉、酒等祭品,人們面對神像,低頭默禱,表示敬仰、懷念。 [7] 
祭畢,眾人唱盤王歌,跳盤王舞。《盤王歌》是在會歌堂中形成的史詩,亦是一部膾炙人口的瑤族詩歌總集。《盤王歌》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三種,每種的詩句都在三千多行以上,唱一部《盤王歌》,須七天七夜方能唱完。有講述日月星辰萬物起源的《盤王圖歌》;講述洪水滔天,伏羲兄妹造人民的《伏羲小娘》;有讚美瑤族居住過的地方的《桃源洞歌》;反映瑤族狩獵生活的《放獵狗》;記述瑤族古老狩獵方法的《立橫槍》;反映農事的《雷公歌》;歌頌能工巧匠的《魯班唱》;有互相盤問的《何物歌》;以及將一些常見事務錯亂編排,引人發笑的《滑稽歌》;還有歌唱愛情的情歌,如《歌春》《歌花》《歌果》,以及反映婦女苦情的《二孃歌》等,總計不下幾十種,而且《盤王歌》裏不僅有歌,還有曲,《盤王歌》計有七支曲子,即黃條沙曲,三逢曲、萬段曲、何葉悲曲、南花子曲、飛江南區和梅花曲,總稱“七任曲”。 [8] 
“盤王舞”以鼓鑼伴奏,舞步動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轉,忽而右旋,動作健美、威武,再現了瑤族先民耕種狩獵、出征殺敵的一幅幅模擬畫面,時而有男女伴唱。盤王節除祭盤王、唱盤王、跳盤王外,有的地方還跳花棍、放花炮、唱情歌。 [7] 
除了唱盤王歌,跳盤王舞之外,有一種長鼓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黃泥鼓。鼓有多種類型,但瑤族使用的用黃泥製成的鼓,很有獨特之處。黃泥鼓屬於長鼓中的一種,是居住在大瑤山上的坳瑤(瑤族的一個支系)人制作的樂器,坳瑤稱它為“尼網雍”,即用黃泥漿水糊於鼓面定準鼓音而得此名。由於鼓面濕潤,增加了厚度,敲打時發出”空——央、空——央”的特別洪亮的雙連嗚音,非常動聽,而且可遙傳數百里之外。每逢盛大的傳統節日“跳盤王”時,方可擊此鼓,平常是不能敲擊它的。黃泥鼓用木質軟韌且輕便的泡桐木鏤空兩頭製成,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長,約有三尺二寸,直徑四寸,鼓兩端呈喇叭形狀:母鼓腰短,約長三尺,直徑六寸。鼓面都用山羊皮蒙面,兩端繫上八條棕繩對拉緊,中間再用竹片旋絞繩索,使鼓面繃緊。黃泥鼓舞有着非常獨特的韻致,跳時一隻母鼓需相配四隻公鼓組成舞羣。表演者把母鼓斜背在胸前,用雙手拍擊公鼓則豎着用右手拿住,左手敲打。整個舞姿變化多端,雄健,灑脱。母鼓是指揮,掌握着整個舞蹈的節奏,公鼓須合着母鼓的鼓點來敲打,因此,母鼓的鼓手常用寨老來擔任。母鼓悠然自得,柔中有剛,公鼓則動作矯健有力、熱情奔放。青年男女繞轉着公鼓和歌隊把母鼓緊緊圍住其中,猶如羣星拱月,而母鼓又不時和公鼓對應敲打,使得整個舞蹈富有韻味而活潑瀟灑。只見那些頭纏紅巾、上插羽毛、身穿齊領對襟衫、腰掛長鼓、腳踏環子的瑤族小夥子們一步一轉身,拍打着長鼓.隨着“咚吧——咚吧”之聲此起彼伏,鼓手們時而彎腰行進,時而擊鼓跳躍。同時,幾位盛裝的姑娘,在一位歌師的領舞下,手拿花巾翩翩起舞,穿插舞中,唱着優美的黃泥鼓歌。 [8] 
在跳盤王的過程中,青年男女常常間插對歌,未婚的可以通過對歌物色對象,雙方情投意合,即互贈信物,以定終身,老年人則利用這個機會交流生產經驗,互相預祝來年豐收。 [1] 
盤王節可以一家一户進行,也可以聯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進行,但不管以哪種形式舉辦,都要殺牲祭祀,設宴款待親友,節日一般為3天兩夜,也有的長達7天7夜的。盤王節儀式由4名正師公主持,各司其職,即還願師、祭兵師、賞兵師、五穀師,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還有4名歌娘歌師、6名童男童女、1名長鼓藝人和嗩吶樂隊參與盤王節。 [7] 

瑤族盤王節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盤王節”表現了瑤族人民對祖先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9] 
盤王節作為歷史悠久、分佈廣泛的大眾節慶活動,集瑤族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一種增強民族向心力、維繫民族團結的人文盛典。 [3] 
傳承人物
盤良安,男,瑤族,1936年生,廣東乳源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盤王節代表性傳承人。 [10] 
趙有福,男,瑤族,1946年8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盤王節代表性傳承人。 [11]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賀州市羣眾藝術館、乳源瑤族自治縣文化館(乳源瑤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瑤族盤王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賀州市羣眾藝術館、乳源瑤族自治縣文化館(乳源瑤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17]  瑤族盤王節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乳源瑤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18] 

瑤族盤王節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5年11月27日(農曆十月十六日),瑤族盤王節在富寧舉行,1.2萬多名瑤族男女從瑤鄉五嶺趕來,穿着節的盛裝和各族羣眾、機關幹部、職工、學生等候在富寧民族中學廣場四周,迎接地前來參加“盤王節”的代表,來自廣西、廣東、海南島、西雙版納、紅河、思曲靖以及文山、硯山、西疇、邱北、廣南、馬關、麻栗坡等地的瑤族代表進入了廣場。紀念活動開始時,鳴炮21響,各地代表演出了跳盤王、唱盤王、斬妖舞、春光丟繡球、漂洋過海、三元舞、銅鈴舞、長鼓舞、豐收舞、大型集體團結舞等77個歌及體育節目,歌頌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成就。紀念活動期間,還舉行了物資交流展銷會,成交金額達50多萬元,並和外地商業、供銷部門和個體商販簽了購銷合同,金額達400多萬元。 [9] 
2007年11月25日,盤王節期間舉辦了“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恭城油茶大賽、恭城生態水果展銷會、瑤族歌舞展演、瑤族舞蹈大賽、“民族團結”焰火晚會等。來自中國國內高等院校及越南的幾十位瑤族文化學者對瑤族宗教信仰、節日、音樂、舞蹈、飲食、醫藥、服飾、工藝、語言、文學、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6] 
2010年11月20日,由廣東省民宗委、韶關黨民政府共同主辦,乳源瑤族自治縣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瑤族盤王節在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召開,來自美國、法國、老撾、泰國、獎”等國家以及湖南、廣西等省區的瑤族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逾1000人蔘加活動。節日期間安排了“山高水長瑤家緣”大型晚會、拜盤王儀式、世界瑤族公主大賽以及瑤族歌舞大部人長桌宴、瑤山美食節、攝影書畫展、民族旅遊論壇、瑤副術、瑤山彩石等活動。 [13] 
2023年11月21日至29日,2023年神州瑤都(中國·江華)瑤族盤王節在湖南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舉辦,活動包括瑤族盤王節開幕式暨逐夢瑤都文藝匯演、盤王謁祖儀式、民俗民貿民品博覽會、瑤BA盤王杯籃球邀請賽、大美永州大穿越(江華站)暨首屆“兩河三岸”健康跑等活動 [19] 

瑤族盤王節文化軼事

  • 創世説
據傳,瑤族祖先彌洛陀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大神。彌洛陀創造世界之後,讓自己的9個兒子到各地自行謀生天晚上,他擺出大印、書、小秤、鐮刀、月刮等9件用具,吩咐孩子們,誰睡醒了就拿走一件自行謀生。第二天早上,老大醒來拿走了大印,老二拿走了書,老三拿走了小秤……最小的兩個孩子起遲了,拿到鐮刀和月刮,他倆只好到山上種小米和芝麻。一年勞作,辛勤耕耘,豐收在望,可在一天夜裏,老鼠把小米、芝麻吃光了。他倆去找父親,父親送給他們各一隻貓,貓滅鼠害,糧食豐收,生活過得幸福美滿。他們十分感謝父親,便把送貓的日子作為盛大節日紀念。 [2] 
  • 盤瓠説
在古時候評王和高王打仗,評王出了個格:誰能取得高王首級,給予重賞,並將第三公主許與他為妻。當下羣臣議論,無人敢應,瑤族始祖“盤瓠”應召出征,渡海取回高王首級,盤王因此得配評王第三公並受封在“南京會稽山十寶殿”當王,盤王與公主相親相愛,生下6男6女,傳下家12姓,即:盤、李、鄧、趙、蔣、鄭、包、周、馮、胡、雷、蒲。後來有一天,盤王上山打獵,不幸被羚羊觸下山崖身死,兒女們找到父親遺體,為了替父報仇,他們獵獲羚羊剝下皮,砍倒梓樹做鼓身,製成長鼓,以後瑤人每到一定時間都要敲響鼓,跳起舞,唱起歌,紀念始祖盤王。 [14] 
  • 救世説
相傳在遠古年代,瑤人乘船飄洋過海,遇上狂風巨浪,船在海中飄了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船毀人亡。這時有人在船頭祈求始祖盤王保佑平安。許願後,風平浪靜,船很快就靠了岸,瑤人得救了。這天是農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盤王的生日。從這以後,瑤民就把這一天定為“盤王節”,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聚會在一起唱盤王歌、跳長鼓舞,慶祝瑤人的新生和盤王的生日。 [5] 
  • 團圓説
相傳,古時瑤寨有兩兄弟,哥哥霸佔全部家產,忠厚的弟弟只得給山主打短工。一天,弟弟上山砍柴,遇盤王之女房沙十三,兩人相愛結為夫妻。婚後男耕女織,生活美滿幸福。其兄忌妒,多次設計陷害,房沙十三被迫出走。她臨走時囑其丈夫去南山砍一琴樹做長鼓,每年十月十六日打起長鼓,即可團圓。從此以後,世代相傳演變為節日。 [15] 
  • 還願説
盤王節源於民間的“還盤王願”。還盤王願是盤古瑤和藍靛瑤的祭祀形式,相傳瑤族始祖在洞庭湖一帶,當時盤王靈聖佑護瑤民,太平安樂,毋需許願和還願,後於寅卯兩年,天大旱,瑤民殺狗取皮掛正門上方,從後門偷偷出走逃荒。瑤家十二姓攜男帶女,分乘十二條船,在大海(洞庭湖)航行多日,將到彼岸,天昏地暗,狂風大作,巨浪四起,船隻不能前行,隨着風浪在原地飄搖,時間長達數日,情況萬分危急,瑤民問是否盤王作弄,請師公問卦,師公打“告(爻)”(兩塊用木或竹做成、合起來成截圓錐體的物體)多次,都是“陰”,證明是盤王作弄。問盤王需要何物才放行,得到信息後,師公與瑤民商量,答應以豬雞作為祭品,各姓瑤民一一許願,請求盤王息風止浪,許願後,風停浪息,瑤民得登彼岸,登岸後怕盤王再次作弄,稍事休息即着手還願。當時沒有豬和雞,便用竹子編大豬籠,安放在野豬出沒之路捉野豬,又捕捉野雞,祭祀盤王。從此,瑤人每年在一定時候都要許願和還願。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