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盤王大歌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地方民間文學)

鎖定
《盤王大歌》又稱《盤王歌》《盤王細歌》,是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地方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6]  [11] 
《盤王大歌》是一部具有民族史詩性質的瑤族古歌,是瑤族人民世世代代祭祀祖先盤王活動儀式的唱本。始作於原始社會,雛形於晉代,形成於唐宋,成熟於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間發現了較早的《盤王大歌》手抄本,有十二段詞、二十四段詞和三十六段詞等三種,每一段都有三千行以上,總數共達到萬行之多。由序歌、插歌、正歌和雜歌組成,內容主要包括瑤族先民的自然觀、人類起源説、瑤族的產生與遷徙、瑤族的婚戀、瑤族的創業史,記述了瑤族的歷史、思想、鬥爭和文化,是瑤族社會中的一部“百科全書”。 [2]  [5] 
2014年11月11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151。 [1] 
中文名
盤王大歌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Ⅰ-151
申報地區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

盤王大歌歷史淵源

《盤王大歌》,又稱《盤王大歌書》、《還願歌》、《鼠幹歌》、《流樂書下卷》,現存於世的歌本約八千行。《盤王大歌》主要流傳於口頭上。有36段、24段與12段3種版本,後兩種版本是前一種版本的摘選本。36段本包括36歌、7曲,它記錄了瑤族的神話、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內容,號稱瑤族的百科全書——“懂宗收”。《盤王大歌》主要流傳在瑤族聚居地區。 [13] 
《盤王大歌》是一部集合了瑤族民間詩歌的總集,流傳在中國南嶺山脈的江華一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創作,有了雛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宋時代得到了發展,而真正成熟則是明代末期。 [7] 
唐朝時期的詩人劉禹錫在《蠻子歌舞》中描繪了當時湘、澧瑤人舉行祭盤王活動的場景:“蠻語鈎輈音,蠻衣斑斕布。燻狸掘沙鼠,時節祠盤瓠。”宋代的“踏瑤”、“樂盤王”專指瑤族人祭祀盤王的活動,沈遼在《踏盤曲》裏記述道:“湘江東西踏盤去,青煙白雪將軍樹。社中飲食不要錢,樂神打起長鼓舞。”其中“踏盤”就是民俗活動,其吹笙擊鼓樂盤王的情景與現今的長鼓祭盤王基本相同。從這裏可以看出《盤王大歌》在唐宋時期已經成形。 [7] 
據專家考證,較早的手抄本是發現於湖南江華縣的1265年(南宋鹹淳元年)手抄本,至今746年,其次是流傳於廣西金秀瑤族縣明宣德年間的手抄本。湖南江華縣的手抄本經過鄭德宏先生的整理註釋後全文有50多萬字,分上下冊由嶽麓書社出版。1990年,廣東的盤才萬、房先清等人以乳源瑤族縣道光二十年(1840)手抄本以及咸豐十一年手抄本。 [11] 
盤王大歌演出劇照

盤王大歌文化特徵

盤王大歌基本組成

《盤王大歌》以奇麗的想象和巧妙的藝術手法,敍述了人類、民族、天地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敍述了人類始祖創世的艱辛歷程。 [13]  《盤王大歌》的基本形式為七言詩體,由緒歌、插歌、正歌和雜歌組成,內容主要包括瑤族先民的自然觀、人類起源説、瑤族的產生與遷徙、瑤族的婚戀、瑤族的創業史。 [2]  [11]  《盤王大歌》不但有歌,而且有曲;歌有歌名,曲有曲牌。曲有7支,謂之“七任曲”,即梅花曲、南花子、飛江南、相逢賢曲、萬段曲、亞六曲、荷葉杯。 [13] 
《盤王大歌》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一是關於天地開闢、萬物起源的創世神話方面的內容,如《遠古天地人間》《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蘆歌》《禾王送禾到人間》等。二是關於瑤族歷史、遷徙的英雄古歌方面的內容,《盤王大歌》裏面的《盤王出世》《盤王獻計》《盤王出遊歌》《十二姓瑤人遊天下》《過山根》《六面詞》《桃源峒歌》《千家峒歌》《連州歌》《長鼓出世歌》等。三是關於勞動生產方面的內容,其中既有反映瑤族狩獵生活的,如《放獵狗》《立橫槍》等;又有表現農耕生活的,如《天大旱》《種竹禾》;還有描述手工業勞動的,如《魯班造車》《長鼓出世歌》等。四是關於愛情生活方面的,諸如《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郎老了》《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貢曲》《萬段曲》《亞六曲》《荷葉杯曲》《夜黃昏》《梁山伯》等,《盤王大歌》裏面情歌的篇目(或歌段)和分量均較重。五是反映瑤族所崇奉的神祗方面的內容,如盤古大王、盤王、雷王、雨王、竹王、唐王、劉王、暖王、魯班、李廣、灶王以及翁爺家先等。六是表現詼諧、逗樂生活方面的內容,如《見大怪》《何物歌》等。 [5]  [9] 

盤王大歌傳播方式

《盤王大歌》的傳播主要通過歌頌的方式,首先是要請盤王,三男三女到場進行吟唱;接着便是師傅來進行歌唱。《盤王大歌》整體的傳播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原始傳播階段、傳統傳播階段以及現代傳播階段。
第一階段:原始傳播階段。主要是指用口傳的方式來進行傳唱,人們在進行《盤王大歌》演唱時,大多數採用的是瑤族的語言來進行吟唱,使用瑤族人民擅長使用的語言和內容,更好的傳唱盤王創世和諸多的歷史故事、民族英雄的故事,這樣的傳唱有許多歷史意義,也向後人傳承了文化和現實。 [10] 
第三階段:傳統傳播階段。主要是使用手抄的方式進行傳播傳授,《盤王大歌》的手抄本大多數是採用竹紙來進行書寫。在之前,大多數的傳播都是採用口頭傳授的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導致遺忘,並且在傳授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的更改,人們對歌謠內容會根據當時的社會內容進行修改,這些頻繁的更改也會對記憶有許多影響。所以,在逐步發展中出現了手抄的方式進行傳播。《盤王大歌》的手抄本為歌謠的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這樣的平台使得瑤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播。 [10] 
第三階段:現代方式來進行傳播。現代傳播手段是印刷技術,這樣的媒介是為了可以更好的對文化進行傳承。印刷方式可以更好的進行《盤王大歌》的傳播,也可以更好的進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也能夠讓《盤王大歌》更加全面、完整的傳承和發展。印刷技術能夠更好的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印刷技術也可以更加良好的保存文化內容,讓文化可以更永久的傳承下去。 [10] 

盤王大歌演唱方式

盤王大歌演唱儀式

《盤王大歌》有七支曲牌,稱為“七任曲”,即黃條沙、三逢閒、萬段曲、荷葉杯、南花子、飛江南、梅花曲。每支曲子唱法不同,歌詞格律各異。具體的演唱儀式如下:
1、請盤王。吟唱內容:請三廟神,即連州大廟(唐王)、行平大廟(十二瑤師)、伏靈大廟(伏江)。
2、點男點女。(三男三女)到場,吟唱。
3、師傅吟唱。歌唱內容:追述瑤族歷史。
4、男女對唱、女聲唱進堂歌、“仙拜”歌調。歌唱內容:遷徙歷史,瑤族祖先的來源(二十四路歌詞)。
5、師傅唱,唱“非溜非”歌調——上光。對唱(四節)女人詩曲:“玲羅拉勒”歌調。
6、點席,師傅吟唱。歌唱內容:請三廟入席、監席。
7、下下席,唱盤王大歌(時間一天)。念唱、歌唱內容:招待神靈的過程及歷史描述。唱一遍完整的“七任曲”。在唱盤王大歌時,分七個段落,每一個段落插一任曲。歌娘接唱,與師傅同時唱,歌詞內容各不相同。師傅中途不能停下,可輪換唱或為節約時間兩個師傅同時唱,歌娘在規定的地方插歌進來,不講究和諧,各唱各的,直到規定的內容唱完。
8、唱送神曲。男女同唱“仙拜”的歌調,男女歌詞不一樣。
9、撤兵。女聲唱“仙拜”歌調,師傅唸誦撤兵詞。 [5] 

盤王大歌歌腔特徵

《盤王大歌》的歌腔分為師公腔、飛流飛腔、深排腔、吶發腔、啦哩腔(“七任曲”專用曲調)幾類。 [12]  腔調多種多樣,幾乎囊括了瑤族民歌的所有腔調,如以高亢明亮而稱的“長短仙牌”、不需要押韻可根據意思一口氣唱完的“疊歌”等等。無論是歌曲曲調還是具體演唱,都不是單一固定的形式,七支曲牌可清唱、可伴奏、可以誦為主、亦可唱誦兼具,可謂靈活自由,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7] 

盤王大歌主要內容

《盤王大歌》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類: [13] 
1.神話傳説。有講述天地起源的創世神話,如《遠古天地人間》、《盤古歌》等;有講述人類起源的神話,如《洪水淹天》、《葫蘆曉》等;有講述民族起源的神話,如《源流歌》、《盤王登殿瑤人出世歌》等。 [13] 
2.瑤族遷徙、居住。如《十二姓瑤人遊天下》、《千家峒歌》、《桃源峒歌》、《梅山峒歌》、《過山根》等。 [13] 
3.瑤民生產生活。如《放獵狗》等。 [13] 
4.以歌唱男女之情為內容的最多。如《梁山伯》、《月亮亮》、《夜深深》等。 [13] 
5.歷史人物傳説。如《魯班造寺》、《彭祖歌》等。 [13] 
6.祭祀歌。如《送神歌》、《廟願歌》等。 [13] 
7.有反映各種自然現象的。如《天地暗》、《北邊暗》等。 [13] 
總之,《盤王大歌》的內容包羅萬象,天地和人類的起源、瑤族歷史和人物歷史、男女之情等都是歌唱的對象,它是瑤族人民的史歌,是瑤族講“根底”的重要內容,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13] 

盤王大歌儀式活動

《盤王大歌》起源於瑤族人民對祖先盤王的祭祀活動。瑤族傳為盤王(盤瓠)的後裔,每年的農曆十月間,瑤族人民都會舉行“盤王節”(又稱“盤古王節”),祭祀祖先,“還盤王願”。“還盤王願”儀式,分幾種類型,有大願、中願、小願,大願為七天七晚,中願為三天三晚,小願一天一晚,按舊曆三年還一次大願。“還盤王願”分三層內容:請神、樂神、送神。具體的“還盤王願”儀式,由瑤師、六郎、歌娘等組成的一套歌班來執行。瑤師是還盤王願儀式執行的主體,大型“還盤王願”中有一個瑤師稱“廟主師”,另有兩個助手,一個掌管“恢碗”、設禁堂,稱“禁堂師”;一個主持唱《盤王大歌》,稱“大歌師”,其餘瑤師是一般學徒稱“師替”。過去還大型“盤王願”是要十二名瑤師參加的,亦稱“鬥二瑤師”。六郎是由六名男子組成,有瑤師一名唱《盤王大歌》下集和禮儀歌,長鼓師二人專跳長鼓舞,另有鼓師一名、鑼師一名、吹鼓手一名(笛子、嗩吶)。歌娘是大型還願特設的角色,一名歌娘、三名歌女(未婚)。 [5] 

盤王大歌代表作品

盤王大歌代表作品有:《遠古天地人間》《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蘆歌》《禾王送禾到人間》《盤王出世》《盤王獻計》《盤王出遊歌》《十二姓瑤人遊天下》《過山根》《六面詞》《桃源峒歌》《千家峒歌》《連州歌》《長鼓出世歌》《放獵狗》《立橫槍》《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郎老了》《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貢曲》《萬段曲》《亞六曲》《荷葉杯曲》《夜黃昏》《梁山伯》《盤王之女》等。 [5] 

盤王大歌傳承保護

盤王大歌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盤王大歌》是瑤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盤王大歌》中所唱的內容都是通過祖先的口耳相傳而來,包含了眾多的神話傳説及生活習俗,其主體是瑤族文化自原始社會起的發展歷程,也從側面向我們展示了人類與自然界抗爭、民族文化等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研究瑤族文化的基石。 [7] 
文學價值
《盤王大歌》的特點是瑤文注音,漢字譯意。讀來易懂,具有古籍研究價值,又可以作為文學作品欣賞。 [11]  歌曲形式很多,其中以古詩體為主,也有散文詩體、自由詩體以及曲牌體。其歌詞長短不同,長的可長兩百多行,短的僅有幾行。這些歌根據內容與祭祀活動需要分成兩類,一類為程式性章節,這些需要按照固定的“跳盤王”程序順次歌唱,開頭和結尾分別有《起聲唱》和《歸去歌》,這與漢民族大型的祭祀活動歌曲演唱程序大體相同;另一類則是選擇性章節,通常比較靈活,由活動時長決定。全部演唱完畢大約需要七天的時間。歌曲語言與其他各族的民歌相同,自然純樸、朗朗上口。整部《盤王大歌》涉及到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既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先祖們創業的艱難辛苦;它讚美了伏羲、劉王、盤王、魯班、劉三等等為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也抨擊了魚肉百姓、壓迫人民的統治者與奸詐狡猾的富紳;以自然的筆觸描繪了瑤族人民追求自由生活與純真愛情,諷刺了好逸惡勞不肯腳踏實地勞動的人們。而曲詞中對比興手法的運用對瑤族民間歌謠的創作有着深遠的意義,很多創作型的瑤族歌手其歌曲的創作形式都借鑑了《盤王大歌》。 [7] 
科技參考
瑤族在歷來漢族封建王朝統治者眼中都被視為“蠻夷”,本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而實行打壓與清剿政策,瑤族也因此不得不過着遷徙的農耕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瑤族祖先選擇的居住地一般也都是比較偏遠的山地,所以發展比較慢。即便如此勤勞智慧的瑤族人民也在對各種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中總結出了科學合理的結論。這些內容都為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7] 

盤王大歌傳承狀況

《盤王大歌》傳承方面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隨着普通話的推廣,瑤族中的很多語音已經與漢語語音融合,瑤音缺少再生能力,那些古老傳統的發音又無法用文字記錄下來,為其傳承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傳承人斷代是《盤王大歌》傳承的第二大問題,受到過去打擊“封建迷信”活動的影響,很多民間大師公不再主持祭祀活動,更沒有收取門徒,很多年輕人對這一行業知之甚少;立體活態傳承斷代,當代的很多所謂傳承實踐活動流於形式,更多的是滿足人們對新奇事物的獵奇心理,而缺少文學、音樂及舞蹈特徵。 [7] 

盤王大歌傳承人物

趙庚妹,女,江華瑤族自治縣人。1964年被鄭德宏發現。1964年11月,參加全國首屆少數民族業餘文藝匯演,唱的是《站在瑤山望北京》。1965年她被特招進縣民族歌舞團,後來又調到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工作。2018年,由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申報,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盤王大歌》代表性傳承人。 [5]  [8] 
鄭德宏,江華瑤族自治縣湘江鄉人,1930年10月出生,畢業於道縣濂溪中學,1958年從廣西民族學院瑤族語文班畢業,畢生致力於瑤族文化研究,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盤王大歌》的傳承人。 [5] 

盤王大歌保護措施

1985年開始,鄭德宏花了整整三年時間蒐集、整理、翻譯瑤族史詩《盤王大歌》計53萬字。1988年8月,《盤王大歌》全部由湖南嶽麓書社出版。這部祭祖歌集,保存了有關瑤族文學、歷史及民間音樂的珍貴史料,是瑤族的百科全書。 [5] 
1996年,武漢音樂學院劉健教授到江華採風,趙庚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30多年來所蒐集的資料奉獻出來,把各種唱法一一唱給劉教授聽。特別是演唱了《盤王大歌》之後,劉健教授被《盤王大歌》纏綿悱惻而又氣勢磅礴的瑤族史詩所震撼,他精心配樂,創作了《盤王之女》。作為《盤王大歌》的傳人,趙庚妹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將《盤王大歌》推向世界、走入尋常瑤家的重任。她跋山涉水,走遍瑤族的村村寨寨,蒐集、整理《盤王大歌》的資料,並將《盤王大歌》傳唱、教授給瑤族的姑娘小夥。 [5] 
2010年,瑤族祖傳的《盤王大歌》成功申報了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趙庚妹和鄭德宏為《盤王大歌》代表性傳承人。 [5] 
2018年5月22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文藝工作者收集民間文化資料時,在縣城沱江鎮68歲的趙庚妹家裏,看到了3本《盤王大歌》手抄本,較早的一本手抄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趙庚妹家保存的另外兩本《盤王大歌》手抄本,一本手抄於清光緒年間,一本手抄於清宣統年間,3本均由毛筆楷體書寫,每本字數都在6000字以上。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江華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盤王大歌”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盤王大歌項目評估合格,江華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4] 

盤王大歌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8年,盤琴演唱的原生態瑤歌《盤王之女》榮獲第三十五屆亞洲太平洋國際廣播電視聯盟舉辦的娛樂節目大賽金獎。 [9] 
2009年8月,趙庚妹參加了湖南省第三屆藝術節原生態民歌比賽,領唱的《盤王大歌》獲得銀獎。 [5] 
重要活動
2009年8月,趙庚妹受邀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風民歌展演”,她領唱的是《盤王大歌》。 [5] 
2010年3月,趙庚妹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她領唱的也是《盤王大歌》。 [5] 

盤王大歌文化軼事

歷史傳説
瑤族在歷史上是一個飽受災難的民族,傳説有一次在漂洋過海的遷徙途中遇上大風大浪,船在海中漂流了三百六十天不能靠岸,並有覆滅的危險。為了求得生存,人們在船上許下盤王大願,祈求盤王保佑大家能平安上岸。許願畢,突然間海面上風平浪靜,瑤民得以上岸,這一天是農曆十月十六日,正好又是盤王的生辰。人們上岸後,挖臼打粑粑,包粑粑,唱歌跳舞,慶祝重生,酬謝盤王。以後,每逢這一天瑤族人民就舉行盛大的“還盤王願”祭祀儀式,各家各户做粑粑、釀酒,聚集在盤王廟,踏歌起舞,以娛樂盤王和祈求來年人丁興旺,五穀豐收,都要由道師唱《盤王大歌》。 [5] 
洪水神話
在《盤王大歌》的開篇中就講述了洪水氾濫後伏羲兄妹再次創造人類的故事。洪水是原始社會中人們最為懼怕的自然災害之一,它所具有的毀滅力量促使當時生產力水平不足的人們因此展開了各種聯想。洪水將人類毀滅,也因此人類有了再次創造生命的契機,伏羲兄妹在瑤族的洪水神話中承擔了再塑生命的責任,在其他的民族地區中也有類似伏羲兄妹這樣的洪水過後再創生命的神話傳説,如雲南彝族的阿卜篤慕兄妹。放眼世界範圍也都存在着洪水的毀滅與再生神話,如諾亞方舟、努哈、《吠陀》神話等。可見洪水神話中所藴含的文化內涵是整個人類在生命本源問題探索的共性文化。《盤王大歌》裏面的洪水預示着生命的創造,這也就將水賦予了女性的特徵。“水”在瑤族文化裏不僅具有靈性還帶有神秘色彩,“符水”具有驅邪避禍、呵護生命的功能。伏羲兄妹是《盤王大歌》裏面的英雄人物,是他們在洪水過後創造了生命,他們與盤古、盤瓠一樣被稱為瑤族的始祖,在瑤族文化裏具有很高的地位。洪水與伏羲兄妹共生,這也可以看作是瑤族文化的發端。 [7] 
盤瓠傳説
“盤瓠”的具體形象學術界歷來爭論不休,但是在《盤王大歌》中有一個故事主題被反覆提及,即盤瓠與漢高王的三公主聯姻生下了十二個兄妹,這十二個兄妹後又自相結合為六對夫婦的故事。在《搜神記》的記載中盤瓠是由高辛氏的老婦人因患耳疾而挑出頂蟲,頂蟲後來化為犬,這就是盤瓠,因此盤瓠亦是高辛氏之子,三公主首先是盤瓠的妹妹,後又嫁給了他。可見瑤族的婚姻形式採取的是族內婚。洪水神話裏伏羲兄妹成婚也可以證明這樣的婚姻觀。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