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督式學習

鎖定
監督式學習(英語:Supervised learning),是一個機器學習中的方法,可以由訓練資料中學到或建立一個模式函數 / learning model),並依此模式推測新的實例。訓練資料是由輸入物件(通常是向量)和預期輸出所組成。函數的輸出可以是一個連續的值(稱為迴歸分析),或是預測一個分類標籤(稱作分類)。
中文名
監督式學習
外文名
Supervised learning
別    名
概念學習(conceptlearning)
模型種類
全域模型,區域模型
學    科
機器學習
領    域
機器學習

監督式學習定義

監督式學習(英語:Supervised learning),是一個機器學習中的方法,可以由訓練資料中學到或建立一個模式(函數 / learning model),並依此模式推測新的實例。訓練資料是由輸入物件(通常是向量)和預期輸出所組成。函數的輸出可以是一個連續的值(稱為迴歸分析),或是預測一個分類標籤(稱作分類)。 [1] 
一個監督式學習者的任務在觀察完一些訓練範例(輸入和預期輸出)後,去預測這個函數對任何可能出現的輸入的值的輸出。要達到此目的,學習者必須以"合理"的方式從現有的資料中一般化到非觀察到的情況。在人類和動物感知中,則通常被稱為概念學習(concept learning)。

監督式學習模型

監督式學習有兩種形態的模型。最一般的,監督式學習產生一個全域模型,會將輸入物件對應到預期輸出。而另一種,則是將這種對應實作在一個區域模型。(如案例推論及最近鄰居法)。為了解決一個給定的監督式學習的問題(手寫辨識),必須考慮以下步驟:決定訓練資料的範例的形態。在做其它事前,工程師應決定要使用哪種資料為範例。譬如,可能是一個手寫字符,或一整個手寫的詞彙,或一行手寫文字。 蒐集訓練資料。這資料須要具有真實世界的特徵。所以,可以由人類專家或(機器或傳感器的)測量中得到輸入物件和其相對應輸出。
決定學習函數的輸入特徵的表示法。學習函數的準確度與輸入的物件如何表示是有很大的關聯度。傳統上,輸入的物件會被轉成一個特徵向量,包含了許多關於描述物件的特徵。因為curseofdimensionality的關係,特徵的個數不宜太多,但也要足夠大,才能準確的預測輸出。

監督式學習數據結構

決定要學習的函數和其對應的學習算法所使用的數據結構。譬如,工程師可能選擇人工神經網絡和決策樹。完成設計。工程師接着在蒐集到的資料上跑學習算法。可以藉由將資料跑在資料的子集(稱為驗證集)或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上來調整學習算法的參數。參數調整後,算法可以運行在不同於訓練集的測試集上,另外對於監督式學習所使用的詞彙則是分類。現著有著各式的分類器,各自都有強項或弱項。分類器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地跟要被分類的資料特性有關。並沒有某一單一分類器可以在所有給定的問題上都表現最好,這被稱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論’。各式的經驗法則被用來比較分類器的表現及尋找會決定分類器表現的資料特性。決定適合某一問題的分類器仍舊是一項藝術,而非科學。

監督式學習分類器

最廣泛被使用的分類器有人工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最近鄰居法、GuassianMixtureModel、Gaussian、NaiveBayes、決策樹和RBFclassifiers。

監督式學習主動式學習

一個情況是,有大量尚未標示的資料,但去標示資料則是很耗成本的。一種方法則是,學習算法會主動去向使用者或老師去詢問標籤。這種形態的監督式學習稱為主動式學習。既然學習者可以選擇例子,學習中要使用到的例子個數通常會比一般的監督式學習來得少。以這種策略則有一個風險是,算法可能會專注在於一些不重要或不合法的例子。

監督式學習策略和算法

監督式學習應用

監督式學習常見議題

參考資料
  • 1.    S. Kotsiantis,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A Review of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Informatica Journal 31 (2007) 24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