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利荊江鴨

鎖定
監利荊江鴨,湖北省監利市 [5]  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監利地處東北亞熱帶東部季風區中心,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日照率45%;年平均氣温15.6℃—17.2℃,適宜養殖家禽 [1]  。監利荊江鴨母鴨頭型清秀,頸長靈活,背平直,腹寬深,全身羽毛緊湊,個體細緻結實。上喙呈石青色,下喙及脛蹼為橙黃色。公鴨頭部為翠綠色,有金屬光澤,頸脖粗壯有力 [1]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監利荊江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監利荊江鴨
產地名稱
湖北省監利縣
品質特點
頭型清秀,頸長靈活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第1989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3年9月10日

監利荊江鴨產品特點

監利荊江鴨感官特性

監利荊江鴨母鴨頭型清秀,頸長靈活,背平直,腹寬深,全身羽毛緊湊,個體細緻結實。上喙呈石青色,下喙及脛蹼為橙黃色。公鴨頭部為翠綠色,有金屬光澤,頸脖粗壯有力 [1] 

監利荊江鴨營養價值

監利荊江鴨每百克去皮胸腿鴨肉含蛋白質≥20%,實測21.3%;氨基酸含量≥19%,實測20.8%;脂肪≤4%,實測2.26%;膽固醇含量≤1克/千克,實測為0.72克/千克 [1]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產地環境

監利荊江鴨土壤地貌

監利南靠長江,北依東荊河,東跨洪湖,三面環水。境內地勢平坦,海撥較低,屬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撥高程23.5—30.5米之間,高差7米左右。地表外圍南、西、北三面隆起,中間低下,向東敞開,呈撮箕形環狀結構。
監利土壤資源豐富,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土層深厚、肥沃,土質偏鹼。共分為水稻土和潮土2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94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68.25%,潮土面積佔31.75% [1] 

監利荊江鴨水文情況

監利襟江帶湖,歷來為眾水匯注之所。長江自西南浩蕩入境,沿南蜿蜒214.30千米;東荊河由老新口迂迴東下,經洪湖市境直注長江;鄂中最大人工河流四湖總乾渠,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長江、東荊河、四湖總乾渠三大水系 [1] 

監利荊江鴨氣候情況

監利地處東北亞熱帶東部季風區中心,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日照率45%;年平均氣温15.6℃—17.2℃,極端最高氣温40℃,最低氣温-12.8℃,無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自北向南增多,為1150—1300毫米,多集中於春夏之交的4—6月,約54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0—80%;主導風為北風,冬半年盛行北風,夏半年則盛行南風,適宜養殖家禽 [1]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歷史淵源

監利市湖區農民素有養鴨傳統,光緒初年即有記述,實際養殖年代更為久遠,經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逐步形成了形如野鴨、適應性強、產蛋率高、鴨肉鮮嫩的蛋用型地方鴨種 [3] 
據載,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地方官員把監利豬肉作為上等貢品進獻給乾隆帝,得到了皇上嘉獎,“介貢”之説由此而來,監利豬從此被冠上“監利貢豬”美譽。
監利荊江鴨原稱荊江麻鴨,1959年全國畜禽資源普查時,定名為荊江鴨,屬蛋用型地方優良鴨種 [4]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生產情況

2013年,監利荊江鴨核心產區總面積13.72萬公頃,飼養監利荊江鴨300多萬隻 [1]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產品榮譽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監利荊江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

監利荊江鴨地理標誌

監利荊江鴨地域保護範圍

監利荊江鴨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監利市容城鎮朱河鎮新溝鎮龔場鎮周老嘴鎮黃歇口鎮汪橋鎮程集鎮福田寺鎮毛市鎮分鹽鎮上車灣鎮汴河鎮橋市鎮白螺鎮尺八鎮網市鎮三洲鎮棋盤鄉紅城鄉柘木鄉大垸農場荒湖農場等18個鎮3個鄉鎮2個農場管理區,全市768個行政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5′00″—113°19′00″,北緯29°26′00″—30°12′00″ [2] 

監利荊江鴨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監利荊江鴨主產於監利,適宜水域資源較為豐富地區。養殖區內環境、飲用水、大氣、土壤等,均應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NY5027-200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監利荊江鴨屬蛋用型品種,要求頭似鱔魚,眼大有神,頸細長而靈活,背平直向後傾斜,腹部深落,個體小而結實。上喙呈石青色,下喙及脛蹼為橙黃色,全身羽毛緊湊。公鴨頭部為翠綠色,有金屬光澤,頸中部有一圈白毛,頸以下至背腰部為深褐色,尾部為淡灰色;母鴨頭頸多為灰黃色,背腰部為黃底黑碎斑或褐底黑碎斑。
監利荊江鴨成年公鴨平均體重1440±11克,成年母鴨體重1340±32克,開產日齡100天左右。
監利荊江鴨蛋呈橢園形,蛋形指數1.40,蛋殼較薄,但光滑結實。白殼蛋約佔總蛋數的74%,青殼蛋約佔總蛋數的26%,平均蛋重63.55克。
監利荊江鴨公鴨一般可利用兩年,母鴨產蛋後期(400—500天)、鴨羣產蛋率低於70%時逐步淘汰。淘汰鴨宰前體重一般2.4—2.8斤,半淨膛率79.93%,全淨膛率72.25%。
(3)生產過程管理
飼養方式:採用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方式,即育成期放養,產蛋期圈養。
飼料選擇:按育雛期、育成期、產蛋期分階段配製,科學飼養。飼料品種以玉米、穀物類為主,配合小麥、大麥、豆粕、菜粕等,經粉碎或制粒後投餵。
管理方式:實行分類分羣管理。雛鴨以地面平養為主,24小時內須“開水”、“開食”,育雛期温度前高後低,保持在20—30℃,密度20—30只/平方米;育成期以放牧為主,青粗搭配,加強運動,增加體質,提高鴨羣整齊度;產蛋期可採取平養、網養和籠養等多種方式,日糧營養水平應隨產蛋率的遞增而調整,使鴨羣儘快達到產蛋高峯期並儘可能延長;產蛋後期產蛋率下降到60%以後,及時予以淘汰。
圈舍模式:主要有142和163兩種優化模式。142模式採用傳統的地面平養方式,每棟鴨舍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養鴨2000只;163模式採用網上平養,配套風機、濕簾和清糞機械,每棟鴨舍建築面積600平方米,養鴨3000只。
疫病防治:實行全進全出,嚴格按免疫程序注射各類疫苗,重點控制禽流感、禽霍亂、鴨瘟、鴨傳染性漿膜炎、鴨大腸桿菌等傳染病,發現病鴨及時隔離,治療。所有疫苗來自省市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獸藥使用符合規範,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檢查。
(4)屠宰與加工技術
鹹蛋加工:為5日內新鮮蛋且紅心度好,通過旋轉輕敲、燈照、剔除不合格蛋;清除蛋殼表面污物,清洗潔淨、晾乾後噴碼;將淨化晾乾後的蛋逐層放入醃製容器中,最上層蛋用竹製蔑子加以固定,以防加入醃製液後,蛋漂浮在上面,再將醃製液加入容器中,醃製時間夏天在20天—30天,冬天在30天—40天,室温控制在20℃左右,醃製後期(夏天18天,冬天28天)進行抽檢;每批次產品隨機抽樣檢測,達到NY/T754-2003的要求,包裝、貼標後入庫或銷售。
皮蛋加工:原料蛋應符合NY/T 754-2003,按蛋重、大小分級,保證成熟期一致;原料蛋一層層地放入醃製池中,及時補加料液;醃製2周內,不得移動容器,以免影響蛋的凝固;浸泡結束後出池,洗淨蛋殼表面的鹼液和污物,晾乾後進行檢驗;每批次產品隨機抽樣檢測,達到NY/Y754-2003的要求,包裝、貼標後入庫或銷售。
老鴨加工:原料鴨為日齡450日以上的淘汰蛋鴨、健康無病,宰殺前一天停食,宰殺後5分鐘內燙毛、煺毛、整理。醃製分擦鹽、摳滷、復滷三個過程。醃鴨用鹽一般用食鹽,經炒幹磨細,加入八角、茴香。擦鹽後要進行摳滷、復滷,24小時後出缸去滷,用鈎子掛吊至滷水滴淨後,再層層堆放進乾淨的空缸裏,24小時後取出整形、疊坯,將鴨壓扁、四肢排開,然後盤入缸中,頭向缸中心依次疊好。疊坯後取出,用原料滷清洗後掛晾,待體表水分乾燥後即為成品。
(5)生產記錄要求
組織開展從業人員技術培訓。參照國家及行業有關規定,制訂種鴨繁育、商品蛋鴨生產、蛋品加工等相關操作規程和技術規範,推行健康養殖,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養殖檔案和各項生產記錄,加強投入品使用監管,實行質量可追溯管理。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嚴格執行NY/T5261-2004《無公害食品蛋鴨飼養管理技術規範》、NY/T 388-1999《畜禽場環境質量標準》和NY 5027-2001、《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等標準的規定 [1] 

監利荊江鴨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監利荊江鴨生產經營者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監利縣畜牧技術推廣站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加註方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