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盡頭的回憶

(吉本芭娜娜創作中篇小説)

鎖定
《盡頭的回憶》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創作的中篇小説,收錄於小説集《盡頭的回憶》中。
愛人的背叛對於一個待嫁女孩來講,無疑是人生歷程中致命的傷害而《盡頭的回憶》中的“我”——一個叫橫山實美的女孩,卻恰恰在已有婚約的情況下遭遇了這種背叛。在“我”的家人己察覺到這種背叛時,“我”卻依舊堅信着。直到高梨整個夏天未歸時,“我”,不能再用遲鈍偽裝自己的惶恐,終於下決心前去找他,卻發現他已另愛他人。作者講述的雖是現實中屢屢皆是的失戀故事,但作者通過獨特的敍述方式、人物的塑造、對話描寫、細節烘托要彰顯的是一種人生態度。那就是:找回真正的自我,珍惜當下的幸福。 [1] 
作品名稱
盡頭的回憶
作    者
吉本芭娜娜
創作年代
當代(2003年7月)
作品出處
小説集《盡頭的回憶》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字    數
約22000

盡頭的回憶內容簡介

《盡頭的回憶》講述了失戀女孩在獲知真相後身心恢復的一兩週內經歷的事情。 [2] 

盡頭的回憶作品鑑賞

盡頭的回憶作品主題

《盡頭的回憶》中,“我”遭遇了未婚夫高梨的背叛。兩人相戀多年,早已訂婚,也互相見過家長,只等高梨結束外派任務回到家鄉完婚,在這種情況下,“我”發現高梨已經與另一個女孩同居並計劃結婚。這樣的事件,對於一個少女來説,無異於整個世界的坍塌。“我”始終對高梨抱有幻想,甚至在已經見到與高梨的同居女孩,並親耳聽説他們將要結婚之後,卻依然沒有放棄虛幻的希望。
小説中的男主人公不是高梨,而是與“我”素昧平生的西山,他幫助“我”的舅舅管理小店,因此認識了在人生打擊下獨自逃遁到這裏的“我”。在外人看來,西山有着無比悲慘的遭受軟禁的童年,但恰是那些“悲慘”的經歷使西山獲得了某種領悟,“那是隻有徹底置身於被動位置才能夠獲得的、某種驚人的領悟。”這種領悟使西山成為廣受讚美、充滿魅力的人。
藉助作品人物“我”的現身説法,作者使人們相信,西山的生活態度代表了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這便是人要不斷地忘卻過去,努力體會當下的幸福。在西山的啓迪下,“我’,也意識到“雖然在最糟糕的境況下,但其實正處於最大的幸福之中。” [2] 

盡頭的回憶藝術特色

首先,作者採用了一種倒敍的方式。不是從“我”失戀寫起,而是從失戀後的“我”住到了舅舅家並邂逅了小店的代理店長西山(男主人公)入筆的。失戀後的“我”選擇了逃避,逃避到把店託付於他人去度假的舅舅家,也正因此,“我”遇到了西山、義章開始就寫了西山和“我”一起坐在公園草地上吃午飯的情景,並直接提到了幸福的話題。當“我”問西山:“説到幸福,你會想到什麼?”反被西山反問,“我”答的是哆啦A夢和大雄一起看漫畫。西山提醒我道:“我們不是也一樣嗎?……在晴朗温暖的天氣,坐在草地上,吃着好吃的東西,親親熱熱,輕輕鬆鬆的。”“我”豁然開朗,坐在草地上和能讓我安心的人一起吃午飯的此刻,“我”毋庸置疑是幸福的。隨後,作者才寫到“我”和高梨的戀情是如何一點點變淡,“我”又是如何在不安中去確認自己認為的幸福,直到親眼見證這份幸福的破滅。失戀後的“我”在與西山的接觸中慢慢復原,找回了真正的自我。雖然西山要去進修,“我”也要開始我的新生,兩人註定要分別,但和西山在一起的日子已成了“我”,自中永不褪色的幸福回憶,它時時提醒“我”活在當下的時光才是應該珍惜的幸福。整篇文章以幸福的草地野餐開頭,又以“我”的幸福感悟結尾,鑄就了圓滿也彰顯了題目。
其次,作者為烘托主題,在人物塑造上也頗費工夫。“我”在失戀以前,是一個被親情呵護着,被戀人的温情嬌寵着,在別人看來幸福至極的女孩。但卻在己訂婚的情況下遭遇了戀人的背叛,“我”最終還是看到了保護網外那些可怕的色彩。無法面對親人同情的“我”逃到了舅舅家,在這裏邂逅了西山,在與他的接觸中慢慢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也慢慢激發出了自身感悟幸福的能力。西山是一個可以讓所有人依靠卻又不會讓任何人靠得太近的人,他身上有着一種神秘的魅力。文中,“我”多次提到和西山在一起時感到温暖和安心。西山有一個在別人看來充滿傷痛的童年,母親離家出走,只會鑽研學問的父親幾乎忘了他的存在,他差不多過着被父親幽禁的生活,直到後來被救出,由富有、自由的姑姑撫養長大這樣的遭遇讓他學會了在生活中保持一種平衡,他不抱幻想,不做作,思想自由,感悟和享受着生活,平淡的幸福,簡單而真實地活着。這樣的西山,是作者筆下也是“我”心中讚賞和羨慕的人,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平和幸福的象徵;“我”在他面前不必偽裝和隱瞞,可以將煩惱一吐為快,他的真誠和坦率讓“我”感動至極,他讓我懂得了不對任何人任何事抱有任何幸福的期待,敞開真正的自我,簡單真實地活着,時刻提醒自己感悟當下的幸福。 [1] 
另外,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對話也時刻在烘托着主題,如在草地上有關幸福的對話,在小店中有關西山童年經歷的閒聊,還有西山對“我”的勸慰,都很好地呼應了主題。在草地上談論幸福的話題時,西山説:“我呢……我,應該是自由的感覺吧今後在不覺得有缺憾的時候,不論去哪兒,不論做什麼都行那種時候,就會從心底裏湧起一股力量,好像什麼地方都能去。不是説真要去什麼地方,而是湧起那種力量的感覺,那就是幸福。”這樣充滿哲理的闡釋,不僅讓“我”豁然開朗,也比久居都市,己在忙碌中幾乎忘卻幸福為何物的人們懂得了何為幸福。
而文中,作者為烘托主題安排的小細節也頗引人注意,如西山所管理的小店,名叫“小路盡頭”,是一棟很快要拆除的佔舊建築,“小路盡頭”的名字與文章題目“盡頭的回憶”有着呼應之趣這一段回憶是“我”在“小路盡頭”裏留下的,也是遭遇失戀,一度白認為走到幸福盡頭的“我”在人生十字路日產生的快要拆除的古舊建築,則寓意一切過往都將消逝,該忘記的會被忘記,所有人都將開始新的生活。而向着無邊的盡頭延伸的公園裏的銀杏樹,則預示着只要有一顆能感悟幸福的心,幸福就是感受不盡的。 [1] 

盡頭的回憶作者簡介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於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畢業。畢業後一度在餐廳當服務員。1987年以《廚房》獲海燕新人文學獎,次年再度以《廚房》獲泉鏡花文學獎,後陸續獲山本週五郎獎、紫式部獎等文學大獎。1993年獲意大利SCANO獎。作品暢銷不衰,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備受世界各地讀者關注,掀起“芭娜娜熱”。
重要作品另有《泡沫*聖所》、《哀愁的預感》、《斑鶇》、《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 [3] 
參考資料
  • 1.    高燕文.活在當下的幸福--讀吉本芭娜娜的《盡頭的回憶》[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3,(第5期).
  • 2.    周閲.“隱含作者”與深層意藴:吉本芭娜娜的《盡頭的回憶》[J].日本研究.2012年01期
  • 3.    吉本芭娜娜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