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盜杯

鎖定
《盜杯》,是淮劇代表劇目之一。《盜杯》屬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
中文名
盜杯
外文名
Stolen cup
介    紹
淮劇代表劇目之一
地    區
江蘇、上海和安徽

目錄

盜杯簡介

《盜杯》屬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城、阜寧一帶流行着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説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

盜杯內容簡介

大盜楊香武身懷絕技,行走如飛,身輕似燕,嗜盜成性。但是“盜亦有道”,他從來不偷平民百姓、清官廉吏。這一年,他聽説皇上得到了一件寶貝九龍杯,不免動了心思。
卻説這九龍杯,通身白玉雕成,杯身上鐫有9條繚繞於雲山霧海間的金龍,動作有別,神采各異。其中最大的一條將一半軀體伸於杯內,口含金珠,鱗光耀目。斟酒入杯,只見金珠在龍口中閃閃滾動,引人嘖嘖稱奇。康熙帝甚是喜愛,愛不釋手。
楊香武佔有它的慾望一天天強烈起來,嘗試了多次沒有得手。康熙帝壽誕日這一天,機會來了。
清代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意,百官都來為皇帝祝壽。萬壽節當日,皇帝在御殿接受朝賀及貢獻的禮物。楊香武就是趁着這股亂乎勁,將那九龍杯偷走。
待到皇帝要宴請羣臣,顯擺他那心愛之物時,九龍杯不見了。康熙帝大怒,命刑部左侍郎張廷玉立即行動,捉拿盜賊,追回九龍杯。
要説這張廷玉可不是吃乾飯的。他使用了現場調查、嫌犯排除、有獎舉報等方法,層層篩查,將目標鎖定了楊香武,親自率領三千兵馬趕赴楊家莊,在張耐村西安營紮寨,發誓掘地三尺追回九龍杯。
楊家莊的百姓一看這陣勢,或投親或靠友,紛紛逃離了莊子。楊家莊成了空殼村。就這樣,朝廷的官兵把300畝的楊家莊挖成了灣。
這個灣因為尋找九龍杯而挖,名曰九龍灣,又因挖的是楊家莊,也叫楊家灣。當年張耐村有一座關帝廟,廟內鑄有一口高2米、直徑1.5米的鐵鐘,鐘上有文字記載此事。
那九龍杯真的在楊家莊挖到了嗎?沒有。楊香武盜得九龍杯後,不料在客棧吃醉酒,九龍杯又被神偷王伯燕竊去。王伯燕將杯賣給了一個卸任官員,結果又讓盜賊袁龍、袁虎劫了去,送給了揚州避藥莊莊主周應龍。
楊香武得知楊家莊因為自己給抄滅了,鄉親們為己蒙難,羞愧難當。恰在這時,張廷玉為追回這件珍寶,廣貼告示,言稱只要交回九龍杯,可以寬大處理,免於死罪。
楊香武邀各路江湖好漢查詢,後與眾好漢來到揚州勸周應龍交出九龍杯,遭到周應龍的拒絕,於是楊香武二盜九龍杯,眾好漢大破避藥莊,周應龍逃往河南。眾好漢陪同楊香武回京送杯請罪。
康熙帝命楊香武現場盜杯,親眼目睹了楊香武的絕技。這才有了“楊香武三盜九龍杯,康熙帝赦免盜寶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