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盛澤鎮

鎖定
盛澤鎮屬於江蘇省蘇州吳江區,位於江蘇省的南端,地處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的中心地帶,南接浙江湖州嘉興,北依蘇州城區,東臨上海,西瀕太湖。總面積147.74平方千米(2017年),城區建成面積45.98平方公里、規劃工業產業區60平方公里,下轄12個社區、30個行政村 [32]  ,常住人口50萬人 [1]  ,是吳江區兩個主城區之一。境內蘇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捷。盛澤鎮是中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歷史上以“日出萬匹、衣被天下”聞名於世,有“綢都”的美稱。 [2] 
2018年10月9日,盛澤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3]  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9名。 [4] 
2020年7月,全國愛衞會確認盛澤鎮為2019年國家衞生鄉鎮。 [5] 
中文名
盛澤鎮
外文名
Shengze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面    積
147.74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2個社區,3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吳江區東方路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編碼
21522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50 萬(常住人口) [1] 
著名景點
先蠶祠白龍橋目瀾洲公園,鏡湖公園,潛龍渠公園
火車站
蘇州站

盛澤鎮建置沿革

盛澤鎮風景
盛澤鎮風景(4張)
春秋時期,盛澤為吳越兩國交界處。吳越相爭,該地時而為吳地,時而為越境。據民國《嘉興新志》載: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越交戰之槜李,即在今嘉興縣南部,為吳之南境。盛澤地處嘉北,當屬吳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亦即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吳為越所滅,此地屬越境。此後,歸屬屢有變更,唐中期後盛澤為嘉興之澄源鄉地。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鏐割吳縣南地松陵,嘉興北境之綺川、平望、震澤、澄源、範隅、久詠六鄉,置吳江縣,盛澤始屬吳江縣。
明弘治年間,盛澤仍以村名,居民僅五、六十家。嘉靖《吳江縣誌》始稱盛澤為市。清順治四年(1647)建鎮制。乾隆五年(1740年)移駐縣丞。咸豐十年(1860年)七月初二至同治二年(1863年)春,太平軍在盛澤建立地方政權,盛澤在此期間劃歸繡水縣(即浙江秀水縣,因太平天國諱秀)。
辛亥革命後,吳江、震澤兩縣複合為吳江縣,全縣劃為六市十二鄉,盛澤為六市之一。民國18年(1929年)8月,全縣十八市鄉劃併為十個區,盛澤設第三區。民國26年(1937年)7月,日軍侵華,11月9日盛澤鎮淪陷。民國29年,汪偽政權仍設盛澤為第三區,民國31年(1942年)7月改稱第四區。抗日勝利後,國民政府軍隊於民國34年(1945年)8月16日接管政權,盛澤復為第三區。
1949年5月6日,盛澤解放,成立盛澤區人民政府,盛澤為區屬鎮。
1950年1月,升格為縣直屬鎮。
1988年12月,盛澤鎮與盛澤鄉合併,撤銷盛澤鄉建制,實行鎮管村體制。 [6] 

盛澤鎮行政區劃

盛澤鎮區劃沿革

清初,盛澤鎮區主要由西腸、充字兩圩組成,農村轄44圩。
同治年間,盛澤鎮區由5圩組成,農村轄範隅上鄉的23都,澄源上鄉的18都、20都、21都、22都等36圖139圩。
民國初年,鎮區範圍仍沿舊襲。民國18年(1929年)8月,鎮區劃分為盛東、盛南、盛西、盛北、盛中等5鎮,農村劃分為桃源、澄溪、茅塔、溪南、溪北、大謝、北王、大鐘、長甸、鶯南、婁下、耽字、謝溪、南昆、黃溪、五牛、北角等17鄉。
1934年3月,5鎮仍襲舊制。農村重新劃分:原鶯南、耽字兩鄉合併為鶯南鄉;北角、黃溪和大鐘之北角、東角、大珣、新鎮、銘字5圩以及南昆鄉之闊字、大陳、小陳3圩,劃並改為紅豆鄉;大鐘鄉之大鐘、小鐘、南角、鉗字等圩併入謝溪,改名紅梨鄉;婁下、五牛兩鄉合併,仍名婁下鄉;長甸鄉之餘字圩劃入溪北,並由第7區劃入霖安鄉。鎮區轄有:盛東鎮轄36閭,194鄰;盛南鎮轄25閭,121鄰;盛西鎮轄20閭,147鄰;盛北鎮轄37閭,184鄰;盛中鎮轄45閭,233鄰。農村轄有:鶯南、紅豆、紅梨、婁下、長甸、桃源、北王、南昆、澄溪、茅塔、溪南、大謝、溪北、霖安等14鄉,計552閭,2665鄰。
1934年底改閭鄰為保甲制後,盛澤全區轄5鎮,14鄉,計106保,1345甲。
1946年8月,原盛中、盛西鎮合併為盛南鎮,盛南、盛東、盛北鎮合併為盛北鎮,並將桃源鄉大飽圩仍劃入鎮境。農村原13鄉劃為大謝、長安、溪南、溪塔、紅豆、樓鶯、南澄、鏡源等8鄉。
1947年10月,盛南、盛北合併為盛澤鎮。原紅豆、樓鶯擴併為洪福鄉,南澄、鏡源擴併為新杭鄉,長安、溪南擴併為忠介鄉,大謝、溪南擴併為謝聖鄉。鎮、鄉下仍為保甲,計102保,1097甲,其中鎮區有24保,354甲。
1950年1月,盛澤鎮升為縣直屬鎮,下設1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街道下編居民小組。
1957年,建立4個護倉點,各轄4個街區。
1960年7月,全鎮成立工廠、花園、太平、裏安、盪口及紅星6個管理區,1962年7月改為5個聯合辦事處:太平聯辦,工廠聯辦,花園聯辦,裏安聯辦,紅星管理區改為蔬菜大隊。
1981年,撤銷聯合辦事處,恢復街道居民委員會。
截至1986年7月,全鎮有1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6個新村居民委員會和1個蔬菜大隊。 [6] 
1988年12月,盛澤鎮與盛澤鄉合併,撤銷盛澤鄉建制,實行鎮管村體制,下轄32個行政村。
2000年7月,壇丘鎮併入盛澤鎮,2003年12月,南麻鎮又與盛澤鎮合併。
2011年7月,盛澤鎮啓用全新的社區建制,原有的11個社區被重新劃分為8個。 [7] 

盛澤鎮區劃詳情

截止至2022年10月,盛澤鎮下轄12個社區,30個行政村,分別為:橋北社區壇丘社區南麻社區舜湖社區衡悦社區山塘社區目瀾社區鏡湖社區、東方社區、西白漾社區、瀾溪社區、清溪社區;東港村紅洲村聖塘村興橋村羣鐵村前躍村幸福村黃家溪村北角村勝天村荷花村壇丘村人福村龍橋村南塘村壩裏村大謝村橋南村永平村沈家村莊平村寺西洋村盛虹村永和村茅塔村楊扇村漁業村郎中村雙溪村龍泉嘴村 [32] 

盛澤鎮地理環境

盛澤鎮位置境域

盛澤鎮位於江蘇省的南端,地理座標東經120°40′,北緯30°54′ [9]  。盛澤鎮地處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的中心地帶,滬寧杭三角中心 [10]  ,南接浙江杭州、嘉興,東臨上海,西瀕太湖。盛澤鎮總面積147.74平方千米(2017年),城區建成面積45.98平方公里。 [8] 

盛澤鎮地形地貌

盛澤鎮鎮區地勢低平,河港交叉,四周湖蕩密佈,水道縱橫如網。20世紀50年代後,先後填平了市河、小廟港、北浜等11條河浜,改成道路,鎮區地貌有所改變。
盛澤鎮全鎮地面高度為吳淞基面3.8—4.5米,西白漾圍墾田高度則在3.5—4.0米之間,個別地段(如文化宮)達5.0米。地面傾斜度平均不足5‰,屬湖泊相沉積地帶,外下部為亞粘土錶殼層和高壓縮性、高靈敏性土層,地耐力為每平方米8—10噸。 [9] 

盛澤鎮氣候特點

盛澤鎮氣候屬於北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15.7℃,平均年日照數2093.7小時,平均年降水量1023.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2% [9]  ,宜稻麥和蠶桑。 [10] 

盛澤鎮人口

建國後,盛澤鎮人口變化起伏較大,大體上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即1978年前,鎮上的人口外流的多,總人口呈下降趨勢,從1954年到1978年的24年中,遷入15680人,遷出21421人,兩者相抵,遷出人數多5741人。後期,1979年至1988年鎮區人口隨着絲綢業的迅速發展而激增,至1988年全鎮在冊人口已達10025户,28556人,全鎮實際常住人口達48992人。2013年,盛澤鎮全鎮户籍人口13.3萬、外來人口超過30萬。 [8] 
2020年,全鎮常住人口50萬人。 [1] 

盛澤鎮交通

地理位置優越 地理位置優越
盛澤鎮境內蘇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與318、312國道、滬寧、滬杭、滬浙高速公路和太浦河相銜接。處於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內,具有良好的交通條件。 [11] 

盛澤鎮經濟發展

盛澤鎮概況

國際紡織城 國際紡織城
2012年,盛澤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5億元,增長11.1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13億元,增長15.3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增長20.02%;東方絲綢市場交易額達到945億元,增長15.1%。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0.8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4.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6.4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8億元,東方絲綢市場交易額繼續實現超千億,全國中小城市百強鎮排行榜盛澤鎮列第十三位。 [12-13] 

盛澤鎮第一產業

農副業是盛澤鎮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除了農田基本建設外,先後建成駝鳥、特種水產、苗豬、蔬菜、蠶桑、苗木等種養基地數十個。 [14] 
盛澤鎮風景 盛澤鎮風景
2013年,盛澤鎮農林牧副漁總收入3.90億元。實種水稻、小麥、油菜面積分別為3.38萬畝(2253.33公頃)、2.99萬畝(1993.33公頃)、1706.47畝(113.76公頃),總產分別2.15萬噸、1.05萬噸和295.2噸,實現總收入8154.04萬元;水產養殖面積9322畝(621.47公頃),全年漁業總收入6797.33萬元;苗木種植面積9374畝(624.93公頃),果品面積1009畝(67.27公頃),全年實現林果收入1.20萬元;常年蔬菜面積3209畝(213.93公頃),季節性蔬菜4000畝(266.67公頃),上市蔬菜1.93萬噸,總收入5776.02萬元;桑地面積3309畝(220.6公頃),全年飼養蠶種670張,蠶繭總收入135.22萬元。全年出欄生豬1.40萬頭,苗豬1.24萬頭,出欄禽類13.90萬羽,出產蛋品1108.20噸,哺坊生產苗禽30萬羽,畜牧業生產總收入6078.38萬元。 [15] 

盛澤鎮第二產業

分廠色坯商區 分廠色坯商區
盛澤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絲綢紡織重鎮,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發達的絲綢織造和繁榮的絲綢貿易,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 [2]  截止到2012年,全鎮擁有各類企業2300多家,12萬多台無梭織機,年產各類紡織品100億米,300萬噸紡絲能力,30億米印染後整理產能。擁有4只中國馳名商標,2只國家級行業集體商標。 [12] 
2014年,全鎮擁有各類紡織企業2500多家,13萬多台無梭織機,年產各類紡織品100億米,325萬噸紡絲能力,30億米印染後整理產能。位於盛澤鎮區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創建於1986年,市場區域面積達到4平方公里,2014年市場交易額繼續實現超千億。 [14] 

盛澤鎮第三產業

盛澤鎮風景 盛澤鎮風景
2009年,盛澤鎮完成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23.1億元,增長13.85%,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2.92億元,增長17.2%,服務業佔GDP比重提高;全社會用電量54.61億千瓦小時,增長1.83%。2010年,盛澤鎮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0.2億元,比2009年增長19.5%。2013年,盛澤鎮服務業增加值146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3.2%,比重比2012年提高2個百分點,服務業税收18.1億元。 [16] 

盛澤鎮社會事業

盛澤鎮教育事業

盛澤的文教事業一直是與經濟同步發展的,清末民初,學校大都與綢業有關。 [17]  1988年,盛澤鎮共有小學5所,即:盛澤鎮中心小學、太平街小學、人民街小學、山塘街小學、東廟街小學。三所中學:盛澤中學、盛澤鎮第二中學、盛澤鄉中學。 [18]  一所中等專業學校,即:吳江絲綢職工中等專業學校。 [19] 
2010年,盛澤鎮創建為“省級社區教育示範鄉鎮”,啓動建設盛澤二中新校區。2011年,盛澤二中新校區建成投入使用,啓動建設實小幼兒園等教育工程。2012年,盛澤鎮被列入蘇州市級以上現代化示範學校的有:盛澤中學、盛澤二中、盛澤一中、盛澤實驗小學、南麻中心小學、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等。

盛澤鎮醫療衞生

2009年,盛澤鎮建成並啓用全國首個鎮級三級醫院——江蘇盛澤醫院;盛澤第三人民醫院完成改擴建。江蘇盛澤醫院由美國唐仲英基金會捐資、江蘇省人民政府、吳江市人民政府、盛澤鎮人民政府共同投資。醫院總佔地面積205.9畝。 [20] 
2013年,江蘇盛澤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盛澤分院),門急診105.28萬人次,出院病人2.48萬人次,住院牀日21.68萬,牀位使用率94.30%,業務總收入4.13億元,藥佔比48.43%。醫院現有職工816人,其中衞技人員775人,高級職稱63人;核定牀位500張,實際開放772張。2013年,醫院整合皮膚科和整形燒傷科,成立吳江唯一的醫學整形美容中心。同年,神經系統病中心、心肺血管病中心和消化系統疾病中心掛牌成立。 [16] 

盛澤鎮旅遊景點

先蠶祠 先蠶祠
先蠶祠又名蠶花殿或蠶王殿,位於盛澤鎮五龍路口。清道光年間盛澤絲業商人公建,是祭祀蠶絲行業祖師的公祠。
先蠶祠是古典廟堂式建築,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雲”和“繡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繁榮的寫照。過門樓不遠就是戲樓,戲樓兩側與廂樓相通,戲台朝北,下面的石板廣場延至正殿前,場地開闊,可容萬人。
正殿供奉中華民族始祖軒轅、神農和嫘祖三座塑像。殿上有“先蠶遺澤”、“衣被蒼生”的匾額。 [21] 
先蠶祠 先蠶祠
鏡湖公園 鏡湖公園
鏡湖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北部,始建於1999年,2002年9月正式開園,佔地530畝,其中水域面積佔五分之二,該園注重植物造景,園內山清水秀,樹草葱鬱,內設茶座小吃、兒童樂園、淺水灘、山水園、遊船碼頭、騎馬場、歌舞廳、仿古婚慶攝影、小型動物園和夏季浴場等景點。公園內按功能分環湖親水休閒區和生態觀光兩大部分。前者位於園之東部和南部,沿湖垂柳成行。湖中壘有三島,貼水而築的“鏡湖堂”,位於三島之中。 [22] 
盛澤仲子廟位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小口圩,該廟又稱御賜仲子廟,又名御賜河內公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系宋高宗趙構御賜。仲子,即先賢仲子。先賢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大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衞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內公,南宋度宗鹹淳二年進封衞國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追稱先賢仲子,清世宗雍正十一年上尊號為衞聖。
該廟是仲氏家族歷史上唯一一座御賜祖廟,而且是全國仲廟中佔地面積最大祭祀規格最高仲子廟。歷經宋元明清,主體建築仍在,民國期間改名仲氏家祠,1949年前後因族長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廟荒敗。
中山古塋(宋秘書學士仲基墓)
查《盛湖志》十四卷本卷五“墓域”頁九“秘書學士仲基墓在小口圩普福橋北堍,明萬曆間裔孫大績修。環以石城,建坊,墓門前華亭陳繼儒題“中山古塋”四字,是為仲氏南渡始祖。宋建炎時,從山左扈蹕至此,子孫遂家焉。國朝錢雲《謁中山古塋》“人來澤畔始誅茅,地擇牛眠卜近郊。鼻祖巳佔椒衍實,耳孫重見鳳揚苞。”
對於小口圩的“普福橋”,刊於民國時期的《盛湖志》十四卷本記載:“普福橋,跨小口圩、具字兩圩,今在。”清末民初的普福橋在清初又名“小口橋”,刊於乾隆三十七年的《盛湖志》二卷本載“小口橋:此橋下即中山古塋,至今仲氏子姓祭祀不絕。”...
目瀾洲 目瀾洲
目瀾洲建於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名骨池庵。元至正間(1341年--1368年)易名圓照庵,因四面皆水,波瀾溢目,故亦稱目瀾洲。民國時改為公園,園東建有“圓照堂”,俗稱四面廳,平面為正方形,周以迴廊,每邊連廊長9。12米;最南端有臨水長堤,遍植紫藤。園內尚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圓照庵記》石碑。佔地面積7300平方米。 [23] 
壇丘白龍橋
壇丘白龍橋 壇丘白龍橋
白龍橋位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壇丘白龍橋村,其東為蜆子墩,西為小牛蕩,所跨河面開闊。清康熙初年建。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統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置,全用花崗石構築,為抗波、防坍,兩頭築有泊岸。寬3.80米,長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徑9.90米。兩次孔小於中孔,使橋形變化多姿,猶如長空雁序。橋頂面石和拱券龍門石分別刻有“筆錠如意”、“瓶升三戟”和“雲龍”、“太極”等吉祥圖案。橋上共鐫有四副對聯,其中一副為:“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以飲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繪了盛澤紡織業興盛的圖景,當年水鄉的富庶可見一斑。
1986年7月1日,白龍橋被市政府列為第二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9月,由於吳江行政區劃變更,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4] 

盛澤鎮特產美食

盛澤鎮特產

盛澤綢產,自古及今,名目繁多。桑絲綢類產品,明代已有絹、羅、綾、綢、紗、棉布、苧布、縑絲布等多種。現代,由傳統的桑絲綢發展到交織綢、人絲綢、合纖綢4大主要門類。建國後,共生產過各類絲綢540個品種。
每年清明至立夏之間,將紫念頭、石灰薔等草頭煮爛瀝乾出渣後,拌入糯米粉和麥芽粉,以赤豆沙和黃豆沙為餡做成糰子。蒸熟後再用油煎,可貯放多日不變質,食之清涼甜軟。
臘月裏用豬肉敷之椒鹽,浸漬醬油中數日,後經曬、風乾即成,熟食味道極佳。
以紅糖拌粗米粉為坯,以赤豆沙加糖醃豬油粒及胡桃肉為餡,貼松子肉多粒,附加西瓜子肉數粒,再撒上玫瑰花瓣和桂花、紅綠絲少許,置於方架蒸籠蒸透即成。糕面透餡,熱吃香甜可口,冷吃也別有風味。
又名雪片糕,縣內各處都有,惟切糕之刀,皆制自盛澤許家灣。相傳用灣前之水鍛鐵,刀鋒犀利,切糕片勻薄不起絲。
糖經煎粘拉絞後,色潔白,做成餅狀即可食用。
五香爛白糖
用麥芽糖做皮,以搗爛的芝麻、花生和白糖為餡,做成各種形狀,食之香甜可口。
以鮮豬肉經紅曲冰糖酒燜製成,味極鮮美,惟冬天有之。此肉現很少見,幾近失傳。另有紅蹄,製法與紅肉同。
黴菜燒肉
將黴菜曬乾切細蒸熟後,伴鮮肉紅燜,名黴菜燒肉。此物越蒸而味愈出,且不易餿。里人夏季尤喜食之。
瓶裏菜
以六麻苔心菜稍加馬蘭頭,裝入小甏醃之,俗稱瓶裏菜。 [25] 

盛澤鎮美食

盛澤鎮位於蘇州市,蘇州菜系是其典型的風味特色美食,已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蘇州菜餚。
秦漢直到明清,蘇州一直是王室內廷食物的供應基地之一,香粳米、三破糯、洞庭紅桔、南蕩菱藕、碧螺春茶等都成為皇家貢品,而蓴菜、鱸魚也是當地的盛名食品。另外,還有花色繁多、製作精良的糕點糖果、盛澤鎮的蘇州風味小吃等特色美食。 [26]  其中,肉餡燒賣是盛澤著名的點心之一。

盛澤鎮歷史名人

先賢仲子(子路)四十九世嫡長孫,主盛澤鎮御賜河內公廟祀事。字址生,號益庵。父諱爽,本生父諱潔。性剛直,有勇力,篤厚而靖夷,端莊而和裕,蔚有大儒之風。靖康丁未,中興皇帝次濟州,公以河內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請出戰保國。帝甚褒之,以武功授高郵州判,遂遣公如維揚。有胞弟曰白庵、履庵,皆依倚播遷。紹興初,遂遷吳江膳字圩朝潭浜(今盛澤目瀾州正南),主祀河內公廟,子孫因家焉。享年六十有八。卒葬吳江縣盛澤鎮小口圩普福橋北堍,傍有御賜河內公廟。
字如晦,南宋臨安(今杭州)人。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敷文館學士。封吳江開國伯,遷居二十都(即盛澤)。仲沈洙《盛湖志》謂盛澤的地名因盛章而得,但無可考證,姑從闕疑。
字兆隆,秀水(今嘉興)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居官清正。作文醇雅,書法遒勁。未第時曾讀書於圓明寺,手書“護法”兩字。著有《介石齋集》。
字元價,上元(今南京)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狀元。官至禮部右侍郎。曾出使朝鮮,謝絕鄰邦的贈賄。好名畫古器,收藏之豐甲於南京。其先祖為盛澤人。未第時讀書於古龍庵甚久。著有《使朝鮮稿》、《南還紀勝》等。
王朝臣
字熊翁,元泰定元年(1324)進士。少從蘭溪金履祥遊,天文、地理、陰陽、歷算諸書,悉得其指點。當時崇尚詞曲,競為浮豔,朝臣以清真雋雅為宗。吳江州判官張顯祖以太湖水利之事請教,朝臣詳細告明,建議築垂虹橋,並捐資助工。官太子司經,著有《或默軒集》。
陳宣
字子昭,明宣德四年(1429)舉人。官玉山教授,升國子監學錄。工詩文,善丹青,曾繪盛湖八景圖,刻石置於竹堂古祠壁間。卜夢熊對他推重備至。裏中文人,自陳宣而始。其翰墨風流,沾溉後人。
周燦
字光甫,號闇昭,謝天港人,兆南的從曾孫。崇禎四年(1631)進士。任浙江宣化、會稽二縣知縣。崇禎十六年(1643)提升為浙江道御史。南京政權覆滅後,他歸裏隱居,成為復社的骨幹。其詩文繪事筆意疏遠,有姜白石之風。著有《西巡政略》、《澤畔吟》等。
字雲滄,自號白洋山人,清康雍時人。初畫山水,泛學無宗。中年師事常熟王翠,畫乃大變,筆墨蒼秀,小幅及淺絳尤妙。復又師事婁東王原祁,得原祁器重。康熙五十五年(1716)與王翬等合作《歲寒三友圖》。雍正六年(1728)作《竹溪高逸圖》。詩亦秀韻。其子椿,字寶齡,仰承庭訓,亦善繪事。
程邦憲
字穆甫,號竹庵,嘉慶七年(180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二年(1822),擢江西道監察御史。道光五年(1825)轉户科給事中,六年(1826)轉鴻臚寺少卿。享年66歲。著有《竹庵奏議》、《遲雲吟館集》。 [27] 

盛澤鎮獲得榮譽

2019年9月11日,盛澤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28] 
2019年12月,盛澤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29] 
2020年7月,全國愛衞會確認盛澤鎮為2019年國家衞生鄉鎮。 [5]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30] 
2022年12月,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31] 
2023年9月24日,盛澤鎮入選“2023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百強”,排名第6。 [33] 
2023年10月20日,入選“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6。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