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盛澤仲子廟

鎖定
盛澤仲子廟位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小口圩,該廟又稱御賜仲子廟,又名御賜河內公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系宋高宗趙構御賜。
中文名
盛澤仲子廟
位    置
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小口圩
又    稱
御賜仲子廟
始建於
南宋紹興元年

盛澤仲子廟歷史沿革

這裏的仲子,即先賢仲子。先賢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大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衞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內公,南宋度宗鹹淳二年進封衞國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追稱先賢仲子,清世宗雍正十一年上尊號為衞聖。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長孫仲基隨康王趙構從濟州南渡,以軍功授台州知府,後定居吳江膳字圩,即今盛澤鎮。宋高宗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詔在盛澤鎮劃地百畝,修建御賜河內公廟,宋高宗親撰匾額與廟記。宋高宗所撰《御賜河內公廟記》,由陳康伯謄寫刻碑,南宋時濟寧仲德懋撰有《謁大宗祖廟》、寧陽仲正琮撰寫的《之盛寨祭廟懷祖二首》等詩歌,都是描寫該廟的。
該廟是仲氏家族歷史上唯一一座御賜祖廟,而且是全國仲廟中佔地面積最大祭祀規格最高仲子廟。歷經宋元明清,主體建築仍在,民國期間改名仲氏家祠,49年前後因族長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廟荒敗。

盛澤仲子廟祠廟文獻

御賜仲子廟的建廟原委在盛澤鎮仲爾侗撰寫的《仲氏統譜·序》中有詳細體現,該文寫於南宋淳熙年間,其中這樣記載:“吾先世乃濟州人焉。靖康丁未,中興皇帝次濟州,先祖考益庵公以河內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請出戰保國。帝甚褒之,遂遣祖考如揚。五月,帝登壇受命於應天,改元建炎。至帝自揚抵浙,祖考扈之,遂賜復廟於吳,雕樑畫棟,以續河內公祀。”這一點在元朝至正十二年濟寧籍仲衍撰寫的濟寧橫坊村《仲氏族譜·序》也得到了佐證:該文提及“宗子遷吳已歷年所。紹興初,宋皇加賜廟額,宗祊有序,春秋祭祀仍其舊。吾濟域仲氏,自靖康以前舊譜頗詳。靖康季,金主南遊,宋皇渡江。吾族宗廟、大宗主皆遷於吳。”
對於御賜仲子廟在南宋初期的規模,仲基的墓誌銘做了如下記載:“公諱基,字址生,號益庵,衞侯河內公仲由四十九世嫡孫。父諱爽,本生父諱潔,性剛直有勇力……大儒之風……元符己卯時濟州……公率而……靖康丁未上次濟……公奏曰……僑寓秀水天字圩,後遷吳江膳字圩……遂賜復廟於吳,……廟方一頃有餘……畫棟……餓民……公疏財以賑之……享壽……配享河內公……湖州……”雖然墓誌銘字跡模糊,但“廟方一頃有餘”赫然可見,也就是説御賜仲子廟在南宋初期就已經佔地百畝。
而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使胡祖廣所撰寫的《濟寧侯呂魯重修廟記》將御賜仲廟與衢州孔廟做了對比:“素聞吳越分歧間有子路祠廟,始於宋高宗南渡,大宗即嫡支主祀,其規制不遜於衢城。”這個廟記寫於元至正九年,這則文獻記載了御賜仲廟在元朝的時候規模已經不次於衢州孔廟。
盛澤鎮御賜仲子廟在明清兩朝,由於年久失修以及兵災頻仍,規模一度有所縮小。但祖廟主體建築仍在。崇禎戊子仲時鉉所撰寫的《仲氏族譜·序》便提到了這一點:“益庵祖扈蹕,功昭日月,御賜廟堂猶在,祖訓猶存,即前朝博士亦誠心拜謁,未有僭越。”對此,修撰於康熙年間的贛榆縣仲氏舊譜也做出了記載“基,字址生,號益庵,爽公嗣子,潔公長子,主祀事。宋靖康間以武功授高郵判,建炎戊申間,偕胞弟白庵、履庵隨衍聖公孔端友扈蹕而南,遂籍吳江縣膳字圩。累官台州知府,遷秘書學士,節制軍國檢校,誥封中憲大夫,妻張氏、王氏俱封夫人,合葬吳江小口圩,墓旁有先賢祖廟。”這裏面提到的“墓旁有先賢祖廟”,吳江盛澤鎮大宗譜注説得更明白,其中提到“合葬小口圩。墓旁有御賜河內公廟。子三:世登、世第、世資。”
這個信息不僅提供了御賜仲子廟在康熙年間仍存在的信息,還指出了御賜仲子廟的位置——在仲基墓地旁邊。

盛澤仲子廟仲子廟與中山古塋

由於《盛湖志》沒有記載任何姓氏的家廟,故而御賜仲子廟在《盛湖志》中也付闕如。但該志提到了仲基墓地的位置。
查《盛湖志》十四卷本卷五“墓域”頁九“秘書學士仲基墓在小口圩普福橋北堍,明萬曆間裔孫大績修。環以石城,建坊,墓門前華亭陳繼儒題“中山古塋”四字,是為仲氏南渡始祖。宋建炎時,從山左扈蹕至此,子孫遂家焉。國朝錢雲《謁中山古塋》“人來澤畔始誅茅,地擇牛眠卜(乾隆兩卷本作向)近郊。鼻祖巳佔椒衍實,耳孫重見鳳揚苞。”
對於小口圩的“普福橋”,刊於民國時期的《盛湖志》十四卷本記載:“普福橋,跨小口圩、具字兩圩,今在。”清末民初的普福橋在清初又名“小口橋”,刊於乾隆三十七年的《盛湖志》二卷本載“小口橋:此橋下即中山古塋,至今仲氏子姓祭祀不絕。”...
參考資料:仲氏族譜、仲氏傳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