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益農鎮

鎖定
益農鎮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位於錢塘江南岸,地處蕭紹平原中心,杭州與紹興交界處,北靠臨江工業區、東接紹興濱海工業區、南與紹興馬鞍接壤。 [28] 
益農鎮總面積46.5平方千米(2017年),47275人(2017年)。 [2]  截至2014年8月,益農鎮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 [1]  2015年,全鎮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5.3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1.33億元,外貿出口總額7950萬美元,財政總收入2.3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1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8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1元。 [3] 
2019年10月,益農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4] 
中文名
益農鎮
外文名
Yinong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地理位置
杭州市蕭山區東端
面    積
46.5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9個行政村、1個社區
政府駐地
益農鎮紅陽路98號
電話區號
0571
郵政編碼
31124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7275人(2017年) [5] 
車牌代碼
浙A

益農鎮歷史沿革

益農鎮在20世紀50年代大部分還是錢塘江口潮漲潮落的灘塗。其西半部原為夾灶鄉,屬於紹興縣。因當時眾多鄉民以曬鹽為主,最早以古老的煮鹽工藝產鹽,每處以兩灶間隔,故名夾灶。
1956年2月劃歸蕭山。1958年為羣英人民公社一部分,1959年為黨山公社部分,1961年為夾灶公社。1966年11月開始,夾灶、黨山、長沙、瓜瀝等公社組織農民向東部灘塗圍墾,並設立益農圍墾指揮部。至1977年,先後進行5次圍塗。從1971年開始逐步移民定居。1976年2月,成立益農人民公社籌建小組。1978年1月,正式成立益農公社。1984年5月,夾灶、益農兩公社改設為夾灶鄉和益農鄉。1992年5月兩鄉合併為益農鎮。 [5] 
2006年1月,原委託蕭山區農業對外綜合開發辦管理的東臨錢塘江、東南界紹興縣、南接益農鎮、西交第一農墾場、北至外十三工段橫河,面積為26.4平方公里的區域劃歸益農鎮。 [1] 
2015年3月,蕭山區委、區政府對開發區平台體制進行了調整,將益農鎮30平方公里劃歸開發區作為產業拓展區塊。開發區益農區塊規劃範圍為東至蕭紹邊界和四圍搶險河,南至三益線,西至錢江通道,北至紅十五線,規劃面積約37.4平方公里。 [6] 

益農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8月,益農鎮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眾力村鎮龍殿村五六二村 ,趙家灣村,益農村,東村村,東江村民圍村,羣圍村,長北村,三圍村利圍村,羣英村,東沙村,興裕村,新發村,九聯村,星聯村,東聯村弘揚社區。鎮政府駐益農鎮紅陽路98號。 [1] 

益農鎮自然環境

益農鎮位置境域

益農鎮位於錢塘江南岸,地處蕭紹平原中心,杭州與紹興交界處。北靠臨江工業區、東接紹興濱海工業區、南與紹興馬鞍接壤,總面積46.5平方公里,鎮中心位於北緯30°11′49″,東經120°35′18″。 [28] 

益農鎮地形地貌

益農鎮境內東部為新圍墾的錢塘江灘塗,西部以北海塘為界,南為水網平原,北為沙土平原。境內土壤多脱胎於淺海泥沙,為沙地平原。 [8-9] 

益農鎮氣候

益農鎮氣温比蕭山內地稍高,日夜温差較大。年降雨量少於內地,日照比內地偏少,全年主導風向為東風。梅汛洪澇,熱帶風暴和颱風是主要的災害性天氣,風力較內地大1-2級。 [8-9] 

益農鎮水文

益農鎮內人工開挖河流縱橫交錯,間隔有序,呈格子狀,主要有趙家灣、鎮龍殿灣、益農中心直河、白洋川、十二埭橫河等。 [8-9] 

益農鎮自然資源

動物
截至2011年,益農鎮主要有野生烏龜、鴛鴦野鴨斑鳩錦雞、菜花蛇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 [10-11] 
植物
截至2015年,益農鎮主要有再力花黃菖蒲千屈菜、美人蕉、花葉蘆竹、線葉香蒲、常綠水生鳶尾、睡蓮、金線水葱等水生植物外,還有野茭白、野菱、野芋紫芋芡實等“水生蔬菜”。 [12] 

益農鎮人口民族

益農鎮人口

益農鎮歷次人口普查户口數
普查年份
總户數(户)


總人口數(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

合計
家庭户
集體户
合計

1982
1586
1574
12
7163
3782
3381

1990
4326
4266
60
14495
7774
6721
130
2000
13069
12998
71
41723
20462
21261
930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益農鄉外出人口273人(男184人、女89人),外來人口常住一年以上,户口在外縣市的230人(男48人、女182人)。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鎮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328人(男1869人、女1459人);外來人口1322人(男474人、女848人),兩次普查數據顯示,外出人口男性多於女性,外來人口以女性居多。2001年,計劃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8.98‰,自然增長率3.22‰。 [13-14] 
截至2010年,益農鎮户籍人口6.5萬,常住人口11萬。 [2] 
47275人(2017年)。

益農鎮民族

1990年人口普查時,益農鄉有苗族壯族彝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侗族畲族8個少數民族20人,均為女性。
據2000年人口普查,全鎮有苗族、壯族、回族、藏族等13個少數民族149人(男24人、女125人)。隨着外來人口的增多,境內的少數民族人數不斷增加。 [13-14] 

益農鎮政治

鎮黨委書記:洪波 [29] 
鎮長:傅立國 [30] 
鎮人大主席:瀋陽 [31] 

益農鎮經濟

益農鎮綜述

2010年,益農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7.68億元,工企業總產值272.3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214.22億元,財政總收入37254.9萬元,農副業總產值5.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6539元。 [7] 
2011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00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左右。農副業總產值5.8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左右;農民人均收入18350元,比2010年增長11%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9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左右。 [15] 
2012全年實現工企業總產值531.5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2.9%,其中,工業總產值510.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2.86%;規上工業銷售產值317.1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6.32%;固定資產投資8.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9.14%;農副業總產值6.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2.07%;第三產業增加值3.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6.92%;農民人均純收入20618元,同比2011年增長12.35%;地方財政收入16153萬元。 [16] 
2013全年實現規上工業銷售產值353.1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01%;農副業總產值7.2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26%;農民人均純收入23386元,同比2012年增長1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投入7.14億元;財政總收入2583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571萬元。
2014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51.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87%;農民人均純收入26183元,同比2013年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3億元。 [17] 
2015年,全鎮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5.34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91.33億元,外貿出口總額7950萬美元,財政總收入2.3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1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8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1元。 [3] 

益農鎮農業

益農鎮早期的農業作物以糧、棉、豆類、油料為主,輔以絡麻、甘蔗、蔬菜及其他多種經營,盛產“蕭山蘿蔔乾”和“紹興黴乾菜”,主要種植棉花、絡麻、油菜這三樣經濟作物。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着化學纖維大量上市,棉麻市場萎縮,到2000年,全鎮棉花種植面積7213畝。絡麻種植面積341畝,為1999年的82.3%,而油菜種植面積達6913畝,總產量828噸,為1999年的149.7%。 [18] 
2004年,全鎮實現農副業總產值27888 萬元,比2003年增長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16元,比2003年增長8.7%。 [18] 
2010年,大棚蔬菜基地種植户平均收益超過10萬元。2010年,該基地複種面積超過1萬畝,蔬菜總產量達5萬噸,總產值達1.5億元,大棚蔬菜基地種植户人均種植大棚5畝以上,種植户均純收益超過10萬元。其中,三圍村種植大棚蔬菜2000多畝,該村80%的土地用於大棚蔬菜種植,80%的農户種植大棚蔬菜,農户80%的收入來自於大棚種植。2010年,大棚蔬菜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採購物資400萬元,統一採購率達到90%以上;基地蔬菜統一銷售率達到95%以上,使種植户平均節約種植成本20%以上,蔬菜種植效益提高25%以上。 [19] 
2013年,新建糧食功能區面積6047畝,完成東沙村850畝杭州市級低產田改造項目。

益農鎮工業

益農鎮工業企業以紡織印染、機械五金、印刷+包裝等行業為主,其中輕紡印染佔工業經濟總量70%左右。 2004年全鎮共實現工企業總產值615232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24.80%;實現工業總產值601582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23.94%;實現利潤22003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2.02%;實現工業增加值76222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16.20%;實現税金及附加16158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9.64%;累計完成所有者權益184837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46.32%;完成出口交貨值24682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132.72%;自營出口額達到18673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259.23%。 [20] 
截至2011年益農鎮工業總產值已突破300億元大關。 [21]  2011年,全年實現工企業總產值401.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47.33%;實現規上工業銷售產值276.1億元,絕對值位列全區各鎮街第3位,同比2010年增長55.81%,增幅位列全區各鎮街第1位。從財政收入看,完成税收收入4.54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1.3%。某控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某建設公司銷售收入接近10億元。到2011年底,全鎮共有產值超億元的企業5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4家。其中,某集團成功立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複評和杭州市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某企業被認定為省科技型中小企業。 [2] 
2013年,全鎮有20個工業項目開工實施或投產,實現“個轉企”29家,“小升規”5家。累計完成標準廠房改造20600平方米。

益農鎮商貿業

益農農貿市場,創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1992年益農鄉、夾灶鄉合併成了益農鎮,鎮人民政府經過研究,選擇益農大道南側,佔地20畝,規劃益農鎮農貿市場,並於1993年籌建動工。 [22] 
2007年投入資金40餘萬元。2010年投入資金210萬元,使得農貿市場面積達到了4213.4平方米。 [22]  2011年底,益農農貿市場被授予“杭州市綠色市場”等稱號。 [22] 
2013年,益農鎮新培育1家限額以上服務企業,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已成為浙江省文明示範市場、杭州市三星級農貿市場。全年完成服務業投資2.47億元。

益農鎮社會事業

益農鎮醫療衞生

夾灶、益農兩鄉合併前,各有衞生院1所,村設醫療站。1999年,益農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潔美家園”活動,對環境衞生進行整治,共投資43萬元,新建鎮環衞所,設立垃圾箱97只,並落實了鎮村專職保潔員。2000年,益農鎮有衞生院1所,村衞生室18個。25個鄉村醫生。 [23] 
2007年省、市提出創建規範化社區服務中心,2008年社區服務站建設收支兩條線,藥品零售銷售在益農衞生院試點,於2010年在全區範圍推廣。 [24] 
截至2014年,益農衞生院(包括下屬13個服務站)有工作人員87名。其中本科畢業15人。大專畢業28人,中專畢業(大專在讀)29人。主治醫師11人,醫師53人,職業醫師11人,醫師助理21人,職業護士19人,全部持證上崗。 [24] 

益農鎮文化教育

文化中心是鎮民的主要娛樂活動場所,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內有容納960人的劇院大廳,擁有多功能室1個,圖書館1座,文化娛樂網點17處。1999年,創建為杭州市“東海文化明珠工程”鎮。 [23] 
截至2011學年,益農鎮共有一所初中,4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682人;二所中心小學,5所分校,共70個班,在校學生3139人,其中外地民工子女1380人;一所中心幼兒園,三所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1274人;一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下設19個成教點。全鎮有浙江省示範小學一所,杭州市示範幼兒園一所,杭州市示範初中一所,省一級成校一所。 [24] 

益農鎮廣播電視

1970年11月,益農圍墾指揮部廣播站建立。1978年1月更名為益農公社廣播站,1984年5月改稱益農鄉廣播站,1987年2月改稱益農鄉廣播電視站,1992年5月,夾灶鄉廣播電視站併入。1991年評為杭州市廣播電視系統先進集體。 [23] 
2000年底,廣播機房主要設備有250瓦擴音機16台,播控調音台、MD磁光盤錄音機和採訪機一台,電視攝、錄、編主要設備有攝像機、編輯機、字幕機各1台、錄音機3台,全鎮饋線長31.5公里。入户喇叭10650只,入户率77.2%,通響率90%,有線電視主幹線電纜85公里,光纜15公里,用户1250户,入户率9.1%。在編職工3人,聘用工3人。 [24] 

益農鎮民生保障

2014年,益農鎮新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400人,累計達到31418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38%。職工養老保險淨增指標163人。發放民政各類補助1100萬元。發放企業退管人員節假日慰問金663萬元。發放各類糧食補貼資金379.07萬元,惠及農户11657户。 [25] 

益農鎮交通

益農鎮的交通網主要由4條縣鄉公路和2條鎮級公路構成。4條縣鄉公路分別為:黨老線,總長8.80公里;轉益線,總長5.47公里;偉老線,總長19.5公里;三益線,錢江三橋至益農,總長39.01公里,益農段總長6.1公里。2條鎮級公路分別為:眾二灣公路,途經眾力、五六二、東灣至東方紅閘,全長6.5公里;紅陽路,從朝陽閘至東方紅閘全長2.8公里。 [26]  截至2011年,省級高速、錢江通道、機場路東伸、世紀大道南伸已規劃實施。 [7] 

益農鎮景點

久裕廟
1958年在大辦食堂的浮誇風中,廟堂被毀改辦食堂,食堂之風結束後設置為供銷社,前面臨河為店面,後進房屋為倉庫。1988年供銷社萎縮自動淡出,遂重建久裕廟。始創人沈大毛、兒子沈如根都是忠實的信徒,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信佛拜菩薩,偷偷地供着菩薩做着佛事。久裕廟的主持已傳到沈大毛的孫子,61歲的沈朱夫手上。廟堂一再擴大,有建築面和1500多平方。前後兩進加西則廂,當家菩薩是朱天菩薩,另有玉皇大帝、東嶽大帝、觀音娘娘、大佛菩薩、土地菩薩、土地娘娘、如來菩薩、韋馱菩薩、四大金剛等40餘尊。每年的四月初十至四月二十二是香客最多的時段,日香客都在700-800人左右。 [27] 
頭段廟
頭段廟因建在北海塘第一頭的廟而得名,廟殿之中,居中塑像是張老相公,左右的兩尊女性塑像,據稱是他的“大太太”和“二太太”。樑柱之間都掛有一隻木質江船,以表明他的身份。頭段廟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也難逃劫難,原址改建了棉油加工廠,後又改為印染廠,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中頭段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村民魯張大冒險把張老相公菩薩偷偷揹回家收藏,待風聲緩和才一點點擴建,頭段廟是南沙益農最大的廟殿,佔地2000平方米,張老相公菩薩、包公菩薩、土地娘娘三巨頭率眾多菩薩在此安身。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