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益羊鐵路

鎖定
益羊鐵路位於山東省東北部平原地區。由膠濟鐵路青州市南站至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大家窪站,正線全長72.274公里,地面自然坡度由4‰漸降為1‰。益都至潘家村附近為洪沖積平原;由潘家村至諸葛莊為沖積平原;諸葛莊至大家窪為濱海平原,地下水位2至4米,滷水濃度平均含鹽量6~7‰,近海鹽度高達12.28‰,局部地區尚有裂隙土和具有濕陷性的新黃土;益都至諸葛莊為淡水區,地下水位6至15米。穿越線路的主要河流有彌河、王欽河等。線路北段靠近渤海萊州灣,氣候為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温12.5℃,最冷月平均温度-6.5℃,極端最低氣温-22.3℃,極端最高氣温40.3℃;年均降水量672毫米,最大積雪深度27~28釐米,最大風速23米/秒,凍土深度0.45~0.5米,沿線地震烈度為6~8度。
沿線農副業生產發達,1985年鹽產量達235萬噸,為全省最大的原鹽生產、鹽化工基地和灘塗養殖基地。益羊地方鐵路的建成,對加速原鹽外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將起着重要作用。
中文名
益羊鐵路
隸    屬
山東省地方鐵路局益羊鐵路管理處
里    程
72.274公里
起始站點
益都站,大家窪站
別    名
青大鐵路

益羊鐵路線路建設

益羊鐵路修建緣起

建國前,羊口一帶的原鹽外運為人挑畜馱。1930年,修建公路後,主要靠汽車外運。1958年,儲量近500萬噸,而年銷量僅達77.8萬噸,年久鹽積如山。為將原鹽運出,山東省曾於1959年擬議修建鐵路。1981年再次報請國務院要求儘快修建益羊鐵路。1982年國家計委批准由鐵道部、輕工部、中國石化總公司和山東省合資修建。1985年國家決定在大家窪興建年產60萬噸純鹼廠,在辛店建年產30萬噸乙烯工程,投產後均需以鹽、矸石和煤炭等為原料,運量勢必增加,從而促進了益羊地方鐵路的修建。

益羊鐵路勘測設計

1959年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曾進行過定測。1979年完成《羊口鹽場支線方案研究報告》。1982年12月~1983年1月完成壽光縣至大家窪44公里的初測工作。1983年5月25日與山東益羊鐵路工程建設指揮部簽訂《羊口鐵路支線委託勘測設計合同書》,同年6~8月完成全線初測。在1979年的接軌方案報告中,經反覆比較後,最後確定在益都站接軌。1983年11月~1984年1月完成全線定測工作,8月完成施工設計。
設計主要技術標準和條件:線路為Ⅲ級支線。正線為單線,到發線有效長為850米,有條件預留1050米。限制坡度為5‰,最小曲線半徑一般為600米,困難地段400米。“前進”型蒸汽機車牽引,牽引定數為3300噸,機車交路為肩回式。閉塞方式為繼電半自動。採用43公斤/米、長25米鋼軌,軌距為1.435米,軌枕為69調質混凝土枕,每公里鋪1600根。道牀石碴厚20釐米,沙墊層厚20釐米。非滲水土壤路基寬6.2米。橋涵設計荷載為中-22級活載。一般橋樑、涵洞以及橋涵附近路肩設計洪水頻率為50年一遇,彌河特大橋檢算洪水頻率為百年一遇。
近期開行零擔、解結列車各1對,貨物列車3對,濟南大家窪旅客列車1對;近期區間設計通過能力22對,遠期30對,近期需要通過能力9.5對;近期年調查運量300萬噸,遠期500萬噸;近期年輸送能力1100萬噸,遠期1500萬噸。

益羊鐵路工程施工

山東省政府直接領導下,濰坊市政府與濟南局派出幹部,組成山東益羊鐵路工程建設指揮部。主管部門曾先後為濟南局、益羊鐵路董事會等。指揮部亦曾先後為施工、建設單位和主管單位。益都縣和壽光縣分別成立施工指揮部。參加施工的有濟南局工程總公司第五、第六、第七公司和青島鐵路分局張店電務段、張店水電段,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第四工程局給水工程大隊,濰坊公路段、壽光縣公路站,益都縣東壩、房家、大華建築隊、龍山建材公司、大家窪建築公司等,沿線人民參加了土石方工程施工,人數達5萬人。
全線共徵用耕地2836.7畝,取土折算用地1785.5畝;平均每畝徵地款益都縣和壽光縣壽光鎮以南3000元、壽光鎮以北2400元,加上道路改移等開支,共用款近2000萬元。
1984年確定總概算8629.1萬元,其中鐵道部撥款2876萬元,中國石化總公司貸款1438萬元,輕工部貸款1438萬元,山東省撥款890萬元、貸款1987萬元;後由於物價上漲諸因素,總概算追加3000萬元,由四個合資單位各按750萬元分攤,合計概算為11629.2萬元。
1984年5月4日動工,10月15日路基土方全面開工。開工前指揮部領導及有關人員對72.300公里線路實地踏勘,發現設計中的問題請三院研究,其他問題儘量在施工前解決。路基土石方工程:由益都、壽光縣施工指揮部擔任。濟南局工程總公司七公司四隊負責開工前的全線複測、貫通、竣工測量以及技術管理、技術指導。益都縣施工指揮部負責0至18.260公里施工,於1984年11月1日開工,1986年1月14日竣工,完成土石方59萬立方米。壽光施工指揮部負責18.260公里至終點區段的施工。這一區段分二個階段施工:第一階段自1984年10月28日起,由18.260公里至52.018公里,有2萬餘人蔘加,至1985年3月竣工;第二階段自1985年10月23日起,由52.018公里至終點,在總結前段施工的基礎上,根據新地段鹽鹼澇窪的實際情況落實施工,至1986年11月24日竣工。1987年5月4日簡易通車。全線共完成路基土方209.58萬立方米,其中正線路基土方130.84萬立方米,站場路基土方78.75萬立方米。
線路鋪軌:由濟南局工程總公司第七公司承擔。1985年6月開始動工,1987年1月9日鋪至大家窪。鋼軌為50公斤/米P型、長25米新軌,正線鋪軌72.274公里,站線鋪軌21.760公里;鋪道岔65組,軌枕為69型預應力調質鋼筋混凝土枕,全線鋪軌枕14.2萬根,直線每公里鋪1600根;道牀鋪石碴約19萬立方米,厚40釐米。
橋涵工程:由濟南局工程總公司第五、六、七公司和濰坊公路段及兩縣施工指揮部擔任。工程於1984年5月4日由王濰公路立交橋破土動工,當年開工中小橋涵計80座,至1986年12月20日,全線橋涵工程基本竣工。全線建成特大橋1座、長1123.9延長米,中橋9座、469延長米,小橋6座、161.05延長米。彌河特大橋為34孔32米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梁沉井基礎,設計荷載中-22級,百年一遇流量1500立方米/秒。1985年3月26日動工,1988年1月30日竣工,施工中採用調質混凝土摻用附加劑。全橋實際造價800萬元。涵洞248座、3026.34橫延米。大中小橋多集中在50公里以北的低窪彌河洪泛地帶,因這一帶地質、水文情況複雜,基礎工程全部採用高抗硫酸礦渣或火山灰質硅酸鹽抗侵蝕水泥保護。
通信、信號工程:由張店電務段施工。通信長途電話線路及地區電線路均按地下直埋電纜設計,長途採用HVFZQ22長途對稱電纜,地區及站內採用市話電纜。全線各站採用透鏡式色燈信號機,1989年5月26日地下電纜複驗交付使用,同年6月,全線信號工程竣工。
電力、給排水及站舍房建工程:電力工程由張店水電段施工,全線為10kV電力線貫通,益都擴建配電所,壽光為室內型變電站與配電所合建,其他站為杆上變電器,計有電力變電器12台,高壓開關櫃6面。1985年4月開工,至1988年11月,電力貫通線、各站電力線,先後竣工。給排水工程由第四工程局給水工程大隊施工,1984年12月開工,1989年1月全線給排水工程竣工,計有管井6座,蓄水池2座,水塔6座,給水管1.7萬米,排水管0.56萬米,污水泵站2座,給水機械8套。房建由兩縣施工指揮部施工,1986年5月相繼開工,1989年11月全部竣工,建房約3.7萬平方米。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四處三段於1987年11月~1988年6月17日,在大家窪站先後建成長1673.9米、325.6米運鹽貨物、危險品專用線各1條。濟南局工程總公司七公司在宅科站臨時增建88個貨位、長400米的鹽業專用貨台。
在全線施工中,注意推廣使用新工藝。建橋節約水泥價值10萬元,用鋼模代木模,節約木材價值3萬餘元。徵地工作、公路與鐵路平交方案設計等工作,按照有關政策,修改設計方案,節約了資金,加快了進度。但在施工中,也出現過路面過高夯築不實、爆擴樁基礎工程牆體開裂、鋼筋混凝土梁部分微裂等質量問題,造成返修。

益羊鐵路站場設施

全線共設車站6個(不含益都站)。
1989年益羊鐵路車站性質及中心裏程表
管轄單位
車站名稱
性質
中心裏程(公里)
山東省地方鐵路局益羊鐵路管理處
接軌站
230.034(膠濟里程)
0.000(益羊里程)
0.000(青臨里程)
中間站
10.600
小董站
乘降所
20.680
給水中間站
29.900
中間站
接軌站
46.300(益羊里程)
0.000(壽平里程)
宅科站
中間站
59.250
終點折返站
71.300
壽光、大家窪兩站為益羊鐵路主要客貨運站,建有350米站台各1個,候車室分別可容納300人和200人,兩站發送旅客佔全線50%以上。壽光站有3股到發線,預留1股,設有1股貫通式貨物線,2股盡頭式貨物線和卸煤線,貨場在站房同側益都端,有停留4輛小罐車的卸油線,有10噸、跨度22米起重機1台,3立方米電動抓鬥1台。大家窪站設盡頭式貨物線和搬運車輛停留場地,散堆裝貨區設4股到發線、2股調車線、1股牽出線;折返段在站房同側的終點端;東端建有通往鹼廠的專用線和危險品專用線。宅科站設88個運鹽貨位和400米鹽業專用貨台。其他各站站台均為250米,未設置裝卸機械。

益羊鐵路竣工驗交

1987年6月8日,由指揮部主持,組成有臨管段、設計、施工諸方面參加的山東益羊鐵路工程驗交委員會,遵照鐵道部《鐵路基本建設工程竣工驗收交接暫行辦法》,結合益羊鐵路集資修建的特殊情況,進行現場交接並辦理固定資產交接手續。至1988年底,鐵路臨管段接管正線和部分正線路基、軌道、站線及信號、橋涵、給排水工程,94%的房建工程辦理了初驗,電力主體工程辦理了驗交,由鐵路臨管段接管使用。1987年辦理現場驗交各類工程125件、1988年辦理350件、1898年辦理70件,累計辦理545件。

益羊鐵路臨管運營

1987年4月1日成立益羊鐵路臨管段,隸屬指揮部領導,組織簡易運營通車,併為正式臨管運營作準備。簡易通車後,沿線各站無信號、無照明、無正常供水,臨時通信線路維持通話,制定特殊情況行車辦法指揮行車。
1988年2月27日,正式臨管運營。3月21日為齊魯30萬噸乙烯工程運送第一列原鹽列車;3月5日~12日,開行臨時客車,一度組織沿線羣眾免費乘車,以擴大影響。
1989年,益羊鐵路直屬省地方鐵路局領導,實行分級管理的新體制。同年2月1日,開行客車1對。
五益羊鐵路(壽光段)改線20公里。
2009年8月11日,益羊鐵路(壽光段)西移方案彙報會議召開。壽光市領導孫明亮朱蘭璽、楊德峯、王惠玲、林立星參加。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明亮指出,隨着城市規劃及城市建設的發展,益羊鐵路城區段日益成為城市向東發展的重大障礙,益羊鐵路改線工程迫在眉睫。各級各部門要積極配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益羊鐵路改線工程推進速度。
但隨着壽光市城市向東發展,開始與壽光市現有城市規劃不相協調。鐵路從城市中心穿過,將市區一分為二,與生態環境不相協調,也給城市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帶來很大困難;鐵路穿越市區段與聖城街、南環路、廣場街、菜都路和建新街等主要道路交會,形成十字交叉路口,存在很大交通隱患;鐵路貨場的到達貨物主要是煤炭,給市區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加上列車運行中產生廢氣、機車鳴笛及與鋼軌摩擦撞擊產生的噪聲,對城市環境和市民安居樂業產生了很大影響。
益羊鐵路改線工程(本報曾報道過)起點自孫家集街道邊線王村北,基本沿大西環走向,經文家街道、化龍鎮、台頭鎮、古城街道、田柳鎮後,與壽平線(壽光至鄒平)銜接,全長31公里。其中,壽平線由省地方鐵路局投資建設,經過田柳鎮、古城街道、台頭鎮和化龍鎮,是山東省環渤海開發建設的重要鐵路線之一,壽平鐵路線與益羊鐵路西移工程部分路段重合,重合段長11公里,這樣實際改線長為20公里。依託益羊鐵路搬遷契機,晨鳴集團結合成品紙、原材料運輸日益增多的實際,充分發揮鐵路運輸成本低的優勢,決定建設晨鳴鐵路專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