盉(拼音:hé)是汉语二级规范汉字,字形象器皿中盛放谷物之形,《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调味",后特指商周时期青铜制温酒或调和酒水的容器。该字从"皿"部,构形初见于商代金文,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已形成定型化的"皿"底"禾"声结构。作为礼器使用时,常与盘组合成套,盛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初期 [1]。
- 拼 音
- hé
- 部 首
- 皿
- 总笔画
- 10
- Unicode
- U+76C9
- 字 级
- 二级
- 五 笔
- tlf
字形结构
播报编辑
从甲骨文到篆文的演变过程中,"盉"字始终体现"皿"部承载器皿特征、"禾"部表声的构字逻壳慨签辑。金文形体最早见于员乍盉等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呈现圆口、深腹、管状流与鋬手的典型器物特征 [1]。至战国时耻屑期篆文定型为上下结几拔估灶构乃求章,上部"禾"旁高度简化,姜旬捉下部"皿"旁保凳酷海背敬洒留容器匙泪轮廓形态。
音韵属性
播报编辑
《广韵》记载其反切为"戸戈切",对应中古音韵地位为果摄合口一等平声戈韵匣母。现代普通话统读为hé,粤语保留古音读作wo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该字与"和"存在声符关联,体现调酒功能的语义延伸。
字义演变
播报编辑
- 1.核心器物义:特指具有三足或四足、带流鋬的青铜容器,通过注水调节酒液浓度,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盉证实其原始形态 [1]。西周中期青铜盉常铸有长篇铭文,如义盉盖载有册命典礼内容。
- 2.动词引申义:早期文献中用作"调味"义项,如《玉篇》训释"盉,调味也",该用法后被"和"字取代。现存典籍中保留"调盉"等词组,反映其本义向器物专称的转化过程。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商周墓葬考古发现的人面盉、鸭形盉等器物,其凤鸟纹饰与动物造型体现礼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王国维在《说盉》中提出"调和水酒"学说,认为其功能是通过注水稀释醇酒,该观点得到虺龙纹盉等实物佐证 [1]。郭沫若提出的"持禾吸酒"假说因缺乏字形学依据,被季旭昇等学者质疑。
器物特征
播报编辑
典型青铜盉具有以下形制要素:
- 器身:椭圆或圆形腹部,容量约1000-3000毫升
- 支撑结构:柱状三足或蹄形四足
- 注流系统:管状长流与鋬手对称分布
- 装饰工艺:兽首盖钮与器身雷纹组合 [1]
春秋时期出现提梁盉等创新型制,如河南淅川出土的龙首盉,将传统鋬手改为活动提梁,反映礼器功能的世俗化转变。战国楚墓出土的楚途盉,盖内铸有34字铭文,为研究青铜器断代提供重要文字证据 [1]。
文献记载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皿部》明确记载:"盉,调味也。从皿,禾声"。青铜器定名原则沿用宋代《考古图》"盖皆调和之器"的论断,将自铭为"盉"的器物与文献记述相对应。清代学者通过比对《仪礼》中"设洗当东荣,南北以堂深"等仪轨记载,确认盉与盘组合用于沃盥之礼的祭祀功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