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皺鰓鯊

鎖定
皺鰓鯊是六鰓鯊目皺鰓鯊科皺鰓鯊屬魚類,又稱擬鰻鮫。 [7]  體延長,呈鰻形,腹部具明顯隆嵴;口端位,深弧形,頗大,向後延伸達眼後方;吻部極短,吻端截平;眼長橢圓形,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鼻孔小,近吻端側腹面;具噴水孔;兩頜齒同形,三叉型,中央齒尖和側齒尖基底間各具一小齒頭;鰓孔6對,均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互相覆蓋。 [8] 
皺鰓鯊廣佈於東大西洋沿岸海域,西印度洋南非外海,西太平洋日本本州南方外海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沿海,東太平洋美國加洲南部海域及智利北部沿海。在中國僅在台灣東北部深海曾有漁獲記錄。 [8]  通常棲息在水深120—1280米處,偶至水上層活動,在近海罕見。肉食性,以頭足類、鯊類及其他魚類為食。 [9]  卵胎生,每胎產崽8—12只,孕期為1—2年。 [10] 
皺鰓鯊身體結構原始,被稱為“活化石”。 [11]  生殖率低,種羣數量十分稀少, [12]  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EN)。 [9] 
中文名
皺鰓鯊
拉丁學名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分類位置
軟骨魚綱-板鰓亞綱-六鰓鯊目-皺鰓鯊科-皺鰓鯊屬
英文名
frilled shark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
Garman,1884 [1] 

皺鰓鯊命名由來

皺鰓鯊因其鰓間隔延長且有褶皺互相覆蓋而得名,其拉丁學名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來源於希臘語Chlamy(褶皺)、selachus(鯊魚)和拉丁語anguineus(鰻形的),由動物學家Samuel Garman在1883年命名 [1-2] 
皺鰓鯊標本照片(© Citron) 皺鰓鯊標本照片(© Citron)

皺鰓鯊形態特徵

皺鰓鯊身體近鰻形,成體平均長度為1.45米,最大個體可達2米,鰓孔6對,口寬大,近前端,兩頜齒同型,均為三叉型。背鰭小,呈葉狀,位於腹鰭基部到臀鰭後方。臀鰭大於背鰭。胸鰭小,呈槳狀。腸道有螺旋瓣。
皺鰓鯊三維虛擬解剖 皺鰓鯊三維虛擬解剖 [3]

皺鰓鯊生活習性

生活水深120~1280米,偶至水上層。以其他小型鯊魚、烏賊和硬骨魚為食 [2]  。卵胎生,無胎盤,胚胎營養來自卵黃,無明確繁殖季節,懷孕週期可達3.5年,每胎產2~10仔 [4]  。皺鰓鯊常在商業捕魚中被兼捕 [5] 

皺鰓鯊分佈地區

皺鰓鯊主要棲息在外大陸架和大陸坡的中上層水域,喜歡在上升流以及其他生物生產力高的區域生活。分佈於東大西洋沿岸海域,西印度洋南非外海,西太平洋日本本州南方外海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沿海,東太平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海域及智利北部沿海地區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