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皺葉變豆菜

鎖定
皺葉變豆菜(Sanicula rugulosa Diels),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皺葉變豆菜的帶根全草。分佈於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用於感冒,咽痛,口瘡,瘡腫,月經不調,跌打腫痛。
中文名
皺葉變豆菜
拉丁學名
Sanicula rugulosa Diels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傘形目
傘形科
變豆菜屬
皺葉變豆菜
分佈區域
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採集時間
夏季

皺葉變豆菜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皺葉變豆菜性味

味辛、苦,性平。

皺葉變豆菜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皺葉變豆菜主治

用於感冒,咽痛,口瘡,瘡腫,月經不調,跌打腫痛。

皺葉變豆菜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皺葉變豆菜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皺葉變豆菜形態特徵

皺葉變豆菜線稿圖 皺葉變豆菜線稿圖 [4]
多年生草本,高25-40(-75)釐米。根莖短,側根細長。莖直立,無毛,上部有分枝。基生葉多數,紙質或近革質,圓形、腎圓形以至寬心形,長2-3釐米,寬3-5.5釐米,3深裂,裂口深達基部2/3-3/4,中間裂片寬倒卵形,基部楔形,頂端鈍圓,上部邊緣3淺裂,側面裂片菱狀圓形或寬倒卵形,2裂,內側裂片形狀同中間裂片,外側裂片略小,所有裂片表面綠色,背面淡紫紅色,無毛,邊緣有圓鋸齒,齒端尖,脈5、兩面隆起、葉柄長6-18釐米,基部有透明的膜質鞘;莖生葉腎圓形,3深裂,裂口達基部4/5,裂片倒卵形,邊緣有不等的鋸齒,主脈通常3,由基部射出。花序2-3叉狀分枝,傘輻長0.7-2釐米;總苞片1-2,3裂,裂片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小傘形花序有花5-7;小總苞片線形;雄花2-3;花柄長約2毫米;萼齒窄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瓣白色,倒卵形,長約1.2毫米,寬0.7毫米,頂端微凹,內折的小舌片頂端幾達基部;兩性花2-3,無柄;萼齒和花瓣同雄花;花柱長於花瓣,向外反曲。果實橢圓形,長約1.5毫米,寬1毫米,無柄,頂端有宿存的萼齒,果幼時基部的皮刺短,上部長,成熟後均為鈎狀的皮刺所覆蓋;胚乳腹面平直,油管不明顯。花果期6月。

皺葉變豆菜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岩石邊草叢中。分佈於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皺葉變豆菜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4]
  • 4.    皺葉變豆菜|Sanicula rugulos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