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膚電反應

鎖定
皮膚電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 簡稱“皮電反應”,亦稱“皮電屬性”。情緒生理指標。機體受到刺激時皮膚電傳導的變化。一般用電阻值及其對數或電導及其平方根表示。最早稱為“心理電反射”(psychogalvanic:reflex)。 [1] 
中文名
皮膚電反應
外文名
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
別    名
皮電反應、皮電屬性
定    義
指機體受到刺激時皮膚電傳導的變化
其原理是,當機體受外界刺激或情緒狀態發生改變時,其植物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引起皮膚內血管的舒張和收縮以及汗腺分泌等變化,從而導致皮膚電阻發生改變。費利和塔察諾夫發現。費利曾將兩個電極接到個體的前臂上,並把它同弱電源和一個電流計串聯,當用光或聲音刺激時,電流計就發生偏轉。塔察諾夫則將電極放置在個體皮膚的兩個不同點上,只外接一個電流計,當外界刺激時電流計就發生偏轉。費利的方法因能夠測量皮膚電的絕對水平及其變化,而且比較可靠,故近代的絕大部分實驗都應用這種方法。蘇聯心理學家米亞西舍夫在1939年作了“人的皮膚電反射特點的心理學意義”的研究,探討了在不同性質的情感體驗時以及在不同的心理狀態時皮膚電反應的變化問題。他指出,無關刺激引起的反應,不如有關刺激引起的反應表現明顯;並認為根據皮膚電反應不可能知道心理過程的內容,只有當考慮到與此有關聯的心理內容時,才可能加以心理學的説明。受以下因素的影響:(1)測量方法。用外接電源可使皮膚電變化較大,無外接電源變化較小。(2)環境温度。環境氣温高,機體需要散熱(出汗),皮膚電水平較高;環境氣温低,機體需要保存熱量,皮膚電水平較低。(3)皮膚部位。汗腺多的部位比汗腺少的部位可能引發更大的皮膚電變化。(4)覺醒水平。早晨皮膚電水平較低,中午最高,晚上又降低;睡眠或催眠時較低,覺醒後很快升高。(5)刺激性質。引起強烈情緒變化的刺激,皮膚電變化較大;引起弱情緒變化的刺激,皮膚電變化較小。(6)活動或狀態。當被試正期待或從事某項任務時,皮膚電水平升高;休息時皮膚電水平降低。(7)電極的導電性能。導電性能好,皮膚電變化較大;導電性能差,皮膚電變化較小。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