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簧腔系

鎖定
皮簧腔系是中國戲曲聲腔系統。以二黃腔及西皮腔作為主要腔調的劇種,均屬皮簧腔系。如徽劇、漢劇、京劇、粵劇、湘劇、贛劇、桂劇等,全國不下20多個劇種。共同特色是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板式上以原板為基礎派生衍變,詞格上均沿用七言或十言對偶句式,行當唱腔的分類和發聲方法也大體相似。
中文名
皮簧腔系
性    質
中國戲曲聲腔系統
主奏樂器
胡琴
板    式
原板
詞    格
七言或十言對偶句式
主要腔調
二黃腔及西皮腔

皮簧腔系演出形式

皮簧腔系 皮簧腔系
皮簧腔系各劇種在音樂上的共同之處,反映在詞格上,不論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對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節(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節(逗),並於逗句間嵌以長短不同的過門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種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礎衍變派生而成。某些輔助性曲調,除南梆子為京劇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調、撥子等,也是皮簧諸劇種所共用,只是名稱及具體變化不同。各劇種均以胡琴為主奏樂器,行當唱腔的分類及發聲方法,除個別劇種不同外,也大體相似。
在反調的運用上也有同異。京劇的反西皮,京胡仍按西皮的 la-mi定弦,形成高弦低唱及上下句正反交替。而常德漢劇、桂劇卻用 re-la定弦。粵劇除了正線、反線之外,還有乙反(又名苦喉),即運用“以閏為宮”的移宮方法,構成大二度轉調,同時也作調式轉換,高胡定弦也從原來sol-re改為la-mi。
主奏樂器,多數皮簧劇種都採用不同形制的絲絃胡琴,粵劇卻用鋼弦的高胡,並可用三個把位。多數皮簧劇種的胡琴都用硬弓演奏,唯獨徽劇用軟弓,演奏時以手指控制馬尾的鬆緊,使其音色變換,演奏風格以連綿圓滑為特色。此外,對輔助性曲調的運用亦各有不同,京劇有南梆子,其他劇種不用。滇劇胡琴腔中有人蔘腔、壩兒腔(有曲無詞)、梅花腔、架橋腔等。川劇二簧及滇劇胡琴腔,常以“昆頭子”作為首句,這也是其他劇種所沒有的。
由於皮簧腔在板式變化的結構上發展較為充分和完備,對近代許多地方劇種有深刻影響。越劇四工調的過門,就是從西皮過門中蜕變出來的,它的弦下調也是受反二簧的啓發。至於其他劇種接受皮簧影響的,更是不可勝數。

皮簧腔系劇種分類

所屬劇種一覽(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卷整理)
劇目名稱
形成時期
所唱腔調
流佈地區
序號
安康八岔戲
清末
二黃
陝西安康
1
北路戲
清代
西秦腔、明腔,吸收了微調、漢調、江西亂彈以及高腔、灘簧小調等聲腔
福建
2
布依戲
清代末葉
[正調]、[長調]、[京調]、[起落調]、[翻演調]、[馬倒鈴]、[八普調]、[反調]、[二黃]、[二六]
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區,
3
常德漢劇
明末清初
彈腔(南路北路)
湖南常德地區
4
潮劇
明代中葉
梆子(西皮)二黃
廣東福建台灣亞
5
辰河戲
清代中葉
彈腔(南路、北路)
湖南
6
川劇
雍正乾隆
胡琴(西皮二黃)
四川
7
滇劇
清代
襄陽(西皮)胡琴(二黃)
雲南
8
東路(章丘)梆子
清代
皮簧
山東章丘惠民帶
9
贛劇
明末清初
亂彈(西皮二凡等)
江西南昌
10
廣東漢劇
清代中葉
西皮二黃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等地
11
桂劇
清代中葉
彈腔(南北路)
廣西桂林
12
貴州梆子
清代末葉
西皮二黃
貴州貴陽
13
蛤蟆嗡
清末
二黃調
山西河南
14
漢劇
清代初葉
西皮二黃
湖北
15
漢調二黃
清代中葉
西皮二黃高撥子吹腔
陝西安康
16
和劇
清代
正反亂彈皮簧
浙江温州
17
衡陽湘劇
明末清初
彈腔(南北路)
湖南
18
黃岩亂彈
清代
亂彈西皮二黃
浙江
19
徽劇
清初
吹腔撥子二黃西皮
皖蘇浙贛等
20
吉安戲
清代
西皮二黃
江西
21
京劇
光緒年間
西皮二黃
全國各地
22
荊河戲
清代中葉
南路北路
湖北
23
九江彈腔
清末
二凡西皮
江西
24
柳子戲
明末清初
西皮二黃
山東河南
25
閩西漢劇
清代
皮簧腔為主
粵東閩西
26
南劇
清代中葉
南路北路
湖北
27
南劍戲
清末
西皮二黃
福建南平一帶
28
寧河戲
清代中葉
二凡西皮
江西
29
甌劇
明末清初
西皮二黃
浙江温州
30
排樓戲
未知
西皮二黃
廣東海南
31
祁劇
明末清初
彈腔
湖南
32
黔劇
1956
二黃
貴州貴陽
33
瓊劇
未知
二黃梆子
海南
34
山二黃
清代中葉
西皮二黃
湖北陝西
35
上黨梆子
清代
皮簧
山西
36
上黨皮簧
清代
西皮二黃
山西東南部
37
堂劇
清末
南北路
湖北
38
婺劇
明末清初
亂彈皮簧
浙江金華麗水
39
西秦戲
清代
西皮二黃
廣東東南亞
40
湘劇
明末清初
彈腔(南北路)
湖南
41
小腔戲
清代中葉
西皮二黃
福建
42
邕劇
清代末葉
西皮二黃
廣西
43
粵劇
清代初葉
梆子(西皮)二黃
廣東
44

皮簧腔系主要區別

曲式結構也各有特色。多數皮簧劇種西皮的句式一般為“眼起板落”,有別於二簧的“板起板落”。但在徽劇、贛劇中,西皮卻是“板起板落”,幾與二簧無異。湘劇的原板走馬(較快的原板)中,可以嵌入一段“放流”,也是一種連續的上下句形式的無過門清唱,僅以鼓板來點板。這在皮簧劇種中是絕無僅有的。京劇、漢劇、川劇的西皮回龍腔均不作下句使用,而徽劇、贛劇、桂劇的西皮回龍腔卻作下句使用,稱為“十八板”。徽劇的十八板還可以在曲終時全部或部分再出現一次,有前呼後應之勢,俗稱“回龍倒喝水”。
皮簧腔系 皮簧腔系
皮簧腔系各劇種在音樂上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旋律上的差異。皮簧腔系如同為二簧慢三眼,京劇的唱腔及過門就比較細膩華彩,拖腔也比較曲折,徽調則比較樸實,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襯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簡樸特色。川劇胡琴腔二簧,用音較簡單,過門不多,拖腔也較短。湘劇南路和漢劇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劇長,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宮,使人聽了有跌宕婉轉之感。由於方言不同,字音調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異。徽戲的促調,在京劇中已派入平、上、去三聲之中,徽戲中的陽上與陰去差不多,京劇中就根本無此調值。粵劇、桂劇中的閉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見。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劇種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結音與終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與逗尾落音卻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