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皮蝦

(蝦蛄科口蝦蛄屬動物)

鎖定
口蝦蛄(gū)(學名:Oratosquilla oratoria),是口足目蝦蛄科口蝦蛄屬節肢動物,又稱蝦蛄、皮皮蝦等。口蝦蛄軀體平扁,頭部和胸部前四節癒合,外被頭胸甲;頭前端有具柄的複眼一對,觸角兩對;腹部七節,前六節同型,最後一節為扁平的尾節;一對足呈螳臂狀,其末端為鋭鈎狀;雄性個體胸部最後一對步足基節的內側,有一對棒狀交接器 [11] 
口蝦蛄分佈於中國的南北沿海,在俄羅斯的大彼得海灣、日本、菲律賓、馬來半島和夏威夷羣島等沿海地區也有分佈 [11] 喜棲於淺水泥沙或礁石裂縫內 [12] 屬暖温性、近岸型底棲動物,游泳能力較弱 [11] 地方性種羣,不做長距離洄游,只在深、淺水之間做短距離移動 [13] 主要捕食多毛類、瓣鰓類、腹足類、蛇尾類和海蔘類等,其次是小型底棲甲殼類,也捕食小魚和小蝦。生殖活動分兩個階段:交尾、產卵。交尾在秋季進行,產卵在翌年春季 [11] 繁殖期在每年4-5月 [12] 
口蝦蛄性温、味甘,有補腎壯陽、通乳脱毒的功效 [14] 皮皮蝦個體大、營養豐富,氨基酸組成全面,尤其是賴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並且含有大量穀氨酸、甘氨酸等鮮味成分。味道十分鮮美,歷來深受沿海人們的喜愛,如今更是宴席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15] 皮皮蝦除藥用和食用價值外,經濟價值也較高,可製成幹品 [11] 
中文名
皮皮蝦
拉丁學名
Oratosquilla oratoria [1] 
別    名
琵琶蝦
蝦耙子
蝦公駝子
瀨尿蝦
螳螂蝦 展開
別名
琵琶蝦
蝦耙子
蝦公駝子
瀨尿蝦
螳螂蝦
蝦蛄(gū)
口蝦蛄 收起
外文名
Japanese mantis shrimp(英文)
シャコ(漢字轉寫為:蝦蛄、青龍蝦)(日文)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軟甲綱
口足目
蝦蛄科
口蝦蛄屬
口蝦蛄
亞    門
甲殼亞門
亞    目
單盾亞目
亞    綱
掠蝦亞綱
分佈區域
沿海近岸淺水泥沙或礁石裂縫內
總    科
蝦蛄總科

皮皮蝦動物學史

川原慶賀作畫 川原慶賀作畫
蝦蛄廣義上講是口足目之下物種的通稱。蝦蛄通稱眾多,包括皮皮蝦(因為網路流行語而廣為人知)、攋尿蝦(因其被抓時腹部會射出無色液體,如同撒尿。俗寫作瀨尿蝦、虎蝦、賴尿蝦、撒尿蝦、酹尿蝦(粵語))、螳螂蝦(英語mantis shrimp直譯,指其捕獵動作神似螳螂)、蝦爬子(或蝦耙子)、蝦狗彈、爬蝦(或扒蝦)、蝦虎、蝦猴、口蝦蛄、富貴蝦、琵琶蝦等。在古時亞述人稱之為“海蝗蟲”,澳洲人也稱之為“明蝦殺手”(prawn killer),西方也有俗稱為“拇指切割者”(thumb splitter)。狹義上,蝦蛄指是“Oratosquilla oratoria”,其中文學名為口蝦蛄。 [16-18] 

皮皮蝦形態特徵

蝦蛄
蝦蛄(9張)
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是口足目蝦蛄科口蝦蛄屬節肢動物,又稱口蝦蛄。皮皮蝦軀體平扁,頭部和胸部前四節癒合,外被頭胸甲;頭前端有具柄的複眼一對,觸角兩對;腹部七節,前六節同型,最後一節為扁平的尾節;一對足呈螳臂狀,其末端為鋭鈎狀;雄性個體胸部最後一對步足基節的內側,有一對棒狀交接器 [8] 頭胸甲前緣中央有一片能活動的梯形額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動的眼節和觸角節。腹部寬大,共六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其背面有中央脊,後緣具強棘。第一觸角柄部細長,分三節,末端具三條觸鞭,司觸覺。第二觸角柄部二節,上生有一條觸鞭和一個長圓形鱗片。口器、大顎十分堅硬,分為臼齒部和切齒部,都有齒狀突起,能切斷和磨碎食物;大顎觸鬚三節,不顯著,有感覺作用。第一小顎小,原肢二節,其內緣具刺毛。第二小顎呈薄片狀,由四節構成,內緣具密毛。這二對小顎能輔助大顎撕碎食物。胸部具八對附肢,前五對是顎足,後三對是步足(與十足目三對顎足、五對步足正好相反)。第一對顎足細長,末節末端平截並具刷狀毛;第二顎足特別強大,末節(指節)側扁,有六個尖齒,可與掌節的邊緣凹槽部分吻合,為捕食和禦敵利器,稱為掠肢;第三至第五對顎足比第一對短,末端為小螯。這些附肢能將捕捉到的食物送入口中。五對顎足皆無外肢,但基部具圓片狀的上肢。步足細弱無螯,原肢三節,下接內外肢,不適於爬行。雄性第三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細長的交接棒。腹部前五腹節各有一對腹肢,由柄節和扁葉狀的內外肢構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鰓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許多分枝的鰓絲。每一腹肢的內肢內側有一個小內附肢,與相應另一側的小內附肢相互連接,使一對腹肢聯成整體,便於游泳。雄性第一對腹肢的內肢變形,成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握住雌體。腹部最後一對附肢為發達的尾肢原肢一節,外肢二節,內肢一節,片狀。原肢內側有一強大的叉狀刺突,稱基突或雙刺突,伸於內外肢之間。尾肢與尾節構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並可用以掘穴和禦敵。蝦蛄類的口位於腹面兩個大顎之間,口經食道通入胃,後接腸道,縱穿腹部,向後通至肛門。肛門開口於尾節腹面。心臟呈長管狀,從頭胸部背面的後部直伸到第五腹節,心臟向兩側和前後伸出動脈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組織。雌性生殖孔成對,多在第六胸節的腹面開口,卵巢位於身體背部心臟的下方,懷卵時從頭胸部向後伸展,經腹部直至尾節。雄性的一對生殖孔在胸部末節的腹面。頭部第2觸角基部的小顎腺為排泄器官。 [2]  [8] 

皮皮蝦棲息環境

口蝦蛄喜棲於淺水泥沙或礁石裂縫內,屬暖温性、近岸型底棲動物,游泳能力較弱 [8] 地方性種羣,不做長距離洄游,只在深、淺水之間做短距離移動。 [8-10] 

皮皮蝦生活習性

口蝦蛄主要捕食多毛類、瓣鰓類、腹足類、蛇尾類和海蔘類等,其次是小型底棲甲殼類,也捕食小魚和小蝦。 [8]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13張)
口蝦蛄多穴居,常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口足類動物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 [3] 
口蝦蛄性情兇猛,視力十分鋭利。由於善於游泳,因此其獵物大部分為底棲性不善於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種貝類螃蟹海膽等。它們能夠輕易破壞獵物的外層硬殼,享用內裏的肉。 [3] 
口蝦蛄非常善於打埋伏。強烈的攻擊可將敵人置於死地。披着鈣化裝甲的龍蝦、立着腳尖悄然路過的螃蟹也常成為螳螂蝦的攻擊對象。螳螂蝦兩個錘節的猛烈打擊可以毀壞蟹的神經系統並使它當場斃命。用它頭下帶倒刺的臂飛快地刺向食物,這一點頗像螳螂。有一種有掌節的螳螂蝦更是厲害。有掌節的螳螂蝦體重較輕,其保護裝置已進化得能夠抵禦連續不斷的打擊,像古羅馬的角鬥,它們戰鬥時躲在由捲曲的尾巴做成的盾牌後面,以躲避敵人的攻擊。螳螂蝦極為好鬥,而且常常表現得無所畏懼,它能抓住比它身體大10倍、重10倍的頭足類動物。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找到一個裂縫藏起來,三思後才敢接近螳螂蝦的巢。魚類是螳螂蝦的主要敵人。在露天地帶被抓住後,它們總要進行鬥爭,在獵手嘴裏掙扎的螳螂蝦很難嚥下去,許多又被原封不動地吐了出來。 [3] 
口蝦蛄長着一對兒強大的夾子,在發動攻擊時相當有力,可擊碎玻璃,甚至夾斷人的指頭,可分為用矛刺結構叉擊軟體獵物的“穿刺型”蝦蛄和用錘形鰲棒結構砸碎硬殼獵物的“粉碎型”蝦蛄。生物學家表示,螳螂蝦在動物攻擊速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僅次於兵蟻的大顎。部分品種的螳螂蝦甚至在身體下面藏有的一對兒能以60公里速度出擊的“錘”。“粉碎型”蝦蛄的鰲棒水下攻擊速度可達每秒23米,在動物界堪為翹楚,但這也會對捕食者自身產生巨大沖擊。 [3]  [19] 

皮皮蝦分佈範圍

口蝦蛄分佈範圍極廣,於中國的南北沿海,在俄羅斯的大彼得海灣、日本、菲律賓、馬來半島和夏威夷羣島等沿海地區也有分佈。 [8] 

皮皮蝦繁殖方式

皮皮蝦自然繁殖

口蝦蛄生殖活動分兩個階段:交尾、產卵。交尾在秋季進行,產卵在翌年春季 [8] 繁殖期在每年4-5月 [9] 
皮皮蝦
皮皮蝦(2張)
口足類動物雌雄異體,但雌雄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外形上較相似,區別在於雄性個體略大,且胸部最後一對步足雌雄異形。雄性第二顎足粗壯,胸部最後一對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棒狀交接器,極個別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則無。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節腹面出現白色“王”字形膠質腺。1週年性成熟,交配時間多數學者認為在9~11月雌口蝦蛄米蜕皮之前;也有人認為足在產卵前不久進行交配;還有認為在產卵前幾個月已交尾的。一般進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時有發生。其繁殖期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節,卵巢胸部第4節至尾節呈黃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佈,體軸中線上色素較集中。在第5、6節處卵巢厚度最大,尾節處擴大,充滿尾節,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口蝦蛄平均產卵量3萬~5萬粒,多者20萬粒。產卵量與其頭胸甲長有關。據報道,口蝦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學最小型在80毫米左右。口蝦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產卵之後會守護它的卵。 [4] 

皮皮蝦養殖方法

  • 選運
皮皮蝦菜品
皮皮蝦菜品(7張)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口蝦蛄。雖然體長在8釐米以上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釐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豔,對外來刺激反應敏感。 [7] 
親蝦蛄收購後應儘快運至育苗廠,放入池中暫養培育。運輸方式有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幹法保濕運輸和帆布桶帶水運輸等。親蝦蛄首先經200×10⁻⁶的甲醛藥浴3分鐘後,選附肢齊全、活潑的放入事先消毒處理過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經過濾的清新海水,充氣,使其恢復活力並暫養。親蝦蛄暫養池中的水温前1~3天以比海區高1~2℃為宜,如果水温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親蝦蛄早產或流產。以後以0.5~1.0℃/天速度升温至21~22℃的條件下暫養20~30天,投餵少量新鮮的沙蠶、小蝦、雜色蛤肉等,使性腺進一步育肥。雖然口蝦站在生殖季節雌體基本停止攝食,幾乎胃都是空的,但當温度22℃性腺係數多達14%以上時,產出的卵團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團形,即為成熟卵。 [7] 
  • 管理
親蝦蛄培育是指將已經過交配、卵巢已發育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或是卵巢雖發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進行,培育池具有口蝦蛄適合的環境條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親蝦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蝦蛄卵巢發育基本同步,產卵、幼體排放整齊,能得到數量較大的假蚤狀幼體,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親蝦蛄的培育池有2種,一種是室內池,只一種是室外池。室內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池為土池。親蝦蛄培育應特別注意水質管理、餌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7] 
1.水質管理
水體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釐米。口蝦蛄屬變温性兇猛的甲殼動物,其生長髮育和生命活動直接受環境水温的影響。其生活區域的水温大致在6~31℃,最適温度在20~27℃,屬於廣温性種類。實驗室條件下,把口蝦蛄從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體馬上弓起,慢慢伸直後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蝦蛄先是上下竄起,接着側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擺動,3分鐘後昏迷。因而認為它的耐温範圍在5~33℃。水温慚變的情況下,耐温範圍會增大。親蝦蛄培育時,應特別注意温差,一般來説,培育時,水温控制在20~30℃。水温是口蝦蛄性腺發育的抑制因素,在適温範圍內,水温愈高發育愈快。若夏天氣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 [7] 
2.餌料管理
口蝦蛄對魚、蝦、貝均能攝食,但以鮮活的小型貝類為佳,可避免污染水質。餌料以小塊為好,要均勻散投,以便攝食,井提高餌料食用半及減少因搶食而相互殘殺。根據口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1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重量的5%~20%,並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温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培育前期,可適當增加投餌量,以供性腺發育充足的營養需求。親蝦蛄抱卵時鑽穴,並基本不攝食,故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另外,親蝦蛄孵幼後,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它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籠網等誘捕出池。 [7]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口蝦蛄活動和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集幼體入育苗池進行育苗。 [7] 
  • 孵化
口蝦蛄的產卵繁殖對環境條件尤其是對底質、洞穴和光線要求嚴格,沒有合適的條件便不產卵,或即使產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纖維圓缸(直徑2米×1.0)底部放入採自潮間帶的軟泥(厚20~30釐米),鋪平,加上海水至離泥面30釐米處,用次氯酸鈉浸泡24小時消毒,再中和、洗滌,並使缸內海水pH值與過濾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蓋備用。 [7] 
挑選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大、活潑、附肢齊全的親蝦蛄(性腺係數在15%以上)16尾,經甲醛消毒處理後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蝦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強,只要底質和環境條件適宜,性成熟的親蝦蛄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u”形洞穴的營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個口,大口直徑5~7釐米,小口直徑2釐米左右。當水温提升到24~25℃時,親蝦蛄開始在洞內產卵抱卵。 [7] 
口蝦蛄產出的卵團為黃色,直徑在1.5~3釐米之間。成熟的卵細胞呈圓形,直徑約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並用顎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轉動,只要卵團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會一直抱着,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如果有外來刺激如強光、急流水、水温差大等都會將卵團迅速拋掉。口蝦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温條件下,經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蝦蛄假水蚤幼體(即口蝦蛄幼體)。這期間水流量應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衝混為宜,出水與進水應等量,用100目的篩絹換水。缸內的溶解氧含量應大於5毫克/升。產卵、孵化至幼蟲都是在洞穴與母體一起完成,當幼體離開洞穴及母體,在水中浮游時,即為變態的口蝦蛄幼體。從口蝦蛄幼體變態為幼口蝦蛄需3~4個月的時間。這時幼體應從原培育缸中分離。 [7] 
  • 培育
從l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育苗海水需經沉澱、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鈉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將剛孵化出浮游的幼體用虹吸法,從原孵化缸分離出並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繼續培育,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單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小球藻等)、輪蟲和滷蟲無節幼體,其密度分別為(5~10)×10⁴個細胞/毫升、10個/毫升和5個/毫升,並每天換水2次,每次約1/3體積。用黑布遮蓋缸面。然後在一個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鋪上10釐米厚的泥沙質軟泥,經消毒處理後再將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蟲移進。由於玻璃纖維缸體積小,幼蟲密度大,水温下降太快,換池後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漸將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前期以投餵輪蟲5~10個/毫升、滷蟲無節幼體5wh/毫升為主,輔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換水1/3體積,適量充氣。後期隨着幼蟲的發育,投餵大個體的滷蟲、小蝦、蛤肉碎塊及魚用人工配合餌料。口蝦蛄是深受歡迎的海鮮佳餚,但其育苗技術尚處於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因此未被廣泛推廣養殖。這需要科技工作者繼續努力,對口蝦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術有所突破,以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需求,同時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7] 
  • 育苗
育苗準備
蝦蛄在人工育苗季節是由雌性蝦蛄的性腺發育季節所決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蝦蛄的雌雄交配時間在水温降至15℃的秋末及水温升高到15℃以後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蝦蛄的卵巢發育在水温高於15℃的春、夏季節。因而,它的繁殖期為4~8月(水温20~30℃),繁殖盛期為5~6月(水温為20~29℃)。另外,蝦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 [7] 
蝦蛄的人工育苗設施可借用對蝦育苗廠全套設備。但是從的親蝦蛄培育效果來看,室內水泥池培育親蝦蛄效果 較差,跟不上育苗生產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親蝦蛄效果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較理想。故在育苗設施上,需另外配 備暫養、培育蝦蛄親體用的土池,面積隨育苗規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進排水方便,能安裝集幼網箱。 [7] 
選擇運輸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蝦蛄。雖體長在8釐米以上,蝦蛄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與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釐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蝦蛄。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豔。 [7] 
親蝦蛄收購後,應儘快運至育苗廠,放入親蝦蛄池中暫養培育。親蝦蛄運輸可採用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幹法保濕運輸、帆布桶等帶水運輸等方法。 [7] 
(1)活水船運輸:此法運輸密度高,運輸成活率也高,適合長途運輸。運輸密度 40~60千克/米³,運輸時間為30小時,運輸成活率可達95%以上。但需注意海區間的鹽度差與渾水區的不利影響。
(2)尼龍袋充氧運輸:尼龍袋用厚薄膜(12絲以上)製成。50釐米×50釐米×25釐米的袋放3千克,運輸時間24 小時,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擠壓受傷。
(3)幹法保濕運輸:在泡沫箱中放多層蟹苗箱,每層放2千克左右,運輸時間12小時,成活率可達90%以上。需注意氣温的高低和防止親蝦蛄脱水。
(4)帆布桶等帶水運輸:備好充氣泵,運輸密度30千克/米³,運輸20小時成活率為90%以上。長途運輸時,注意水質變化,適時換些新鮮海水。
親體培育
親蝦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進行。因為水泥池培育親蝦蛄遠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親蝦蛄雖然少數能抱卵,但池水稍有驚動,卵袋就脱落;而大部分親蝦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親體體質差,手握無掙扎感,體表受機械損傷嚴重,甚至出現體表或附肢腐爛現象。而土池培育的親蝦蛄抱卵、孵化順利,且其孵化出的幼體具有強趨光性,質量好;同時親體體質好,掙扎感強;也無損傷現象,成活率高。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適合的環境:水温20~30℃、泥底質或泥沙底。因而促熱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7] 
蝦蛄的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質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釐米。水温控制在20~30℃,鹽度各海區基本適合。水温是蝦蛄性腺發育的制約因素,在20~30℃適温範圍內,水温越高發育越快。若夏天氣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從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另外,鹽度也是制約因素之一,鹽度低於7.7‰,會導致胚胎髮育停止和出膜幼體死亡,尤其是鹽度突然變化,且變化幅度較大時,還會引起親蝦蛄大量死亡。 [7] 
(2)餌料管理:蝦蛄對魚、蝦、貝均能食,但以貝類或沙蠶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餌料為好,這是蝦蛄繁殖的需要。餌料要均勻散投,以便蝦蛄攝食、提高餌料利用率及減少因搶食而殘殺。根據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一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總重量的5%~20%,並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温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投餌量。親蝦蛄抱卵時鑽穴並基本不攝食,當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由於,親蝦蛄孵幼後,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他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龍網等誘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須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活動情況、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收集幼體放入育苗池中進行育苗。土池培育親蝦蛄效果雖好,但收集幼體有一定難度。採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須有適當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體,流速太快,幼體容易被粘在網上。利用蝦蛄假蚤狀幼體的趨光性,採取燈誘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體粘網與幼體太密造成擠傷。 [7] 
幼體發育 [7] 
親蝦蛄孵出的幼體中文名稱為假蚤狀幼體或偽蚤狀幼體。其幼體發育有明顯的變態現象,日本學者T.Hamano等根據口蝦蛄的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點,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蝦蛄的幼體分期,作者根據其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徵、活動狀態、生態及營養特點,再結合生產性育苗需要,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三大相(稱相與Ⅱ期分期法以示區別)。分相及特徵如下:
第Ⅰ相(卵黃營養階段):體長1~3毫米,以卵黃營養為生,不攝食。幼體主要在水底部活動。前期以爬行為主,具背光性;後期活動能力增強,趨光性明顯。複眼為柄眼,其頭胸甲呈近橢圓形,中間刺強大,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階段):體長4~11毫米,此時卵黃已耗盡,並開口攝食小型浮游動物,營浮游生活,趨光性強,頭胸甲柔軟,手感無硬刺。此階段前期活動力差,僅能平遊,後期活動能力增強,能翻轉及倒立。形態上,出現了第5~8腹肢及第2觸角鞭,頭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開始出現。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棲階段):個體體長達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動物為食,活動水層為水體的中下部,活動能力很強,常在水中翻轉或倒立。形態上,尾扇明顯,並出現分節,腹部寬度增加,頭胸甲及刺堅硬,手握有針刺感,頭胸部中間刺逐漸退縮,各胸足進一步分節完善。需脱皮2~3次。
仔蝦蛄:個體體長在16毫米以上,頭胸甲兩側刺消失,腹部明顯增寬,腹寬大於頭胸甲寬,體型上與成體相似,開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蝦蛄Ⅰ相假蚤狀幼體需經20多天的培育,才能變態成仔蝦蛄,完成整個幼體發育過程。若營養條件、生態條件等不適宜,蝦蛄的假蚤狀幼體有延緩變態現象。
幼體培育
從Ⅰ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時間的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 [7] 
(1)幼體密度:
由於其個體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過高。合理密度為:Ⅰ相幼體10萬~15萬尾/米³左右;Ⅱ相幼體5萬~7萬尾/米³;Ⅲ相幼體1萬~2萬尾/米³。
(2)水温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在水温為20~30℃時都能正常發育,但在適温範圍內,隨着水温升高,幼體發育有加快趨勢。因而,在整個幼體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並水温以逐步提高為佳。
(3)鹽度調節:
蝦蛄幼體對鹽度的適應性較廣,對各個海區的海水基本能適應。在育苗時鹽度以13‰~33‰為宜。
(4)充氣量調節:
育苗池中的散氣石以1~1.5個/㎡為度。充氣量Ⅰ相幼體期為小波狀,Ⅱ相幼體期為波浪狀,Ⅲ相幼體期為沸騰狀。
(5)光照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對一定的光強(100~1000勒)有較強的趨光性,但對強光(>1500勒)則表現為背光性。在高水温(28~30℃)時,光照過強,不僅引起絲狀雜藻叢生,而且刺激幼體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間的互相殘殺的機率。因而,育苗時宜採取遮光措施。
(6)餌料管理:
由於假蚤狀幼體個體大且有強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顆粒較大的餌料。在I、Ⅱ相幼體期,其適口餌料為滷蟲無節幼體、株足類和枝角類,以活體為宜,也可輔以蝦皮粉和蛋糕。Ⅲ相幼體期以滷蟲成體、鮮活小型幼貝為佳,輔以滷蟲幹品、新鮮魚、蝦、貝肉等。選擇適宜的幼體餌料,是育苗高產的關鍵之一。
(7)水質調節:
育苗海水需經沉澱、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各期換水量為:Ⅰ相幼體期為30%~40%,Ⅱ相幼體期為40%~70%,Ⅲ相幼體期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質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於水質的穩定。
(8)預防互相殘殺:
幼體個體大、掠足強大是殘殺的主要原因,另外,餌料不足或不適宜、培育密度過高、光線太強等也都會導致殘殺。防止殘殺,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投餵並投足適宜的餌料、培育密度不宜過大、遮光、用藻類或其他物質調節水色、池中懸掛密網片等。另外,第Ⅲ相幼體具有明顯的底棲性,在池底適當放些泥巴會提高幼體的變態率與成活率。
(9)出苗:
養殖户對仔蝦蛄與Ⅲ相的後期幼體都能接受,但喜歡仔蝦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蝦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對黑斑口蝦蛄Ⅲ相假蚤狀幼體及仔蝦蛄的鹽度適應性試驗表明,其適宜的養殖水體鹽度為8‰~33‰ 因而,出苗前必須根據養殖場的鹽度與育苗場的鹽度差異進行鹽度調節逐步馴化,以提高放養成活率。
幼體出池
對蝦類一般以仔蝦變齊4天后才能出苗,但對不同種的蝦的出苗規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國對蝦體長為0.7釐米以上,長毛對蝦的體長也要在0.7釐米以上,刀額新對蝦應為0.5釐米以上,而斑節對蝦則要在1.5釐米以上。由於蟹類的羣眾性中間暫養水平差異,在出苗規格上差異很大。如河蟹的出苗規格一般以大眼幼體變齊3~4天后出苗,而鋸緣青蟹要在第2~5期幼蟹才能出苗。 [7] 

皮皮蝦養殖方法

皮皮蝦選運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口蝦蛄。雖然體長在8釐米以上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釐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豔,對外來刺激反應敏感。 [7] 
親蝦蛄收購後應儘快運至育苗廠,放入池中暫養培育。運輸方式有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幹法保濕運輸和帆布桶帶水運輸等。親蝦蛄首先經200×10⁻⁶的甲醛藥浴3分鐘後,選附肢齊全、活潑的放入事先消毒處理過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經過濾的清新海水,充氣,使其恢復活力並暫養。親蝦蛄暫養池中的水温前1~3天以比海區高1~2℃為宜,如果水温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親蝦蛄早產或流產。以後以0.5~1.0℃/天速度升温至21~22℃的條件下暫養20~30天,投餵少量新鮮的沙蠶、小蝦、雜色蛤肉等,使性腺進一步育肥。雖然口蝦站在生殖季節雌體基本停止攝食,幾乎胃都是空的,但當温度22℃性腺係數多達14%以上時,產出的卵團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團形,即為成熟卵。 [7] 

皮皮蝦管理

親蝦蛄培育是指將已經過交配、卵巢已發育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或是卵巢雖發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進行,培育池具有口蝦蛄適合的環境條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親蝦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蝦蛄卵巢發育基本同步,產卵、幼體排放整齊,能得到數量較大的假蚤狀幼體,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親蝦蛄的培育池有2種,一種是室內池,只一種是室外池。室內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池為土池。親蝦蛄培育應特別注意水質管理、餌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7] 
1.水質管理
水體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釐米。口蝦蛄屬變温性兇猛的甲殼動物,其生長髮育和生命活動直接受環境水温的影響。其生活區域的水温大致在6~31℃,最適温度在20~27℃,屬於廣温性種類。實驗室條件下,把口蝦蛄從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體馬上弓起,慢慢伸直後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蝦蛄先是上下竄起,接着側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擺動,3分鐘後昏迷。因而認為它的耐温範圍在5~33℃。水温慚變的情況下,耐温範圍會增大。親蝦蛄培育時,應特別注意温差,一般來説,培育時,水温控制在20~30℃。水温是口蝦蛄性腺發育的抑制因素,在適温範圍內,水温愈高發育愈快。若夏天氣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 [7] 
2.餌料管理
口蝦蛄對魚、蝦、貝均能攝食,但以鮮活的小型貝類為佳,可避免污染水質。餌料以小塊為好,要均勻散投,以便攝食,井提高餌料食用半及減少因搶食而相互殘殺。根據口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1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重量的5%~20%,並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温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培育前期,可適當增加投餌量,以供性腺發育充足的營養需求。親蝦蛄抱卵時鑽穴,並基本不攝食,故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另外,親蝦蛄孵幼後,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它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籠網等誘捕出池。 [7]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口蝦蛄活動和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集幼體入育苗池進行育苗。 [7] 

皮皮蝦孵化

口蝦蛄的產卵繁殖對環境條件尤其是對底質、洞穴和光線要求嚴格,沒有合適的條件便不產卵,或即使產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纖維圓缸(直徑2米×1.0)底部放入採自潮間帶的軟泥(厚20~30釐米),鋪平,加上海水至離泥面30釐米處,用次氯酸鈉浸泡24小時消毒,再中和、洗滌,並使缸內海水pH值與過濾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蓋備用。 [7] 
挑選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大、活潑、附肢齊全的親蝦蛄(性腺係數在15%以上)16尾,經甲醛消毒處理後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蝦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強,只要底質和環境條件適宜,性成熟的親蝦蛄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u”形洞穴的營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個口,大口直徑5~7釐米,小口直徑2釐米左右。當水温提升到24~25℃時,親蝦蛄開始在洞內產卵抱卵。 [7] 
口蝦蛄產出的卵團為黃色,直徑在1.5~3釐米之間。成熟的卵細胞呈圓形,直徑約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並用顎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轉動,只要卵團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會一直抱着,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如果有外來刺激如強光、急流水、水温差大等都會將卵團迅速拋掉。口蝦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温條件下,經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蝦蛄假水蚤幼體(即口蝦蛄幼體)。這期間水流量應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衝混為宜,出水與進水應等量,用100目的篩絹換水。缸內的溶解氧含量應大於5毫克/升。產卵、孵化至幼蟲都是在洞穴與母體一起完成,當幼體離開洞穴及母體,在水中浮游時,即為變態的口蝦蛄幼體。從口蝦蛄幼體變態為幼口蝦蛄需3~4個月的時間。這時幼體應從原培育缸中分離。 [7] 

皮皮蝦培育

從l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育苗海水需經沉澱、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鈉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將剛孵化出浮游的幼體用虹吸法,從原孵化缸分離出並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繼續培育,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單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小球藻等)、輪蟲和滷蟲無節幼體,其密度分別為(5~10)×10⁴個細胞/毫升、10個/毫升和5個/毫升,並每天換水2次,每次約1/3體積。用黑布遮蓋缸面。然後在一個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鋪上10釐米厚的泥沙質軟泥,經消毒處理後再將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蟲移進。由於玻璃纖維缸體積小,幼蟲密度大,水温下降太快,換池後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漸將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前期以投餵輪蟲5~10個/毫升、滷蟲無節幼體5wh/毫升為主,輔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換水1/3體積,適量充氣。後期隨着幼蟲的發育,投餵大個體的滷蟲、小蝦、蛤肉碎塊及魚用人工配合餌料。口蝦蛄是深受歡迎的海鮮佳餚,但其育苗技術尚處於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因此未被廣泛推廣養殖。這需要科技工作者繼續努力,對口蝦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術有所突破,以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需求,同時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7] 

皮皮蝦育苗

育苗準備
蝦蛄在人工育苗季節是由雌性蝦蛄的性腺發育季節所決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蝦蛄的雌雄交配時間在水温降至15℃的秋末及水温升高到15℃以後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蝦蛄的卵巢發育在水温高於15℃的春、夏季節。因而,它的繁殖期為4~8月(水温20~30℃),繁殖盛期為5~6月(水温為20~29℃)。另外,蝦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 [7] 
蝦蛄的人工育苗設施可借用對蝦育苗廠全套設備。但是從的親蝦蛄培育效果來看,室內水泥池培育親蝦蛄效果 較差,跟不上育苗生產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親蝦蛄效果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較理想。故在育苗設施上,需另外配 備暫養、培育蝦蛄親體用的土池,面積隨育苗規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進排水方便,能安裝集幼網箱。 [7] 
選擇運輸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蝦蛄。雖體長在8釐米以上,蝦蛄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與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釐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蝦蛄。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豔。 [7] 
親蝦蛄收購後,應儘快運至育苗廠,放入親蝦蛄池中暫養培育。親蝦蛄運輸可採用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幹法保濕運輸、帆布桶等帶水運輸等方法。 [7] 
(1)活水船運輸:此法運輸密度高,運輸成活率也高,適合長途運輸。運輸密度 40~60千克/米³,運輸時間為30小時,運輸成活率可達95%以上。但需注意海區間的鹽度差與渾水區的不利影響。
(2)尼龍袋充氧運輸:尼龍袋用厚薄膜(12絲以上)製成。50釐米×50釐米×25釐米的袋放3千克,運輸時間24 小時,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擠壓受傷。
(3)幹法保濕運輸:在泡沫箱中放多層蟹苗箱,每層放2千克左右,運輸時間12小時,成活率可達90%以上。需注意氣温的高低和防止親蝦蛄脱水。
(4)帆布桶等帶水運輸:備好充氣泵,運輸密度30千克/米³,運輸20小時成活率為90%以上。長途運輸時,注意水質變化,適時換些新鮮海水。
親體培育
親蝦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進行。因為水泥池培育親蝦蛄遠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親蝦蛄雖然少數能抱卵,但池水稍有驚動,卵袋就脱落;而大部分親蝦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親體體質差,手握無掙扎感,體表受機械損傷嚴重,甚至出現體表或附肢腐爛現象。而土池培育的親蝦蛄抱卵、孵化順利,且其孵化出的幼體具有強趨光性,質量好;同時親體體質好,掙扎感強;也無損傷現象,成活率高。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適合的環境:水温20~30℃、泥底質或泥沙底。因而促熱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7] 
蝦蛄的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質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釐米。水温控制在20~30℃,鹽度各海區基本適合。水温是蝦蛄性腺發育的制約因素,在20~30℃適温範圍內,水温越高發育越快。若夏天氣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從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另外,鹽度也是制約因素之一,鹽度低於7.7‰,會導致胚胎髮育停止和出膜幼體死亡,尤其是鹽度突然變化,且變化幅度較大時,還會引起親蝦蛄大量死亡。 [7] 
(2)餌料管理:蝦蛄對魚、蝦、貝均能食,但以貝類或沙蠶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餌料為好,這是蝦蛄繁殖的需要。餌料要均勻散投,以便蝦蛄攝食、提高餌料利用率及減少因搶食而殘殺。根據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一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總重量的5%~20%,並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温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投餌量。親蝦蛄抱卵時鑽穴並基本不攝食,當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由於,親蝦蛄孵幼後,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他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龍網等誘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須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活動情況、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收集幼體放入育苗池中進行育苗。土池培育親蝦蛄效果雖好,但收集幼體有一定難度。採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須有適當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體,流速太快,幼體容易被粘在網上。利用蝦蛄假蚤狀幼體的趨光性,採取燈誘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體粘網與幼體太密造成擠傷。 [7] 
幼體發育 [7] 
親蝦蛄孵出的幼體中文名稱為假蚤狀幼體或偽蚤狀幼體。其幼體發育有明顯的變態現象,日本學者T.Hamano等根據口蝦蛄的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點,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蝦蛄的幼體分期,作者根據其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徵、活動狀態、生態及營養特點,再結合生產性育苗需要,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三大相(稱相與Ⅱ期分期法以示區別)。分相及特徵如下:
第Ⅰ相(卵黃營養階段):體長1~3毫米,以卵黃營養為生,不攝食。幼體主要在水底部活動。前期以爬行為主,具背光性;後期活動能力增強,趨光性明顯。複眼為柄眼,其頭胸甲呈近橢圓形,中間刺強大,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階段):體長4~11毫米,此時卵黃已耗盡,並開口攝食小型浮游動物,營浮游生活,趨光性強,頭胸甲柔軟,手感無硬刺。此階段前期活動力差,僅能平遊,後期活動能力增強,能翻轉及倒立。形態上,出現了第5~8腹肢及第2觸角鞭,頭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開始出現。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棲階段):個體體長達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動物為食,活動水層為水體的中下部,活動能力很強,常在水中翻轉或倒立。形態上,尾扇明顯,並出現分節,腹部寬度增加,頭胸甲及刺堅硬,手握有針刺感,頭胸部中間刺逐漸退縮,各胸足進一步分節完善。需脱皮2~3次。
仔蝦蛄:個體體長在16毫米以上,頭胸甲兩側刺消失,腹部明顯增寬,腹寬大於頭胸甲寬,體型上與成體相似,開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蝦蛄Ⅰ相假蚤狀幼體需經20多天的培育,才能變態成仔蝦蛄,完成整個幼體發育過程。若營養條件、生態條件等不適宜,蝦蛄的假蚤狀幼體有延緩變態現象。
幼體培育
從Ⅰ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時間的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 [7] 
(1)幼體密度:
由於其個體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過高。合理密度為:Ⅰ相幼體10萬~15萬尾/米³左右;Ⅱ相幼體5萬~7萬尾/米³;Ⅲ相幼體1萬~2萬尾/米³。
(2)水温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在水温為20~30℃時都能正常發育,但在適温範圍內,隨着水温升高,幼體發育有加快趨勢。因而,在整個幼體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並水温以逐步提高為佳。
(3)鹽度調節:
蝦蛄幼體對鹽度的適應性較廣,對各個海區的海水基本能適應。在育苗時鹽度以13‰~33‰為宜。
(4)充氣量調節:
育苗池中的散氣石以1~1.5個/㎡為度。充氣量Ⅰ相幼體期為小波狀,Ⅱ相幼體期為波浪狀,Ⅲ相幼體期為沸騰狀。
(5)光照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對一定的光強(100~1000勒)有較強的趨光性,但對強光(>1500勒)則表現為背光性。在高水温(28~30℃)時,光照過強,不僅引起絲狀雜藻叢生,而且刺激幼體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間的互相殘殺的機率。因而,育苗時宜採取遮光措施。
(6)餌料管理:
由於假蚤狀幼體個體大且有強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顆粒較大的餌料。在I、Ⅱ相幼體期,其適口餌料為滷蟲無節幼體、株足類和枝角類,以活體為宜,也可輔以蝦皮粉和蛋糕。Ⅲ相幼體期以滷蟲成體、鮮活小型幼貝為佳,輔以滷蟲幹品、新鮮魚、蝦、貝肉等。選擇適宜的幼體餌料,是育苗高產的關鍵之一。
(7)水質調節:
育苗海水需經沉澱、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各期換水量為:Ⅰ相幼體期為30%~40%,Ⅱ相幼體期為40%~70%,Ⅲ相幼體期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質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於水質的穩定。
(8)預防互相殘殺:
幼體個體大、掠足強大是殘殺的主要原因,另外,餌料不足或不適宜、培育密度過高、光線太強等也都會導致殘殺。防止殘殺,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投餵並投足適宜的餌料、培育密度不宜過大、遮光、用藻類或其他物質調節水色、池中懸掛密網片等。另外,第Ⅲ相幼體具有明顯的底棲性,在池底適當放些泥巴會提高幼體的變態率與成活率。
(9)出苗:
養殖户對仔蝦蛄與Ⅲ相的後期幼體都能接受,但喜歡仔蝦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蝦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對黑斑口蝦蛄Ⅲ相假蚤狀幼體及仔蝦蛄的鹽度適應性試驗表明,其適宜的養殖水體鹽度為8‰~33‰ 因而,出苗前必須根據養殖場的鹽度與育苗場的鹽度差異進行鹽度調節逐步馴化,以提高放養成活率。
幼體出池
對蝦類一般以仔蝦變齊4天后才能出苗,但對不同種的蝦的出苗規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國對蝦體長為0.7釐米以上,長毛對蝦的體長也要在0.7釐米以上,刀額新對蝦應為0.5釐米以上,而斑節對蝦則要在1.5釐米以上。由於蟹類的羣眾性中間暫養水平差異,在出苗規格上差異很大。如河蟹的出苗規格一般以大眼幼體變齊3~4天后出苗,而鋸緣青蟹要在第2~5期幼蟹才能出苗。 [7] 

皮皮蝦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皮皮蝦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8 千卡
蛋白質 19.2 g
脂肪 1.7 g
膽固醇 150 mg[9] 
脂肪酸 1 g
飽和脂肪酸 0.3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3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2 g
水分 77 g
碳水化合物 0.2 g
灰分 1.7 g
葉酸 15 μg
αE 2.8 mg
胡蘿蔔素 15 μg
310 mg
40 mg
250 mg
230 mg
88 mg
0.13 mg
0.8 mg
3.46 mg
3.3 mg
維生素A 18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2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3 mg
煙酸(煙酰胺) 1.2 mg
泛酸 0.3 mg
維生素B6 0.06 mg
維生素B12 12.9 μg
維生素E 2.8 mg
展開

皮皮蝦下級分類

蝦蛄廣義上講是口足目之下物種的通稱,掠蝦亞綱轄下僅有口足目一個目。口足目之下共存在過三個亞目:古口足亞目(Palaeostomatopoda)、昔口足亞目(Archaeostomatopoda)及單盾亞目(Unipeltata)。不過,除了單盾亞目以外,其餘兩個亞目現時只餘下化石物種。
以下為單盾亞目旗下現存物種所分屬的總科與科: [5] 
深蝦蛄總科(Bathysquilloidea)
  • 深蝦蛄科(Bathysquillidae)
  • 印度蝦蛄科(Indosquillidae)
指蝦蛄總科(Gonodactyloidea)
  • Alainosquillidae
  • 半指蝦蛄科(Hemisquillidae)
  • 指蝦蛄科(Gonodactylidae)
  • 齒指蝦蛄科(Odontodactylidae)
  • 原蝦蛄科(Protosquillidae)
  • 假蝦蛄科(Pseudosquillidae)
  • 卓蝦蛄科(Takuidae)
紅蝦蛄總科(Erythrosquilloidea)
  • 紅蝦蛄科(Erythrosquillidae)
琴蝦蛄總科(Lysiosquilloidea)
  • 冠蝦蛄科(Coronididae)
  • 琴蝦蛄科(Lysiosquillidae)
  • 小蝦蛄科(Nannosquillidae)
  • 方蝦蛄科(Tetrasquillidae)
蝦蛄總科(Squilloidea)
  • 蝦蛄科(Squillidae)
寬蝦蛄總科(Eurysquilloidea)
  • 寬蝦蛄科(Eurysquillidae)
仿蝦蛄總科(Parasquilloidea)
  • 仿蝦蛄科(Parasquillidae)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