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椵島

鎖定
椵島朝鮮語:가도,gado),又名平島、稷島、皮島,位於鴨綠江口東之西朝鮮灣中。島嶼面積19.2平方公里,位於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樞紐處,位置重要,在17世紀時被中國明朝軍隊佔據15年(1622年—1637年),作為牽制後金的基地。
今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安北道鐵山郡栢梁面椵島裏。
中文名
椵島
外文名
가도
地理位置
鴨綠江口東之西朝鮮灣中
面    積
19.2 km²
別    名
平島
稷島
皮島
經緯度
北緯39°33′,東經124°38′

椵島島嶼名稱

椵島,又稱平島、稷島,在17世紀時曾以“皮島”之名而為人熟知。據説明朝中國將領毛文龍上島後,因自己姓,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將該島改稱“皮島” [1]  ,類似的還有將附近的木米島(身彌島)改為“雲從島”(取“雲從”之意)。 [2]  另有説法是島上多椵樹(椴樹),而該樹在朝鮮俗稱皮樹(피나무,pi namu),所以又叫“皮島”。 [3]  此外很多中國書籍和地圖將椵島之“椵”字寫為“椴”,亦為訛誤。 [4] 

椵島地理概況

椵島的位置是北緯39°33′,東經124°38′,與鐵山半島南端相隔約4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海岸線35公里,形狀極不規則,有很多小港灣,與東南面的炭島之間的海峽有利於避風,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大船停泊之處。
椵島和周圍的身彌島大和島薪島、炭島等一樣,都是江南山脈下沉而形成的島嶼,主要由結晶片麻岩構成,最高處煙台峯海拔345米。
當地農業很不發達,史稱“椵島地皆沙石,無一片可耕處” [5]  ,故其居民主要以漁業為生,到了現代由於該島對潮灘的開墾,所以也有一定的農業生產。農產品主要有大豆、玉米、大米,水產品主要有馬鮫真鯛民魚、蝦等。

椵島歷史沿革

朝鮮半島有兩處“椵島”,一處位於平安南道龍崗郡海域,一處位於平安北道鐵山郡海域。前者在高麗王朝時期位置重要,在高麗蒙古戰爭時期曾設西北面兵馬使於此,但後來寂寂無聞。朝鮮王朝以後所説的椵島,更多是指平安北道鐵山郡海域的椵島。朝鮮王朝在那裏設立牧場 [6]  ,置監牧官,島上盛產良馬 [7]  但是該島基本上無人居住。到17世紀時,由於明朝將領毛文龍的入駐,使這個小島一度被推上歷史的風口浪尖。
17世紀的椵島(皮島) 17世紀的椵島(皮島)
天啓元年(1621年)夏,毛文龍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襲擊後金要塞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生擒後金遊擊佟養真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後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遊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恐慌。於是後金動員重兵對付毛文龍,毛文龍逃入朝鮮境內,這年十二月,後金兵越過結冰的鴨綠江,進入朝鮮追殺毛文龍,毛文龍在林畔(今朝鮮宣川)被打敗,逃到安州,僅以身免 [8]  ,跟他逃難的漢人中至少有578人慘遭屠殺。 [9]  朝鮮國王李琿深恐毛文龍將後金禍水引入朝鮮,於是屢次勸他去島嶼,毛文龍也考慮到後金兵不習水戰,終於在天啓二年(1622年)十一月進入了皮島。 [10] 
皮島主要起着牽制騷擾後金軍隊、聯絡支援朝鮮以及招撫安置遼東難民的作用。翌年,明廷在皮島設東江鎮,管轄皮島為中心的身彌島廣鹿島石城島獐子島、鹿島等旅順口以東諸島嶼,毛文龍“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設軍鎮皮島如內地”。 [11]  他以皮島為根據地,不時襲擾後金後方輝發、耀州、鞍山驛、薩爾滸等地。有時,皮島也作為明朝使臣出使朝鮮的中轉站,天啓六年(1626年)翰林院編修姜曰廣工科給事中王夢尹,天啓七年(1627年)太監胡良輔等四人出使朝鮮,皆在皮島停留。遼東失陷後,朝鮮使者出使明朝陸路不通,改走海路,亦往往途經皮島。由於後金佔領了遼東,遼民多逃至朝鮮,其中大量難民湧入皮島避難,使皮島人煙繁盛。史載:“是後遼民皆捲入海島,接屋甚盛,依作一都會,東南商船,來往如織,近海草木,盡於樵蘇”。 [12]  然而沒有可耕地的皮島終究難以自給,因此仰賴登萊、天津海運糧餉等物資,同時也由朝鮮提供糧食支援。 [13]  據説朝鮮為了支援皮島的花費佔了該國一年支出的三分之一 [14]  ,並且朝鮮政府對平安道黃海道的居民徵收的“毛米”一直持續到19世紀。 [15]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毛文龍被薊遼督師袁崇煥處死,副總兵陳繼盛攝其事。翌年四月,島上明將劉興治發動兵變,殺陳繼盛等,割據皮島;十一月,明廷派黃龍接任都督,但因劉興治據島而遲遲未赴任。崇禎四年(1631年)三月,皮島再次發生兵變,劉興治被殺,黃龍赴任,趁亂來襲的後金兵也被驅逐。同年冬,皮島第三次發生兵變,黃龍被綁架並軟禁起來,實權一度落入毛文龍的岳父沈世魁手中。 [16]  不久後因尚可喜來援及朝鮮過問而恢復了黃龍的權力,耿仲裕等兵變帶頭者被殺。 [17-18]  明朝也漸漸將皮島視為“雞肋”,包括節制皮島的登萊巡撫孫元化在內的許多官員力主撤島,但終未有成議。 [19] 
當時,在毛文龍死後出走登州的皮島舊將李九成、孔有德等發動兵變(吳橋兵變),在耿仲明的內應下攻克登州,抗拒明廷一年之久,官軍收復登州後,孔有德、耿仲明等投奔後金。黃龍在兵變後不久就離開皮島,移鎮旅順,參與平叛。崇禎六年(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引清兵攻破旅順,黃龍兵敗自殺,沈世魁接管皮島。崇禎十年(1637年)清太宗皇太極侵入朝鮮並迫使其臣服(丙子胡亂),緊接派兵聯合朝鮮攻陷了皮島,都督沈世魁以下明朝軍民數萬人死難(皮島海戰)。清兵隨即撤走,皮島迴歸朝鮮,這一名稱也不復存在。對於皮島上遺留的100多名漢人,朝鮮把他們安置平安道陽德等九邑 [20-21]  ,還任用其中一些人為官。 [22] 
明朝尚未完全遺忘皮島,皮島陷落後,明登萊總兵陳洪範試圖聯絡朝鮮,恢復皮島,未果。 [23]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明朝有意收復皮島,以黃蜚為東江總兵。 [24]  同年八月,發生九艘明朝船隻侵入皮島附近海域並被朝鮮擊退的事件。 [25]  翌年明朝滅亡,椵島(皮島)才終於安定下來。
朝鮮肅宗二年(1676年),因清使問及椵島所在位置,引發朝鮮王朝的警惕,一度將宣沙浦僉使移鎮此島。 [26] 
肅宗七年(1681年)時,康熙帝要求出使朝鮮的大臣牛紐查看皮島古戰場,肅宗決定允許其查看,並撤回宣沙鎮。 [27]  朝鮮正祖年間,椵島上有居民47户。 [28] 
朝鮮戰爭時期,“聯合國軍”在遭遇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進攻而撤退後,將平安北道定州一帶的治安隊組成“遊擊白馬部隊”,使其駐紮在椵島及附近各島上,以牽制中朝軍隊。1951年11月5日晚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第148師443團的1營和3營發動渡海作戰,到次日3時攻克了椵島,全殲駐島的遊擊白馬部隊第一聯隊,以傷亡14人的代價擊斃33人,俘虜42人。此後椵島由志願軍駐守,1958年6月26日撤離。
參考資料
  • 1.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四,〈毛大將軍紀略〉:其時使臣梁之垣甫入鮮,諭令為龍地,鮮慮陸處不可,擇一縣島居之,其名曰平島。龍以毛非皮不附,改而為皮島。
  • 2.    申達道:《晚悟集》卷五,〈椵島奉使時見聞啓〉:十三日,晴,無風。進泊雲從島。島素號木米,督府以其名龍,故改稱“雲從”雲。
  • 3.    李瀷:《星湖僿説》卷二:椵島者,皮島也,椵樹俗名皮樹也……
  • 4.    陳涵韜.《東江事略:毛文龍生平事蹟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1—163頁
  • 5.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5,二年八月初九日條。
  • 6.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五三:椵島,在郡南四十七里,有牧場,週四十一里。
  • 7.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98,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條:兵曹啓曰:“……且良馬之產,濟州之外,如江華之鎮江、鐵山之大串、椵島、端川之豆彥台、咸興之都達浦,最為有名。近日武士中戰馬之有名者及進貢可合馬,皆出於鎮江、椵島等處,才品可與濟州相埒……”
  • 8.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59,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條。
  • 9.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59,十四年正月初五日條。
  • 10.    最早記錄毛文龍進入皮島的史料是《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63,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條:鐵山府使馳啓:“毛將不意乘舡入據椵島。”在中國史料《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一中則追述了天啓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毛文龍襲擊鹿島未果後返回皮島,可以確定到天啓二年冬時皮島已為毛文龍所據。
  • 11.    《明史》卷二五九,列傳第一四七,《毛文龍傳》。
  • 12.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63,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條。
  • 13.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14,四年八月初六日條:備邊司啓曰:“……且近緣山東糧餉不來,毛營數十萬眾,專恃仰哺於本國,今年支給之數,已過十五萬石,決無可支之勢,須另議繼餉之策,以紓本國物力之意, 並及於回揭中似當。 且見毛將揭帖,末端有請糧之語。不許則事體未安,許之則必將執此為辭,而督責餉臣,殊為難處,第雲:‘竭力周旋、前後運餉不絕者,無非同憂共患之意,而亦老爺之所明知也云云’似當。亦令提學措辭撰出,何如?”從之。
  • 14.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16,五年四月十九日條:金藎國曰:“毛營所送之米,即國用三分之一也。”
  • 15.    洪翰周:《指水拈筆》:崇禎間,明將毛文龍擁兵來駐椵島,而以其糧乏,移諮請米。我國難於失和,不得已發令兩西,以每結三鬥米加斂於結民,船運以送,其時則謂之毛米。文龍後為袁總督所殺,此米當停罷,而仍為歲徵,至今數百年換名收米,混入元税。
  • 16.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25,九年十一月初四日條:椵島都督黃龍,專廢軍政,貪黷無厭,凡除將官,必皆受賂,西來錢糧,不以給軍。孫軍門求買船隻,送鳥銃、銅鍋等物,而亦皆自佔。軍中鹹怨,遂持兵器,會於都督衙門,綁都督以下諸將官,沈世魁亦在其中。世魁自解其縛,復解黃龍而言之曰:“雖是贓吏,曾為都督,豈無權道?”即徙置於王遊擊良臣家,仍揚言島中:“今因無糧,軍兵造叛,綁拿總爺及諸將,而以本協為署,管島中之事”雲。於是領兵直至物貨所儲處,搬出銀貨五萬餘兩,分給各營軍兵。
  • 17.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25,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條:初,椵島都督黃龍恣行貪鄙,島眾忿恨,將官王應元等率眾作亂,拘龍於私第。及我國移檄問罪,島眾懼曰:“今日之變,雖都督自取,而朝鮮若絕我餉路,移檄問罪,則是一島之人,均之為叛逆,而又有朝暮餓死之憂。”於是收耿仲裕、王應元等十餘人斬之,扶都督出而視事。
  • 18.    《平南王元功垂範》捲上。
  • 19.    歸莊:〈孫中丞傳〉,《江東志》卷八。
  • 20.    《承政院日記》,仁祖十五年閏四月十一日條:又啓曰:“……且椵島男婦見留者,分置僻邑,給糧支活,以待後日處置之意,監兵使及義州府尹處併為行移,何如?”傳曰:“依啓。”
  • 21.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1,十八年七月十三日條:初以漢人男女一百六十五口, 分置於平安道 陽德等九邑。 至是, 備局請限今年, 安揷本處, 仍給口料, 自明年之後, 使之各自謀生, 答曰: "限今年給料, 則明春必無支活之理, 限麥秋給糧。" 此乃攻椵島後, 所分漢人也。
  • 22.    成海應:《研經齋全集》卷四三,〈皇明遺民傳〉:田好謙,字遜宇,廣平府雞澤縣人,父允諧吏部侍郞,祖應暘兵部尚書。好謙生萬曆庚戌,隸鄉學生,嘗至椵島。崇禎丁丑,清襲椵島覆之,好謙就俘。會虜將奇其貌,釋之,遂與其徒十餘人東來,屬訓練都監。
  • 23.    楊嗣昌.《楊嗣昌集》 :嶽麓書社,2005年:第370—371頁
  • 24.    《(光緒)增修登州府志》卷三六:崇禎十六年,議復皮島,擢(黃)蜚為島鎮。
  • 25.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4,二十一年八月十八日條:漢船九艘出沒於獐子、椵島之間,至是乘夜突入獅子島,擄五人而去。朝廷使宣川府使閔應騫領舟師追之,我國運糧船一艘為漢舡所獲,漢人奪其米斛而去,應騫等追及於洋中,與之交戰,漢人墮水而死者甚多,生擒九人,並獲所乘船雲。事聞,備局請嚴囚漢人,報達於世子館所,以竢彼中處置,上從之。
  • 26.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5,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條。
  • 27.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11,七年三月二十日條。
  • 28.    《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卷37,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條。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