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皖東抗日根據地

鎖定
皖東抗日根據地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前身,包括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運河以西的安徽東部(含江蘇一部)地區。抗戰時期,它是華中新四軍向西防禦、向東進攻的重要戰略地區之一。
中文名
皖東抗日根據地
別    名
淮南抗日根據地
範    圍
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等地區
1938年10月武漢失陷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時皖東敵後較為空虛,被日軍趕到大別山區的國民黨桂系軍隊,乘機向皖東委派行署主任和縣、區、鄉長,搶先恢復各級舊政權,同時收編土雜武裝,與我爭奪淮南地區。
1939年10月底,劉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到達定遠縣藕塘附近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先後住藕塘西南的山黃莊和大橋附近的灣楊等地,直接領導皖東及至華中地區的抗日戰爭和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工作。劉少奇一到皖東,積極傳達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批判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錯誤思想,強調要獨立自主地發展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
1939年12月和1940年的1月、2月,劉少奇在瓦屋薛、山黃莊和灣楊村,三次主持召開中原局會議,進一步貫徹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並針對國民黨頑固派向我軍進攻的情況,明確提出了在反“掃蕩”中堅持反磨擦鬥爭的方針。
劉少奇作為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開拓者,既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又在實際鬥爭中加以創造發揮。他根據華中不同於華北存在着敵、頑、我三角鬥爭的特點,把政策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融為體,及時而又巧妙地指揮我軍既擊敗了日軍的“掃蕩”,又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使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小到大,日益鞏固,抗日武裝由少到多,不斷增強,從實踐和理論上為實現黨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創建、發展,鞏固淮南乃至整個華中抗日根據地,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